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胡惟庸案朱元璋杀了三万多人,他为何这样做?

彭吉光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宠爱。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胡惟庸任相七年,权势显赫。但是细数历史上那些专权、擅权的重臣、权臣都没有好下场。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事情到这一步还远远没有结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为借口,究其党羽,大开杀戒,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朱元璋如此大开杀戒,并且极力相把事情搞大,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废除宰相加强皇权的政治需要。胡惟庸担任宰相时间长达七年,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权倾朝野,独掌生杀大权。由此造成朝中官员逐渐依附于胡惟庸。大将军徐达跟他对着干过,在朱元璋面前揭露过胡的种种权势极盛的迹象,后来差点遭到迫害。御史中丞刘伯温也弹劾国胡,到后来被胡陷害。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限制胡的权势,反而使他的权势更盛,往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引起了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的深深厌恶和担忧。因为按照原来的这个制度,皇帝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他怕宰相权力过大,会危及皇权。如果收回权力,又与现存的宰相制度不相符。所以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处在这样的困惑当中,他一直在找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刚好胡惟庸做了出头鸟。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终,他做出了牺牲胡惟庸的选择,通过这个口子走上废除宰相的路子。所以朱元璋在除掉胡惟庸后,并没有就此停止,紧接着他立即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直接统领六部掌管朝政,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国家大事集中于皇帝一人。一切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胡惟庸成了大明宰相制度变革的牺牲品。




二是大搞政治斗争进行权力洗牌的借口。既然是胡惟庸谋反,那么在查办胡惟庸、废除宰相之后,该案件应该可以停止了吧。但是事实上胡惟庸前后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因为“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涉及到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这些公侯都为明朝建立立下了大功。由于他断定胡惟庸谋反,加上他自身疑心很重,对周边大臣猜忌不断,所以由此联想到跟随他建立大明的功臣集团都有谋反的可能,鉴于此种考虑,他以胡惟庸为突破口,接着这把刀,不断铲除那些他认为对他不忠的朝中大臣。“胡惟庸案”与后期“蓝玉案”矛头都直接指向开国功臣。



不管皇帝杀谁,处理哪个大臣,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皇权,稳定江山。正所谓谁不听话就收拾谁,谁跳出来就拍死谁。表面的起因看似都是大臣专横跋扈引起的,但是背后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文史刘砖家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明史记载大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及其党羽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反被诛,前前后后有三万多人受到牵连而死。这就是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图片)

胡惟庸案牵连甚广,以至于三万人受到牵连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有何目的

第一,相权权力过大,朱元璋要加强自己手中的皇权实力。
(朱元璋剧照)

明朝建国之初。明朝的朝廷机构都是延用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三省中的各负责人身上,朱元璋认为相权严重削弱了的皇权的力量。

明朝建国十多年后。明朝国力有所上升,局势比较稳定。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是削弱相权的时间已经成熟。于是朱元璋抓住了胡惟庸的把柄,通过谋反罪,最一举拿下了左丞相胡惟庸及其党羽。

最后,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相权和皇权都掌握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大大加强了皇帝自身的权力。

第二,当时朝廷内党派林立,明太祖朱元璋想通过胡惟庸案杀鸡儆猴。

自古以来,党派林立是每个封建王朝的固病。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农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登上了皇位。自然知道朝廷官员拉帮结派的危害。如果看着这些党派做大做强,那不是随时能够威胁到甚至架空皇帝吗!

明初洪武年间朝廷的最大的党派应该是丞相胡惟庸的淮西朋党集团,他不断通过自己的手中的权力尽力的提拔自己的同乡,只要像他示好的同乡官员都会得到提拔。

胡惟庸自己能够做到丞相的位置也是靠了同乡的李善长向朱老板举荐的。李善长是前任淮西老乡会的会长(话说朱元璋也是淮西的,不过人家是不屑当这个老乡会的会长的。)所以在胡惟庸倒台后六七年,朱老板发现了李善长知道当年胡惟庸谋反而知情不报,马上就把这个淮西老乡会长给办了,一家老小都受到了株连。



(胡惟庸图片)

这里说一个以胡惟庸的淮西派系对刘基浙江派系的打压。结果以刘伯温告老还乡,最后被胡惟庸害死为结局。

为什么胡惟庸这么恨刘伯温呢?可能是当初刘伯温像朱元璋老板说过胡惟庸这个人不适合当丞相的话被胡惟庸知道了吧。所以就一直耿耿于怀,不断用手中的权力打压以刘伯温为主的浙江系官员。这也是刘伯温向朱老板辞职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想通过胡惟庸案向明朝的官员敲响警钟,从而告诉别的派系都要老老实实的,不要拉帮结派。

第三,为自己的后代也可以说是继任者扫清障碍。

胡惟庸案受牵连而死三万多人中,除了大多数是胡惟庸的族人(朱元璋灭了胡惟庸的三族)还有一部分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朝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都是一些老油条,会摆资格,不受管教。朱老板正好借此机会除掉他们,为下一任皇帝扫除统治障碍。


(朱元璋图片)

朱元璋为自己的后代扫除障碍的布置不止是胡惟庸案,还有蓝玉案。两个案子加起来收到牵连而死的人有十万之众。反正朱元璋之所以采取的这样手段就是斩草不留根,为继任者彻底的清除障碍。

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彻底的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影响,从而加强和巩固了皇权。这也为明朝的皇帝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几乎所有朝廷事情都要经过皇帝的同意安排。在明朝要做一个勤奋的皇帝可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大家还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吗?欢迎讨论。


历史有点酷


据说,洪武年间,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前后杀了三万多人,我觉得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传承和长治久安。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胡惟庸案,朱元璋所杀的人基本上都是功臣悍将,和随同功臣悍将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相关人员。

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凭借农民起义,以三尺剑得天下。大明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农民起义军在功成之后是很难经受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的,很容易贪污腐化,横行霸道,逍遥法外,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可见一斑。


而朱元璋是布衣天子,对贪污腐化,横行不法是零容忍的,而且大明建国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来将影响治理天下的功臣悍将一起清除,消除潜在的威胁,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传承和长治久安。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朱元璋能够元末群雄并起之中,笑到最后,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其本身就是非常英明神武,英雄了得的,其一向做事的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胡惟庸当宰相数年,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党羽众多,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朱元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一生勤政,是决不允许胡惟庸这样的人物存在的,所以通过胡惟庸案,以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行事准则,将与胡惟庸相关的人员一网打尽,同时废除丞相制度,消除潜在的威胁,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传承和长治久安。


花开花落缓行客


有人说朱元璋太残忍,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曾经和他共患难的,为何天下取得了就杀掉。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杀10万人都不含糊,是不是他就天下无敌,谁也不怕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老朱厉害,也有怕的人,这个人,不用猜,就是马皇后。

是不是一点都不夸张啊,这么厉害的皇帝,竟然惧内。马秀英就是马皇后的名字,而在现在一提到马皇后,大家也有很多想说的,因为她的名气很大,所以对于她祖宗几代都被人翻出来了。看看一代皇帝喜欢的女人到底怎么样。

在马皇后的父亲犯了事之后,就把年幼的秀英托付给了好友,后来就成了郭子兴的义女。而郭子兴手下有个很厉害的战将,这就是朱元璋了,为了表彰朱元璋,所以就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而这两个人婚后,真正的是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了。

两个共患难的夫妻,说明朱元璋是不忘本的,那个时候朱元璋因为受到了郭子兴的责罚,于是被罚关小黑屋,还不给饭吃,天又很冷了,为了让老朱吃上滚烫的烧饼,马皇后竟然做了这件事,就是偷拿了几个热饼放在自己的胸口,后来在给朱元璋拿出来吃的时候,连胸部都被烫的都是水泡了,难怪朱元璋会对她念念不忘的。

再到后来,老朱和陈友谅决战的时候,马秀英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带领将士家属给士兵缝衣服,后来还把自己的陪嫁手饰卖掉来犒劳士兵。而最后终于到了苦尽甘来的时候,很多皇后都去享福了,但是身为皇后的她,依然还是过着很节俭的日子。

有的时候老朱也会给发妻一个小惊喜,比如和现在人一样,拿些小手饰让马皇后挑,她总是挑一点中等的,这就让老朱很疑惑,而马皇后给的回答是,如果挑最差的,会显的虚伪,挑最好的那就是奢侈了。现在百姓的日子还不是很好,我这个做皇后的肯定不能开奢侈之风的。这让老朱很欣慰,在马皇后死了之后,朱元璋更是伤心的一个多月没理朝政。


洱海107758846


朱元璋第一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他觉得太子太孙比较仁弱,要为儿孙铺平道路。

其次,朱元璋极端仇视商业,国库空虚,利用胡惟庸案,故意扩大打击面,没收富户的财产,充实国库。

朱元璋觉得打击富户是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对富户要打击,对穷人要严控,惟其如此,朱家王朝才能千秋万代。


晨四郎


为儿孙铺平道路,不然他死后没人镇的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