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歷史傳承:昌邑蟲埠村與傅振邦

濰坊昌邑市奎聚街道蟲埠村位於城區北5公里處。村中現有147戶,500人。全村傅、張、姜、孫、魏、李、高7個姓氏中,以傅姓居多。

村中傳說,古時此地經常遭遇洪澇災害。因渤海漲潮南漫、南部山洪爆發,兩水在此匯聚,遂沖積形成一個黃土埠子。埠高四五十米,狀似臥蠶,頭朝西南,尾在東北,西高東窪,佔地十六七畝。明朝洪武年間,孫、黃等姓在土埠南立村,取名臥蠶埠。村子所處的自然環境適合蛇的生存繁衍,村內外常見碗口粗、丈餘長的大蛇,小蛇更隨處可見。因當地人稱蛇為 “小龍” 和“長蟲”,視為吉祥之物,於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村名由“臥蠶埠”改稱“蟲埠”。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村中古民居

村中傅姓,先世居於巴蜀,宋時遷安徽鳳陽府,明朝洪武年間中期遷山東昌邑縣傅家泊(今柳疃鎮西傅村),清初擇吉地徙居臥蠶埠。在清朝時,蟲埠村先後走出近20位武進士和80餘位七品以上官員。其中,最為著名的、職務最高的當屬職任三省提督的正一品要員傅振邦。

傅振邦(1814年—1883年),字維屏,號梅村。傅振邦7歲讀經書,10歲習騎射,20歲中武舉,22歲中武進士。晚清動亂年代,傅振邦先後在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河南、雲南以及直隸等省為武官,領兵作戰,歷任中軍參將、副將、總兵、巡撫、記名提督,雲南、直隸、湖北提督、直隸代總督及三省、十一省軍欽差經略大臣等要職,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畢生與太平軍、捻軍周旋,轉戰十三省,多次立功受爵,被清廷稱為“常勝將軍”,獲皇室誥封“建威將軍”,並賜滿名“綽克圖託巴圖魯”名號。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家族合影

傅振邦文謀武略兼備,忠誠淳厚,功勳累累而從不自宣,德行端正與人為善,從不奪勢爭功,因而備受朝廷和重臣的尊重。病逝後更是殊榮顯赫:御賜全葬、御賜祭文、御賜墓誌銘,御諡“剛勇”,並敕封建威將軍晉封為榮祿大夫,宣付國史館為其立傳、附祀京師昭忠祠。1888年,在原籍建立專祠,列入官方祀典。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清朝光緒年間昌邑古城地圖中傅振邦祠位置

傅振邦雖異地為官,但在光緒版《昌邑縣誌》中有他昌邑“剿捻”的記載。1861年,傅振邦在老家養病時,捻軍首領劉天福、劉天祥率5萬兵馬進入昌邑。清廷命其督辦萊、登、青三府團練,阻擊捻軍。他組建民團,倡導築圩防禦。據村中人介紹,蟲埠村的圩子牆高四五米,頂部外側建有1米多高的矮牆,矮牆內側能推炮車行走。在圩子牆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方位建4有個炮臺,用於防禦的器械工事也很完備。村西至今保留著部分殘存的長滿洋槐樹的圩子牆。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保留至今的聖旨

傅振邦的故居位在村中南北大道東側。主院是標準的北京四合院風格。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南廂房4間帶大門樓,大門樓外裝有7層臺階。現存前院1座,後圍房1處,前院和後圍房中間有東西巷相隔,皆為青磚瓦房。前院尚有正廳5間,東廂房3間,南廂房4間,位於坤位朝南開的大門門樓1座。院中石板鋪路,花圃、樹木、石階錯落有致。但因年久失修,已顯破落。近年,他的故居遺址被昌邑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門確定為歷史文物並受到保護。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故居舊照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故居舊照

位於村西北處的傅振邦墓是一座超大規模的清代國葬陵墓。據傳,墓園入口處是雕刻精美的石坊,進去後兩側是各4排松林,沿牌坊通向墳冢的甬道兩旁分別對稱矗立著旗杆、石人、石馬、石虎、石羊、龜馱碑,碑上刻有御賜祭文。墳冢後面是半月型圍牆,圍牆後是楊樹林,墓地西北側有看墓人住的房子。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墓碑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之前墓園入口處石牌坊底座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之前墓園中散落田間的石像

抗日戰爭期間,蟲埠村村民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保家衛國,踴躍參軍,先後有9名青年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48年,村裡為烈士們製作了牌位和英名譜。英名譜上書寫著烈士的姓名和“烈士精神人人敬仰,革命傳統代代相傳”的奠聯。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烈士墓碑

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村委辦公室都會懸掛英名譜,擺上供果,供村民們祭奠。此做法相傳至今,以此表達對先烈們的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