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潍坊昌邑市奎聚街道虫埠村位于城区北5公里处。村中现有147户,500人。全村傅、张、姜、孙、魏、李、高7个姓氏中,以傅姓居多。

村中传说,古时此地经常遭遇洪涝灾害。因渤海涨潮南漫、南部山洪爆发,两水在此汇聚,遂冲积形成一个黄土埠子。埠高四五十米,状似卧蚕,头朝西南,尾在东北,西高东洼,占地十六七亩。明朝洪武年间,孙、黄等姓在土埠南立村,取名卧蚕埠。村子所处的自然环境适合蛇的生存繁衍,村内外常见碗口粗、丈余长的大蛇,小蛇更随处可见。因当地人称蛇为 “小龙” 和“长虫”,视为吉祥之物,于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村名由“卧蚕埠”改称“虫埠”。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村中古民居

村中傅姓,先世居于巴蜀,宋时迁安徽凤阳府,明朝洪武年间中期迁山东昌邑县傅家泊(今柳疃镇西傅村),清初择吉地徙居卧蚕埠。在清朝时,虫埠村先后走出近20位武进士和80余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最为著名的、职务最高的当属职任三省提督的正一品要员傅振邦。

傅振邦(1814年—1883年),字维屏,号梅村。傅振邦7岁读经书,10岁习骑射,20岁中武举,22岁中武进士。晚清动乱年代,傅振邦先后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河南、云南以及直隶等省为武官,领兵作战,历任中军参将、副将、总兵、巡抚、记名提督,云南、直隶、湖北提督、直隶代总督及三省、十一省军钦差经略大臣等要职,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毕生与太平军、捻军周旋,转战十三省,多次立功受爵,被清廷称为“常胜将军”,获皇室诰封“建威将军”,并赐满名“绰克图托巴图鲁”名号。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家族合影

傅振邦文谋武略兼备,忠诚淳厚,功勋累累而从不自宣,德行端正与人为善,从不夺势争功,因而备受朝廷和重臣的尊重。病逝后更是殊荣显赫:御赐全葬、御赐祭文、御赐墓志铭,御谥“刚勇”,并敕封建威将军晋封为荣禄大夫,宣付国史馆为其立传、附祀京师昭忠祠。1888年,在原籍建立专祠,列入官方祀典。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清朝光绪年间昌邑古城地图中傅振邦祠位置

傅振邦虽异地为官,但在光绪版《昌邑县志》中有他昌邑“剿捻”的记载。1861年,傅振邦在老家养病时,捻军首领刘天福、刘天祥率5万兵马进入昌邑。清廷命其督办莱、登、青三府团练,阻击捻军。他组建民团,倡导筑圩防御。据村中人介绍,虫埠村的圩子墙高四五米,顶部外侧建有1米多高的矮墙,矮墙内侧能推炮车行走。在圩子墙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位建4有个炮台,用于防御的器械工事也很完备。村西至今保留着部分残存的长满洋槐树的圩子墙。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保留至今的圣旨

傅振邦的故居位在村中南北大道东侧。主院是标准的北京四合院风格。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南厢房4间带大门楼,大门楼外装有7层台阶。现存前院1座,后围房1处,前院和后围房中间有东西巷相隔,皆为青砖瓦房。前院尚有正厅5间,东厢房3间,南厢房4间,位于坤位朝南开的大门门楼1座。院中石板铺路,花圃、树木、石阶错落有致。但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落。近年,他的故居遗址被昌邑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确定为历史文物并受到保护。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故居旧照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故居旧照

位于村西北处的傅振邦墓是一座超大规模的清代国葬陵墓。据传,墓园入口处是雕刻精美的石坊,进去后两侧是各4排松林,沿牌坊通向坟冢的甬道两旁分别对称矗立着旗杆、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龟驮碑,碑上刻有御赐祭文。坟冢后面是半月型围墙,围墙后是杨树林,墓地西北侧有看墓人住的房子。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傅振邦墓碑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之前墓园入口处石牌坊底座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之前墓园中散落田间的石像

抗日战争期间,虫埠村村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保家卫国,踊跃参军,先后有9名青年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48年,村里为烈士们制作了牌位和英名谱。英名谱上书写着烈士的姓名和“烈士精神人人敬仰,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的奠联。

历史传承:昌邑虫埠村与傅振邦

烈士墓碑

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村委办公室都会悬挂英名谱,摆上供果,供村民们祭奠。此做法相传至今,以此表达对先烈们的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