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钮的形状变化较多,印文内容可分为官印、人名印、图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馆(原益都县博物馆)自1959年10月建馆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现择若干官印及有关佛教内容的印章略作考释。

东汉“部曲督印”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质方印,桥形钮,印面2.4、钮高1.1、厚1.2厘米,阴刻篆书“部曲督印”凡四字。仍见《后汉书·百官志》:“其领军皆有部曲……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

部曲督职官从汉代创置经三国、两晋到十六国。《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甘露二年八月诏:诸葛诞凶乱,部曲督秦絜重节守义,为诞所杀。”《晋书·赵王伦传》:“孙秀厚待晋兴,以为己部曲督。”《晋书·李特》:“特命六郡流人部曲督李含等上书请依窦融故事,推特永制封拜。”因此,部曲督是汉到十六国时期统兵打仗的军事官员,且为部曲将军之属官。这方“部曲督印”根据文字之特点应为东汉时期印章。

三国“折冲将军章”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质方印,龟钮,表面鎏金。印面宽2.4、厚1.1、钮高1.1厘米。印文为阴刻篆“折冲将军章”凡五字。

折冲将军设置于后汉,至三国曹魏孙吴、两晋、十六国,迄止时间较长。《三国志·魏志·乐进传》载,建安十一年(206),太祖上表汉帝,因功封乐进为折冲将军。《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破朱光计功,宁拜折冲将军。”《晋书·石苞传》:“子石超,成都王颖之起义也,以超为折冲将军。”《通典·晋官品》称折冲将军属第五品。据此,“折冲将军章”为东汉至十六国时期的武官印章。

魏晋“夷道令印”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质方印。印面长2.7、宽2.6、高1.2、厚1.2厘米,桥形钮。阴刻篆文“夷道令印”凡四字。

据有关资料记载,夷道为古县名,西汉设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唐贞观中废入宜都县。东汉时期居在今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被统治者称为“南蛮”,由于居住地的不同,又被称为武陵蛮、零陵蛮、澧中蛮、溇中蛮等。他们和汉族人民杂居,同受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和奴役,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封建义务。永和元年(136)东汉政府强增税布,“武陵蛮”以常德为中心起义攻夷道,次年武陵太守李进的镇压下失败。永寿三年(157),“零陵蛮”和“武陵蛮”合兵数万,焚官府,杀官吏,荆州刺史刘度和南郡太守李肃望风而逃。起义军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为止。魏晋南北朝时曾为宜都治所,管辖夷陵、夷道、佷山三县。

《汉书·百官表》载:“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据此印为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县级政府的官印。

北魏“北平郡表印”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质方印。鼻钮,印面宽2.5、厚0.5、钮高1.2厘米。印文阴刻楷书“北平郡表印”凡五字。

北平郡为古郡名,西晋时创置,统徐无、土垠、后靡、无终四县,治所在徐无(今河北遵化东),辖境约当今河北兴隆、天津市蓟县运河下游以东,河北遵化、丰润、唐山市以西地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废。北齐时又设置,辖境相当今河北长城以南、滦河流域以东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平州为北平郡。“表”应为地方政府上书朝廷奏章的一种书写形式。

“北平郡表印”犹如刀刻,文字排列又不规整,比较草率,具有魏晋南北朝印章的特点,故此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府上书朝廷所用专用章。

元“佛法僧宝”印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古代玺印——官私皆用,源远流长

铜质方印。印面宽6、厚0.5、钮高2.2厘米。长方形钮。印面铸九叠篆文“佛法僧宝”四字。

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释迦牟尼,法指佛经,僧为僧侣。青州出土的“佛法僧宝”印是明代关于佛教内容的重要印信。

古代玺印虽然只是金石学中的一个小门类,但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玺印艺术盛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源远流长,至今仍在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青州市博物馆古印考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