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我们这里还有茶】微型三行诗之半半专集

《生活》诗作者/半半


——读罗青〈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有感

一张锈网。网住了仅有的

岁月,却让文字穿越

坠落 如月光碎成皎洁大地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2015-01-07 联合报 罗青.文

【吊一位青年天才诗人之死】

诗人既然无法美化生活,只好美化死亡,进而成为死亡的化身……

前年,大陆台资企业富士康大楼,连续发生13起青年工人跳楼自杀事件,登上了全世界报纸的头条,留下了无数错愕与惋叹!新闻中,这十三条年轻的生命只是13个数字,好像一堆面目模糊又相互类似的惊叹号而已!!!!!!!!!!!!!,个个头颅直接朝下,无人探索自杀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去年,从元月到九月,同样的悲剧事件,又发生了两起,而新闻界已失去了报导的兴趣。不过,九月在深圳跳楼自杀身亡青年工人,留下了许多的诗篇。大家看了遗作后,发现他写出了大陆千万背井离乡蜗居在都市阴暗角落打工族的心声。

青年工人之死成了天才诗人自杀,事件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发展。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诗人的名字是许立志(1990-2014),在24岁的青春年华,就毅然决然的用一个巨大的问号?为自己的生命与诗篇,做了斩绝的总结,令人想起了一个甲子之前出生的天才诗人杨唤(1930-1954)。下面这首诗,是诗人在自杀前一年所写的:

【悬疑小说】

去年在网上买的花瓶

昨天晚上才收到

实事求是地说

这不能怪快递公司

怪只怪

我的住处太难找

因此当快递员大汗淋漓地

出现在我面前时

我不但没有责备他

还向他露出了

友好的微笑

出于礼貌

他也对我点头哈腰

为了表示歉意

还在我的墓碑前

递上一束鲜花

2013.6.6


这样鲜活精简的语言,奇警曲折的结构,孤独绝望的意象,是在单调又紧张的工厂车间中孕育的。我们看到诗人的青春,在生产在线搁浅,有如搁浅在沙滩上的幼年鲸鱼,充满了死亡的异想。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白炽灯为谁点亮

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

快,再快

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

怪不得谁,既已来到车间

选择的只能是服从

流动,流动

物料与我的血液一同流动

左手用于白班,右手用于晚班

老茧夜以继日地成长

啊,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我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

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成型

最终获得几张饥饿的,所谓薪水……

卓别麟《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1936)的生产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活生生的梦魇,每日准时四处上演。「白班」是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五点,若加班便延至七点;「晚班」则从夜间八点到早晨五点,加班同样延长两小时。白班和晚班一个月轮一回,大部分工作时间,诗人都需要站着完成生产操作。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当然,年轻的工人也有青春的幻想与渴望,在铁皮与钢架冰冷的气流之下,在车间与寝间干涩的水泥路上,怯生生的春天,虽然在异乡,还是来了。

【春天来了】

春分已过

可春天好像还迟迟不来

既未闻鸟语,也未见花开

无论宅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

我都能感到冬天

明显没有要走的意思

……直到清明过后,小雨初逝

暖阳在山的那边探了探头

我终于摆脱了身上的臃肿

率先穿起了短袖

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头

眼看着姑娘们胸前的两个小凸起

一天天地明显

我知道,春天已经来了。

故乡呢?故乡的春天呢?怕是回不去了,即使努力回去,也是一无所有,亲人、同学、朋友,全都四散,没法与任何人团聚,更看不到一丝春天的气息。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团聚】

不算短了

掐指一算

我的生命已经活过两轮

我应该知足了

剩下的最后几天

我回到了我的村庄

……昔年破败的祖屋

在我的亲人们相继离开以后

不知从哪一夜起

也塌得只剩半堵土墙了

呵,真是懂事的半堵墙啊

即使塌,也要塌成一块墓碑的样子……

死亡意象,在他的诗中,开始无所不在,但却又总是慢慢浮现的。

许立志的「工友」说,他曾多次想辞职,去图书馆或书店工作,但却一直未能如愿。他写自荐信给「梦想工作的地方」──深圳中心书城,列举自己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反复强调对书的热爱:「无数个节假日,我早早地坐上公交车,再转两趟地铁。早上在书城,下午在对面的市图书馆,中午买瓶矿泉水和一个面包,就算把午餐解决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傍晚的夕阳下,各路民间艺人在书城广场争相亮相,好不热闹。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巧妙组合,常常让我痴迷。」如此热情洋溢的文字,并未为他带来同情与理解,一再受挫之后,他沉默了。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冲突】

他们都说

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

对此我并不否认

实际上

我说与不说

都会跟这个社会

发生冲突。

是的,冲突是免不了的,知心难寻,知音难觅。鼓起勇气,闯入写作的新天地之中,但又发现,有慧眼的编辑少,有诗眼的编辑更少,有诗心的评论家就更不用说了。无奈只好依旧回到冰冷的车间,回到单调的生产在线,把星闪的螺丝钉,看成光明的月亮。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作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

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无所不在的死亡意象,总是慢慢的,坚定的,无坚不摧的,不顾一切的,缓缓浮现。诗人既然无法美化生活,只好美化死亡,进而成为死亡的化身。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入殓师】

经过不懈努力

我终于通过了

殡仪馆的面试

成为一名入殓师

明天将是我

正式入职的第一天

自然马虎不得

为此我特地把闹钟

调快了一个小时

以便留有充足的时间

站在镜子前

好好整理自己的遗容。

人生曲折走来,情况各有不同,「通则」无法通行,「忠告」常不中用,遇弯不能直走,直行无处掉头,犹豫无补于事,决定就该从容。当然,无论如何,生活应该从容,遇难不必慌乱;写诗必须从容,退稿坦然接受;即使一朝走到悬崖边缘,面向死亡,也该从容以对。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我弥留之际】

我想在草原上躺着

翻阅妈妈给我的《圣经》

我还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轻轻的蓝

可是这些我都办不到了

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

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

更不必叹息,或者悲伤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

没有憎恨,没有抗议,没有惋惜,没有抱怨,没有眼泪,没有乞怜。有的,只是一张张雪白的诗稿,被风从书桌上,片片吹落下地,吹落如一张张随风飘落的被单。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私人收藏】

三天前洗的被单

到今天还没干

其间我曾多次动用吹风机

没想到结局还是一样

烦躁之下

我索性将它扔到空中

就当是为天空贡献了一朵

私人收藏的白云。

当诗人从高楼上,坠落如一片枯叶,诗人的诗,却似被单,在人海之间,升起如一片白云,出乎意料之外的,覆盖可以覆盖的人们。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附记:
早上读电子报的副刊,读到罗青这篇文章,文章副题是:【吊一位青年天才诗人之死】诗人既然无法美化生活,只好美化死亡,进而成为死亡的化身……。
我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沙发上,原作是用繁体字写的,我用word里的繁简翻译,译成简体字,盼诗友也来阅读,一起感受。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我们这里还有茶】:我这有一杯茶,你那有没有一首诗?留言必回,等你来撩!

(期待下一次遇见,亲,记得点关注哦!)

终有一天,我们会接受人生无常聚散,就像终于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