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户64598321


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陵区面积高达4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明朝开国276年16位君主中的13位皇帝及他们的皇后。可另外三位皇帝并不在十三陵里面,他们分别是谁呢?




(位于南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一: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视南京为自己的龙兴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又逐一消灭割据川渝的大夏国、云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权,最终完成天下一统。朱元璋以应天为都,也把应天作为自己的长埋之地。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隔年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于应天府,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彻底完工,前后耗时长达三十多年。




(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无陵寝)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无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位后,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议。但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畏手畏脚,避重就轻,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着“倾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共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成为一大历史悬案,因为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尸体,所以他并没有墓葬,连自己的陵寝都没建。




(明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安葬)

三:“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葬之

代宗朱祁钰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形势所迫,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起兵50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的包围,几乎是全军覆灭,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太后和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际继承皇位,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赶走了瓦剌人。一年后,英宗被放归,代宗将他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太监曹吉祥,将军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时代宗重病在床无力控制局面,英宗二次登基。代宗朱祁钰很快就被害死,英宗废其一切皇帝名号,降为王。代宗在天寿山所建之陵墓也被捣毁,只以王的身份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国布衣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

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宫殿君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载垕 朱翊钧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检。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为什么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个皇帝死后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三陵呢?这3个皇帝是谁呢?

这三个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他们没有进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都于南京。这是一个励志皇帝,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

朱元璋去世时明十三陵还没有开始修建,那时候的北京还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当然不可能选择埋葬于儿子的封地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在刚刚建立明朝之初,还有一些元朝的势力在作祟,为了震慑他们朱元璋选择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现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从外观看宏伟壮观,陵内种植松树十万棵,养鹿千头。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先后调用了10万军工,于永乐三年建成历时25年。

中国建筑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旭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出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艺术家、政治家和建筑大师们的才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2、朱允炆

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没能继承皇位就去世了,这时候朱元璋选继承人的时候没有考虑次子朱棣 ,就是因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选了只有16岁的朱允炆做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后强行削藩,这引起了朱棣为首的亲王强烈不满,朱棣常年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原以为他的哥哥朱标死后,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选。

有以上的两个原因,朱棣对朱允炆怀恨在心,于是他在朱允炆说削藩的时候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这是一场叔侄大战。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战经验,而朱允炆不会用人又没有经验,于是这场战争的形势很快压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拢。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点燃了皇宫,皇宫顿时被烧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踪,以后连他的尸体也未能找到,后来朱棣多方寻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江山迁都到北京,才开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也不会葬入十三陵。

3、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镇在23岁御驾亲征时被俘虏,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朱祁钰继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镇被放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皇位备战只能认栽。但朱祁钰为了防患于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钰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镇伺机夺取了皇位。朱祁镇皇位被夺又被囚禁七年,夺取皇位成功后,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就没有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当然也就没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随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还给他封了个恶谥:戾。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被当成朝政多突变的皇朝,有的皇帝连尸骨都不知何处,有的皇帝死后只能按王制埋葬。


在276年之中,共历十六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市),葬于明孝陵(今南京)。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踪。1421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在北京皇帝葬在皇陵(今十三陵),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14位皇帝,偏偏缺了代宗朱祁钰,是否有点不可思意。这就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谗言,率兵亲征瓦剌,由于准备不充分,王振把持大权,致使军心涣散,为了显示皇威,王振耸使英宗冒险杀敌,终在土木堡被瓦剌生擒。国不可一日无主,英宗太子还小,而此时又必须有一个能主持抗击瓦剌的领导,朱祁钰在亳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帝位。在朱祁钰执政之后,明军连败瓦剌,瓦剌向明朝求和。八年之后,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在亲信的协助下又夺回了帝位(这和宋朝靖康之耻后的朝局极为相似,只是赵构更为聪明,没有让父兄得以重回朝庭。才坐稳了皇帝宝座,朱祁钰就是太妇人之仁,终酿悲惨结局)。夺回帝位的英宗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一国怎容二主,英宗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威,在朱祁钰死后,按明朝封王的礼制,葬于北京王爷墓地,而不是皇陵。

最无情是帝王家,就算是两兄弟,为了那至高的权力,亳物亲情可讲,杀伐才是胜利者的骄傲,心狠才里掌权者的本能。


娱乐新剧情


这个问题很好解答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其余的三个皇帝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现在南京,因为朱元璋就是在南京定都,并且一直在南京执政,死后也葬在了南京,所以在永乐迁都后,也没有迁走。南京后来也成了陪都。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不到4年,就被他四叔赶下来了,其下落不明,都不知道死哪里了,所以就没有正式皇陵。但全国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多达五十多座。

明代宗朱祁钰,这是个临时上台的皇帝,他哥不靠谱,被蒙古人囚禁,自己临危受命,本来应该值得称道。但英宗回来后,代宗将其再次囚禁。“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废除朱祁钰皇帝的封号,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没有进入帝陵群中。明宪宗即位后下诏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

所以目前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皇陵只有十三座。


黑水布衣


明朝传祚276年,共十七朝却只有十六位皇帝,这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登上皇帝宝座,历经正统和天顺两朝。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有三位皇帝的是没有葬在明朝皇家陵墓群——也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之中的,这三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大明,定都南京,而当时的北京只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是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设在自己儿子的封地上的,他死后葬在南京附近的钟山之阳,也就是“明孝陵”。

朱元璋驾崩之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想仁柔的建文帝控制不了局势,一通削藩的操作触怒了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南下,攻破京城,自立为帝,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焚烧皇宫,生死未明,自然也不会在十三陵之列。

而另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中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当然,这要拜他那极富传奇色彩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所赐,朱祁镇八岁登基,年号正统,然而在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抵御瓦剌,不想遭遇“土木堡之变”不仅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在大明危急存亡之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皇位,改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并重用于谦等名臣使大明转危为安。一年后,瓦剌放回了明英宗朱祁镇,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朱祁镇只能回去做太上皇,并被幽禁在南宫。景泰七年,徐有贞、石亨等人趁朱祁钰病重之时,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复位后的朱祁镇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并捣毁了朱祁钰修建的“受陵”,朱祁钰死后被以亲王之礼葬于京郊金山,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没有代宗朱祁钰的陵寝。


环球网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那么,明朝的哪个皇帝没有被埋进十三陵当中呢?

通过明朝皇帝列表与十三陵皇帝比对,我们会发现,这三位没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钰。

答案就是这么长,想要知其然的,到这里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还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寝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当中?

关于朱元璋的陵寝,涉及到明朝的首都问题,很多人认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实这是不完全对的,明朝建立之后,最开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尽管朱元璋曾经有迁都的打算,曾经想迁到自己的老家凤阳,一向节俭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宫殿和都城,但是凤阳那个地方虽然有帝王气,但是没有帝王命,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在修建一半的时候,碍于种种阻力,执着的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标前去各地考察,哪里适合迁都,最终因为朱标突然去世而搁置。

朱元璋死后,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当中,因为准备的有点仓促,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建完,以至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永乐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最终将朱元璋以来想要迁都的愿望实现,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后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当然,开头已经说了,除了朱元璋外,还有朱允炆、朱祁钰没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还要展开来说。

朱允炆没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认他这个皇帝

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绝对够传奇,在位时间不长,争议很大,关于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现在的史学家也没有争出个一二来。

朱允炆的传奇在于他的这个皇位继承,就跟我们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样,明朝为了皇位传承的时候更稳定一点,标榜嫡长子继承制,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长子朱标死后,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个嫡长孙咱也不说什么了,关键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长子,换句话说,朱元璋的嫡长子虽然死了,难道朱元璋的嫡子,还不如朱标的嫡子?

虽然,很多人试图论证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实话实说,在我的印象里,几百位的皇帝,像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几乎是没有,说朱元璋是参照了元朝时期的一个案例,也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之后,再无这种案例。

如果这种继承方式没有问题的话,朱棣也不会死乞白赖的造反,明显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将建文帝的年号,改为洪武年号的后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说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这个皇帝,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不被承认的,换句话说,承认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给卖了吗?

朱棣的年后是在南明弘光政权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给恢复的庙号,并且改庙号为惠宗。

明朝最惨顶缸侠,朱祁钰的皇位到底有没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传奇的皇帝,朱祁钰就是明朝最惨顶缸侠了。

顶缸的意思,并不是头顶上顶着缸,而是顶替,代替,代人受过的意思。我说朱祁钰是顶缸侠,那是因为,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下的那个框框,作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脑残,率领几十万大军去亲征,结果玩出一个土木堡之变,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镇则是最突出的一个。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个朝代,竟然被搞出这么一出,你说朱祁镇不是傻子是什么?

紧接着瓦刺大军就开始向北京进发,前脚灭了你几十万大军,还俘虏了你们的皇帝,这气势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员直接开始跑路,甚至提议迁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朝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能人于谦站出来要朱祁钰继承皇位,组织北京保卫战,这个缸有多大,堪称为国顶缸了。最可气的是,朱祁镇是有太子的,让朱祁钰继承皇位,还要继续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一开始朱祁钰是拒绝的,在任何一个朝代,当皇帝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唯独明朝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下,这个皇帝不好当。

迫于群臣的再三坚持,朱祁钰才被迫当上了皇位,在位期间,表现还算尚可,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尤其在政治上,改变了朱祁镇执政以来的弊端,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果,朱祁镇又被敌人放了回来,这当上了皇帝,还能再让回去吗?国没有二主,朱祁镇和朱祁钰就这么耗着,双方互相提防,结果朱祁钰离奇得病,朱祁镇又成功复辟。

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朱祁钰是"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但如此,还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这就是为国顶缸的下场,我真的替朱祁钰感到不值。

所以,没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这三位了。


史论纵横


大明帝国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2年经过4年和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争夺战后,燕王朱棣成功夺取皇位,在位22年,为了镇守边疆朱棣决定将首都南京迁都北京。

言归正传,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埋葬于天寿山的明朝十三位皇帝。

至于标题所说的明朝十六帝为何十三陵只有十三位皇帝,其实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当中,有两位下葬于别处,另一位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发动夺位之争成功后,朱允炆就逃离海外,不知所踪,这才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




博闻通史


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起家东征西讨,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然后北伐蒙元,恢复中华!如果不是明成祖朱棣从北京起家抢了侄子的江山,明朝就不会迁都北京,就不会有北京十三陵,可能只会有南京十六陵。

南京是明朝的发家之地,就是江南的汉人士绅阶层的支持,才有朱家的天下,所以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是注定要葬在南京的!

明朝第二代皇帝,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在位三年,就被四叔朱棣抢了皇帝,朱允炆也在大火中失踪,成为千古悬案,自然没有陵墓,也不能葬在北京十三陵了!

第三位是景泰皇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弟弟景泰皇帝临危受命接任皇帝。却没想到哥哥明英宗被放回来了,还发动政变把皇位抢回去了。明英宗自然不会承认弟弟的皇位合法性,不会让他进十三陵。这还是到他侄子继位才恢复了景泰皇帝的皇帝身份!

所以,明朝276年,共16位皇帝,除了上述三位没有进十三陵,其他13位都葬在十三陵!


云365


明朝的确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之所以称之为十三陵是因为有三位皇帝没有埋到这边。

首先朱元璋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与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称作明孝陵。

其次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中,朱棣带着大军攻到了宫殿之后,却发现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消失在一场大火之中。之后就杳无音信,被称为明朝历史的一大悬案。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入葬皇陵了。明成祖之后就迁都到了北京,选择了昌平,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作为明皇家的万年寿域再合适不过。

第三个没有入葬皇陵的就是景泰帝。当年明英宗收到王振鼓动,带兵亲征瓦剌后被俘虏,朝中不能无主,所以推举了弟弟做个临时的皇帝。结果景泰帝在明英宗被救回之后就不愿意让位了,还变相的囚禁了明英宗。直到明英宗重归帝位,由于之前的尴尬经历,也实在没办法把弟弟放到皇陵中,因此,就以亲王的身份将景泰帝葬到了北京的西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