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的企業每年盈利十萬百萬千萬上億!為啥還不到3個月就堅持不住了?

最強天團98k


任何時候,記住一句話:“現金為王”!

有的企業盈利情況很樂觀,但盈利樂觀,現金流卻不樂觀,很多應收款未收回,一旦出現收付款跟不上的問題,資金流就會斷裂。

所以要管控現金流,儘量做到收快慢付,所謂“收快慢付”就是收款週轉期款,付款週轉期長,這樣的話,賬期就長,生命力也更長,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或資本運作的問題。管理方面需做好開源節流,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公司管理是個細緻活,需要不停的探索,公司也才能走得更遠!


菜菜悟


西北莜麵村在全國大概有400家門店,因為疫情停業,停業後收入沒有了,但是各項成本卻還得支付,首先是2萬員工的工資,平均一個員工的成本按照7000元一個月(實際員工到手只有5000塊),算下來是1.4個億,門店的租金也要交的吧,400家門店,平均一個門店租金一個月8-10萬總要的,這樣算下來,七七八八,一個月2個億的成本差不多了,如果是3個月,就要6個億的現金。而賬戶上躺著這麼多現金的公司有多少呢?所以西北就算每年盈利很多,但也扛不住這麼搞的。

而正常營業的時候,西貝的生意是很好的,一個月有7-8個億的營收,去掉成本之後,還是可以賺不少,餐飲毛利率還是比較高的,尤其西貝的東西賣得還貴。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那以前賺的錢呢?這時候不正好拿出來過冬麼,道理沒有錯,西貝每年賺的錢肯定不少,老闆的錢肯定也不少,但是公司每年賺的錢有可能大部分都被股東分掉了,也有可能擴大再生產用來開新店了,也有可能是投資其他資產了,誰會讓資金閒置那麼久呢?但是此時此刻,無論是員工工資,還是門店租金需要的都是現金,而沒了現金,自然就很難撐下去了。不過這次疫情也讓有些公司認識到了現金流的重要性,盲目擴張的公司會死得更快。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一個極端的例子吧:比如你買了套昂貴的設備,價值10億!分十年折舊!那麼第一年的成本是1億!這一年你盈利1000萬,只是減掉了這1億的折舊,可是佔用了10億的資金成本!當你現金流斷了,你不可能拿這套設備發工資,此時破產,這套設備可能就是廢鐵一樣沒人要!瞬間虧損10億!那所謂盈利根本就沒用!


jason1981


有些企業每年盈利十萬百萬千萬上億,為啥3個月不到就堅持不住了?

這主要是盈利不等於現金,需要向股東分紅,資本逐利的天性等原因決定的。

1、盈利不等於現金

維持一個企業日常正常經營的是現金流,而盈利是企業階段經營成果的展示。盈利只代表企業銷售良好,產品有市場,但這是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資金迴流企業還需要現金流來驗證。比如:很多企業大量的應收賬款,而會計處理上按照權責發生製做賬,這很可能導致盈利不錯,財務數據靚麗,但是銀行賬戶上一毛錢也沒有的尷尬境地。

2、需要向股東分紅

很多企業的確賺了很多錢,但是企業的擁有者或者股東更看重企業每年實在的分紅,這就導致了賬面盈利,同樣無現金可用的情況。例如,A企業今年盈利100萬,結果股東要求分紅80萬,剩下20萬當然很快就讓企業捉襟見肘。

3、資本逐利的天性

企業經營發展,就必須讓資源、資金快速的流動起來,沒有那個企業有事無事讓大量現金躺在銀行存款賬戶上睡覺,這不符合資金的天性。通常企業只是儲備一兩個月維持運轉的流動資金,其餘的資金都會投入再生產等等,讓資金轉起來,提高使用效率。

4、企業缺乏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

很多企業在順風時,風光無限,那是被行業、或者政策紅利掩蓋了抗風險能力薄弱的事實,很多企業壓根就沒有危機意識,也沒有危機管理制度和相關應對措施,當危機來臨,能撐過三個月才不正常。

綜述,危機面前撐不過但個月實屬正常,不必驚詫。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成千上萬的收入,也有成千上萬的負債,只要收入大於支出,企業就能生存。

核心是什麼?現金流,一場疫情導致企業幾個月沒收入,支出大於收入,企業就面臨倒閉的風險。

房地產企業為什麼那麼有錢?因為買地,去銀行抵押,再買地,再抵押,雪球越滾越大。除了有龐大的現金流可以抵禦風險之外,還享受著土地資產的升值,就算現金流一時不濟,賣幾塊升值的土地又是一筆龐大的現金流。

像餐廳,服務業,現金流斷了,賣什麼?


空襲2020


首先一個企業資金鍊是否斷裂取決於固定成本是不是可以控制在安全範圍內,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等都屬於固定開支,一個企業盈利幾千萬是很大,但是同時也要看到一個公司每個月固定開支有多少,否則單純看盈利金額就失去了意義。

關注 股票基金兩年翻一倍,帶給你不一樣的財商。


基金股票兩年翻一倍


因為【現金流】,這個比利潤重要多了;

講個我身邊真實的事情,我有個朋友,很有生意頭腦,大學畢業後自己創業做食品經營,開了幾家店,短短几年時間,年收入已經破60萬了,對於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來說,非常不錯了,比很多隻會吹牛皮搞眾籌的強多了。

他眼看經營的不錯,又一口氣又吃進了4個熱門店鋪。但是情況很快惡化,店鋪增加讓手裡現金流迅速吃緊;貨物成本、員工工資、房租開支巨大,若不是可以拖欠貨款加上店鋪經營的不錯,每天都有現金流進賬,早就撐不下去了。

等他發現不對的時候,賬面已經出現了60萬的缺口,雖然測算了下一年利潤至少有90萬,但供貨商不答應,沒錢就不供貨,這是典型的現金流斷裂。

最遺憾的是,我這個朋友還沒什麼固定資產,當時也沒買車買房,正規的金融機構都貸不了款,其實他只要一年的時間或者90萬緩一下,畢竟整體經營、利潤各方面都是沒問題的。

後來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出資,幫他渡過了難關。

所以,對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現金流,有現金流哪怕在虧損也能活下去,反之哪怕你經營再好,也容易掉坑裡。


商界本質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有利潤(哪怕利潤額高)不等於企業經營狀況好,具體分析如下:

1、利潤額高不等於投資回報高:真正經營狀況好的往往是那些輕資產的企業,如果你的企業在固定資產上投資很大,哪怕有利潤回報,企業經營的股東權益都不一定高。簡單舉例:一個企業註冊資本金1億(股東均已實繳到位),年利潤500萬 ,投資回報僅5%,比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率略高,低於不少穩健型理財項目收益率。這樣的企業經營狀況處於微利狀態,一旦受到市場波動或經濟下行的影響,很容易因股東撤資或利潤急劇下降甚至虧錢導致關閉。今年疫情下倒閉的企業,一般都屬於本身經營狀況並不良性,疫情只是促進了企業做最後決斷!

2、利潤好,不代表現金流充足:以房地產為代表,大家都知道搞房地產開發都很賺錢,但是從去年開始有大量房產企業倒閉,包括現在千億級的房產企業都不敢說可以全身而退,雖然跟國家“房子是住的”大政策下的調控有關,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現金流!房產企業一般都是拿到土地後就質押貸款開始建房,在房子真正出售完成之前,負債是相當高的,而債務都是有償還期限的,在這期間,一旦出現房子滯銷,不能及時回籠資金,極其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二月份開始的某大型房產公司75折促銷全國各大樓盤,拋開營銷手段的概念,目的就是回籠資金,確保生存;包括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爛尾樓,大部分是因為資金鍊斷裂導致。所以,一個經營良性的企業,一個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一定首先是現金流相對充足。

3、過度擴張是企業發展中的陷阱:有不少優秀的企業都倒在盲目擴張的路上。擴張意味著繼續投資,投資就需要現金(更多是銀行貸款負債),當一個企業在快速擴張中,哪怕原來再賺錢,一旦賺得錢跟不上追加投資的負債消耗,很容易出現破產。尤其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如沒有大的把握,一般穩健企業都會減緩甚至暫停固定資產類的投資或配置。

本人頭條號正處於創作者考核期,還請各位路過的前輩們關注並不吝指正,若能給我的回答點個贊予以鼓勵,不勝感激!


玟錦談管理


因為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延遲復產復工!也是因為如此,很多企業都接受了考驗,為什麼有的企業每年盈利十萬百萬千萬上億!為啥還不到3個月就堅持不住了?這是因為企業的現金流決定的。


盈利不代表企業有現金流,在生產經營中,都是需要現金流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當這個循環斷了一環,生產經營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盈利不代表現金流呢?現金才是經營的關鍵!

盈利很多時候只是企業統計出來的賬面數據,為了給投資者和同行業看的,把自己的名聲打出去,讓別人看到自己是一家盈利的企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是一個創業者,開了一個銷售公司。其中公司到客戶再到供應商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假如其中一環出現的問題,那麼這個生產經營都會有故障!盈利只是代表你前一個週期內,你對客戶銷售了多少的產品,會有多少的利潤。這就盈利。但是假如客戶押款,你資金就無法迴流,所以盈利不能代表現金流。



有些公司賬面雖然盈利,但是很多都是一些債務,所以手上並沒有多少的現金。如果期間循環斷了,供應商崔貨款,員工需要發工資,設備需要保養,場地需要租金,這一切都是需要現金的,你說你沒有現金了,拿公司股份抵押貨款,房租和工人工資,估計你自己也不會這麼做吧,供貨商,房東,員工肯定也不肯定吧。所以盈利不代表現金資產,現金才是經營中的一個關鍵。所以才會有這種賬面大幅盈利,但是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撐不住了,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


現在各省各市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復工,對於疫情,我們堅決配合,也因為果斷的處理方式,才將影響降到最低,我們慶幸自己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次疫情對於企業三一次考驗,也是一個警鐘,相信度過了這一關,以後的發展會越來越順利!


宋馳


首先需要區分一下兩種企業,一種是會計盈利,也就是盈利來自於會計做賬,而非真實盈利的企業。沒這三個月,也是遲早出問題的。另外一種是真實盈利的企業了。

想要了解這些企業為什麼堅持不住就要去看企業的賬本。當然,在具體說明原因之前,首先要明白一點,當一個企業在快速盈利的時候,通常不會在賬上存放大量現金的,他們會把賺到的錢,還會同時找銀行進行貸款擴大規模,以便獲得更多收益。瞭解這點後,再看看企業為什麼大喊困難了。

一、人員工資,房屋、設備租賃費用,貸款利息,時效性材料過期等。

二、會計賬上的損失:固定資產折舊,本來折舊年限是五年,少了三個月。

三、供應鏈的損失:一般企業運作過程中,會形成固定的供應鏈。而這種固定供應鏈通常除價格優勢外,還有賬期。更換供應鏈經常是價格更高,還需要現款提貨。甚至很多企業復工後,前段供應鏈供貨不足,產能也提不上來,生產不飽和意味著產品分攤成本較高。

四、預期收益的損失。比如品牌,人氣等。這點餐飲類比較明顯,一個店鋪生意淡下來,再復甦會有很大難度。

五、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現在正在全面復工中,但是政府的低息,免息政策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巨大利好。畢竟放在口袋裡面的錢才是自己的,所以有部分企業大喊困難,也是為了到時候獲得更多的扶持。

當然,這次疫情對企業的衝擊是實實在在的,企業各自困難也不完全一樣。開動生產,渡過難關。發展自身,創造社會效益終歸還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希望企業都能安好,國家更加富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