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別害怕,小編吟詩,主要是突然決定要高大上一回,

來推薦一些跟中國文化相關的書。

說到中國文化,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經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等。鑑於大家都知道,小編在這裡就不強調了,如果有人不服,請直接移步:中信國學大典

本期,小編推薦的書大多是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大部分書都是現當代作品,只有極少數的古代作品,由於小編特別的偏愛,才特意放上。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國史大綱》

錢穆 著

商務印書館

2010年2月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之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錢穆說,寫作本書有兩個目的,一是將國家民族以往文化演進的真相明白示人,二是從舊歷史中映照出中國的種種複雜難解的問題,給革新者提供一個參考。

錢穆是在戰火紛飛中,從北大到西南聯大,輾轉大半個中國,在窘困、物資緊缺和內憂外患的狀況下寫就的本書。這樣艱苦的環境反而讓錢穆對中國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們瞭解中國文化,必得了解本書所講的歷史。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惠此中國》

趙汀陽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6月

點擊封面購買

上下五千年,除了成吉思汗他們全家都有點暴躁之外,中國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帝國。

一個脾氣好到懶得擴張的帝國,之所以能保持著擴張的姿態,主要是因為獨特的成長方式和遊戲規則——中國的擴張不是主動向外擴張的結果,而是來自外圍競爭勢力不斷向心捲入漩渦的結果。

早期的中國人,為了爭奪物質利益和精神資源,主動向中原靠近,形成了一個“漩渦”動力模式。這個模式一旦開啟,就停不下來了。

興衰得失一時計,是非成敗轉頭空。漩渦的模式形成了古代的中國,中國的文化,也深受影響。而現如今,中國早已進入另一種模式。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葛兆光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儒家、道家、佛家,這樣的一個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如果你用走近科學的方式來幾個反問,你就會發現,

原來所有的一切都還在。比如,聚餐的時候長輩坐中間;人去世後,那些繁瑣的禮儀一步也不能少……

在古代,家國制度的建立都依靠儒家文化。由此,儒家生成了一套又臭又長,非常繁瑣的制度。反倒是一心煉丹求長生的道教,清新脫俗,令人嚮往。至於後來傳入的佛教,在世俗的中國人面前,想要保持高冷簡直是活不下去。

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對待儒、道、佛的時候,充滿了實用主義,誰管用信誰。古代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依然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張宏傑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8月

國民性,指的是一個國家大多數人的文化心理特徵,即在價值體系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性格特徵,是國民素質的核心因素。

當然,國民性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作者認為,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樣,飛流直下,越來越惡化。如果說春秋時代的中國人還算單純淳樸,唐代人至少還雄健陽光的話,到了清代,中國人就只剩下流氓氣質了。

我們的人民本來是沒問題的,大家也並非天生適合做綿羊,只是被專制制度奴役太久,民族氣節就退化了。

制度影響社會,社會改變個體。

胡適說出了真相。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 著

中信出版社

2015年11月

點擊封面購買

你體驗過中槍的感覺嗎?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就是,你剛心服口服地獻上膝蓋,然後作者就毫不留情地給你兩槍。

本書探討的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以人倫關係為最終導向的人生哲學,從而產生的種種現象。說簡單一點,就是中國人有很多臭毛病,也就是所謂的劣根性。對於這些劣根性的東西,魯迅批判過、李宗吾咒罵過、柏楊討伐過、龍應臺想要一把火燒掉。

作者強調的是,這些問題都是有原因的。直到今天為止,很多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整個國家對人民的管制基本上是家長對子女的強制性管制,把人民喚作老百姓似乎是更妥當的說法,因為老百姓有口飯吃就夠了。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潛規則》

吳思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2月

讓我們看著這個標題笑而不語兩分鐘吧,雖然你有話要說。

本書所講的是官場上的潛規則,那些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實際上支配著社會運行的不成文的規矩。潛規則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但是它一旦出現,就很難消亡。潛規則好嗎?不好,潛規則絕對是中國文化中危害很大的一種存在。那麼潛規則為什麼沒有被抑制?因為有時候它真的好用。

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不太理解,也不屑於理解。但是等到工作幾年之後,很多人在無形之中會被這個東西吞噬掉。潛規則就像無臉怪一樣,胃口大到不行。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亞財政》

洪振快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

點擊封面購買

有了潛規則,就會出現相應的配套制度,尤其是“錢規則”。

為了適應一個潛規則的官場世界,“亞財政”出現了。亞財政是當官的人利用權力重新瓜分社會財富的集體現象,其實就是腐敗另一種清新脫俗的說法。

在亞財政的狀態裡,吃苦受難的當然是吃瓜群眾了。你想想,本來作為吃瓜群眾的你總共有兩個瓜,一個交給政府,一個留著自己吃。結果有了亞財政,你還得把自己吃的一大半交給當官的吃。最後瓜不夠吃了,社會肯定得崩潰。然後重新來一個新的政府,征服承諾不偷吃群眾的瓜,可是官員沒有承諾。

這種文化,也是導致中國朝代更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無論更迭多少個朝代,這種文化似乎很難滅絕。

只要潛規則還在,“錢規則”也就不會走遠。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 著

中華書局

2013年7月

古代官場行事規範的百科全書,幾千年做官訣竅盡於此。

作者站在封建社會的尾巴上,吐槽封建社會的官場腐敗,現在想來,沒有被刪帖真是有些不可思議。一百多年過去了,今天的讀者對這本書的關注,似乎在證明這個社會依然掙扎於泥潭之中。

小說揭露了官場的諸多規則潛規則,今天處處碰壁的人,依然能從中找到許多事情的影子。這一規則本不適用於現在,但用的人大有人在。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如果說官場的複雜和勾心鬥角導致了烏煙瘴氣的話,那麼“士”就是空氣淨化器一般的存在了。

“士”,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表述不夠準確,要劃掉今天的,“士”,大致相當於西方世界所描述的“知識分子”。

從孔子算起,中國“士”的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2500年。他們是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是人類基本價值的維護者。

當然,士的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中國個階段的發展以不同的面貌出現於世。“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努力吧!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孔子的智慧》

林語堂 著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年7月

當年,跑遍好幾個省,也沒有得到重用的孔子,大概也沒想到,自己的思想有朝一日會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毫無疑問,孔子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士”。孔子的思想對中國乃至周邊國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今天,孔子的智慧更是走向了世界。

本書是林語堂先生為了給外國人介紹孔子,專門寫的書。偶爾迂腐,偶爾狂放,偶爾自嘲,偶爾嘲人,孔子就是這樣一個有理想,在現實中卻不得志的人。

作為腳踏中西文化兩隻船的國學大學,林語堂通過自己幽默,讓人看到了從2000多年前一直活到現在的孔子!也讓人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士”的重要性。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儒林外史》

吳敬梓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7年5月

有一句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拿名媛來做比喻吧,世風日下,真正的名媛也都快絕跡了,這時候,自然要假的名媛出來撐場子。士也是這樣,在一個沒有士的年代,會出現很多假士——打著學問的幌子求功名。

吳敬梓冷眼旁觀,記錄下了這一群人的嘴臉,這一波假差點打滅了整個士圈,幸好還有幾個真金不怕火煉的。

吳敬梓給這些人的建議是:“講學問的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講功名的只講功名,不必問學問。若是兩樣都要講,弄到後來,一樣也做不成。

怎麼說呢,千萬別得罪寫東西的。張揚大概沒想到,在低調半生之後,能以500W+的形式張揚一回;范進則更沒想到,中個舉還要被人笑上幾百年。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翟學偉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9月

沒有官場的那些蠅營狗苟,也無需擔憂在歷史的長河中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唯一重要的就是人情面子了。這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對中國人而言,臉上無光顯然比肚裡沒糧要嚴重的多。

中國人之所以看中人情面子,是因為個人的生活、成長,家族的興旺、發達,都需要人情來打點和疏通。在此基礎上,人情與權力有了緊密的聯繫。靠山、撐腰、走後門,這些關係都是人情和權力進行的交易。

當然,在這樣的交易中,能撈到好處的永遠都是少數人。當規則、理性和制度被拋棄時,社會資源、社會支持只會向少數人傾斜,仗勢欺人的威權卻由此誕生。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金瓶梅》

蘭陵笑笑生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8月

看到這三個字先別激動,本書作為中國第一本世情長篇小說,寫的可不止西門慶床上那三千多字的事兒(雖然那三千字挺重要的吧)。

《金瓶梅》是《水滸傳》的同人小說,藉著《水滸傳》的外殼,展現了晚明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現象。西門慶的官場和情場,金瓶梅三位女士超常的慾望,一個病態社會下無人生還的悲慘景象躍然紙上。

本書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寫透了中國人的文化,對中國的國民性有很深刻的剖析。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華帝國的衰落》

魏斐德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7年1月

建立秩序、走向強盛、陷入困境,然後再建立另一個秩序進行重複……為什麼中國的歷朝歷代下來,大體都活出了循環小數的模樣,在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中循環呢?

“漢學三傑”之一的魏斐德認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是農民、士紳和商人三個社會群體。三個群體通過互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活力來源,也從中體現出來。

帝制的衰落,並非是王朝的衰落,而是這一結構的崩塌,是文化的崩塌。

15本書讀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文化的命運》

梁漱溟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5月

點擊封面購買

中國文化的命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命運。

中國沒有宗教,是孔子的教化和倡導,讓中國人在2000多年間,形成了基本的民族精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早熟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諸如幼稚、老衰、不落實、落於消極、曖昧而不明爽等等。

中國文化到底要走向何方?這是關心自己命運的每個中國人都會關注的事情。在我們落後捱打的年代,我們以為照搬西方,就可以做個安穩的吃瓜群眾。但事實證明,吃了別人的瓜,照樣還得捱打。

梁漱溟給我們的建議是:注意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