03.04 战机雷达搜索范围为100km,配备200km的导弹有用吗?

Soul俏兔子


如题主所言,超远程的空空导弹的确是目前空空导弹和空战模式的发展方向。空空导弹的射程超过战机机载雷达的探测范围并不奇怪,相反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现代空战发展的大一个趋势,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的。

(雷达和空空导弹都是空战的主要武器)

首先,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并不代表空空导弹的有效作战射程。对于空空导弹来讲,其存在一个理论上的不可逃逸区。理论上看,这个不可逃逸区的范围大约是最大射程的一半左右。在这个不可逃逸区内,空空导弹的动力充足,能量机动能力很强,导弹的机动能力是要比飞机强的。所以在这个范围内,空空导弹对于飞机的威胁最大。而在实际作战中,由于飞机和导弹会不断进行机动,所以实际上的不可逃逸区也不是固定的数值,不可逃逸区也不是真的逃不掉,而是反映导弹性能的一个范围。不过,在不可逃逸区范围内,空空导弹的性能最好,攻击力最强。而超过这个范围后,导弹的动力下降,机动能力减弱。在最大射程边界时,空空导弹仅依靠动能余量飞行,除非目标不做机动,否则击中的几率并不高。所以,导弹在最大射程时的实际作战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中,导弹的机动能力要超过战机)

其次,现代空战中,战机更多的是依靠体系作战,而不是仅仅依靠机载雷达进行战斗。在空战中,有卫星、地面雷达、预警机、侦察机、无人机以及人力侦查等方式提供完整的空情和地面信息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传递给各个作战单元,再由执行不同任务的作战单元各自对不同目标发动攻击。因此,战机完全可以通过数据链获取自身探测不到的信息,从而完成作战行动。这也是近年来超视距空战发展的主要方向。如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空军的一举一动都被北约的预警机尽收眼底。一旦有飞机出动,预警机就会引导己方战机进行作战,战场环境几乎对于北约单向透明,南联盟空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预警机充当着现代战争千里眼的角色)

(被击毁的南联盟战机)

此外,在有充足的空情信息保障下,超远程空空导弹可以发挥更大的威力。超远程空空导弹很适合打击部署在后方的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在近年来,超远程空空导弹受到了各主要军事强国的青睐,也代表了未来空中作战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俄罗斯研发的新型超远程空空导弹)

(远程空空导弹对预警机、加油机的威胁很大)

综合来看,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存在是新军事变革中空中作战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未来空战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对于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


战情解码


有用,也是增大射程也是中远程空空导弹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题目所说,战机挂载的空空导弹射程超过机载雷达探测距离,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近年来,对方隐身战斗机的出现使得我方机载雷达的相对探测距离相应缩短,比方说“F-22战斗机配备的雷达对于常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可以达到250公里,但是对于隐身战机的探测距离则只有70公里,那么其挂载AIM-120D空空导弹(最大射程约150公里)就没用了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F-22战斗机装备的AN/APG-77相控阵雷达

要知道现代战争,无论空战、海战都开始趋于协同作战。就战斗机来说,一般都是多机编队(至少也是双机编队)出击,实战中几乎不存在战斗机单独出击的情况。而绝大多数现代化国,都会装备预警机、天基卫星、陆基防空网、海基相关探测传感器等,将这些系统、传感器的信息、数据进行交互协同,是成功解决本题目问题的主要方法。

▲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多机协同制导远程空空导弹

最为简单、常见的多平台协同制导空空导弹方式就是“双机/多机协同作战”,其实中远程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也是促使这种战机作战方式不断进步的动因之一,现代空军的作战的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单机发射/制导作战模式可发展为多个战机平台通过全新的作战方式协作完成空空导弹的发射与制导“。目前,双机/多机协同制导基本有三种典型的作战模式:

▲F-35双机协同作战

1、接替式制导,A战机探测目标信息,发射空空导弹,但是由于本机机载雷达持续探测、照射目标提供中制导存在困难或者因为遇到特殊情况或敌情必须放弃制导时,可以通过战术数据链选择B战机为接替制导机,传输相关的导弹和目标信息并脱离战斗,此时B战机利用获得的数据及本机设备为空空导弹继续提高中制导,直到导弹进入主动末制导状态。

2、全委托制导,前方探测的B飞机发现目标,通过机间数据链将信息共享给挂载中远程导弹的A战机,A战机根据目标指示信息进行解算,满足发射条件后即发射空空导弹,向B飞机传输导弹发射初始参数并脱离。空空导弹经过初始程序制导后,由B战机进行中制导。

3、共同制导,这种方式要求A、B战机均不能脱离战斗,实战中应用意义不大,就不在此赘述了。

综上可知,具备现代化协同作战能力的飞机和导弹之间,能够相互建立通信、数据传输,成为实现”A射B导“的关键,例如美国的AIM-120D、欧洲的”流星“等空空导弹,基本都装备了双向数据链。

▲欧洲”流星“中距空空导弹

多机协同制导,我们还应注意到预警机的作用,预警机作为现代战争的空中大脑,在空战中的中枢地位不容忽视,战斗机与预警机协同编队作战,预警机雷达超远的探测距离为空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信息,也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如下图)。

▲多机协同作战及预警机队空空导弹制导交接示意

多平台网络化制导空空导弹

现代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动辄射程一两百公里,未来可能会发展到200-400公里的射程,使得空空导弹的飞行距离远,飞行时间较长,其中大部分距离和时间都处于导弹的中制导阶段。单单依靠导弹载机本身的机载雷达和传感器作为中制导来源,不仅可能在探测距离上力有不逮,长时间的单机飞行制导,也容易被敌方发现、击落。因此,多平台、网络化、协同一体作战就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美军正在建设、完善的NIFC-CA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项目,是空海一体化的典范

美军目前普遍装备的“协同交战系统”(CEC)已经能够连接网络内各探测节点,不再局限于单个武器装备的战斗,而是协调网络内所有的设备,以最佳位置、最佳方式、最佳武器来对付敌方目标,解决了传统装备依靠单一传感器性能有限或被摧毁时造成杀伤链断裂的问题。在CEC的基础上,美国海军又开始建设NIFC-CA海军一体化防空火控项目。

▲美军NIFC-CA三种杀伤链体系示意

实际上NIFC-CA将美国海军的航母、水面舰艇、E-2D预警机、天基探测卫星、F-35C战斗机、F/A-18E/F战机、E/A-18G电子战机、无人机全部纳入网络信息交互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指挥,通过海、空、天等多种远程传感器平台,实现探测、引导、攻击。而战机上装备的空空导弹只是该系统攻击武器的一小部分而已,此时导弹的制导不会单单依赖单机机载雷达的性能,可以为空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信息的传感器节点有很多。

▲早期的AIM-120A空空导弹

而对于空空导弹本身,其能够接受其他传感器制导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AIM-120D空空导弹加装了双向数据链,在导弹击毁目标前,不仅能够实时接受载机或其他传感器平台为其提供的制导信息,还能将自己探测到目标数据发回给载机并分发给网络内的其他平台用以评估、解算,这成为中远程空空导弹实现远距离精确攻击的关键。

因此,对于中远程空空导弹来说,在完备的协同交战和探测体系下,载机本身的雷达性能或者作战位置不利将被系统其它传感器节点弥补,所以导弹的射程可以很远,而载机雷达本身的探测距离可以比较近(当然也是越远越好),这也是发展网络中心战的真意之一。


装备空间


有用

其实不管是从你的假设来说还是现实,战斗机搭载的导弹最大射程,有超过战斗机雷达最大搜索范围的情况,但是随着新时代相控阵雷达的进步,新式的战斗机就很少出现这种事情了。

首先你说的200公里,我理解是最大射程200公里,在空对空作战理论中有一个叫做不可逃逸区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导弹视场范围内,有一个角度形成一个锥形扇面,然后配上距离就是一个不可逃逸区的模式。

通常来说不可逃逸区的距离通常在导弹最大射程的50%左右,很多人常规的理解我空空导弹射程200公里,那么我就在200公里发射,这是极度错误的认知,你刚好距离敌机200公里发射,那么敌机突然调头就超过了200公里,你的导弹不就脱靶了吗?

这是空对空作战理论中的一个常识,以AIM120中距空空导弹为例,大约最大射程约120公里,不可逃逸区大概在60公里距离(不同型号有细微差别),角度跟导弹设计性能有关属于机密也不会告诉你。

在实际使用的情况下60公里的探测距离就具备实用性,但是战斗机的雷达还是看的越远越好,你毕竟先敌发现的话你更能做好战斗准备。

所以战斗机雷达搜索100公里,而它带的空空导弹最大射程200公里,不可逃逸区距离大约在100公里左右,因为战斗机被锁定之后还会进行大幅度的机动,而导弹在追追踪的过程中同样大幅机动,所以会大幅度压缩导弹的有效射程,机动越剧烈有效射程越短,通常来说只会更短这是因为目标是机动的,多余的机动浪费你的燃料牺牲你的最大射程。


李晓伟


这个问题是故意刁难。就像问一个人是一米的腰围,为什么穿二尺裤腰的裤子?

射程200公里的导弹,其制导雷达一定大于200公里。

除非是远程对地攻击导弹,预先设定了目标信息。到达发射区后就发射。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当然,俄罗斯一直是这样,雷达搜索30公里,配备的导弹宣传是射程50公里,实际能打下的距离二十公里客机。


高度决定视野


你忘了数据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