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火焰被第一阵风吹熄掉。”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人墨客,一直把爱情作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抒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喜怒无常、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

有人为了追求爱情,勇于冲破世俗的阻隔,而失去了人格和尊严;有人为了找寻真爱,难以跨越心理的防线,而痛苦一生;更有人为了寻求灵魂的自由,不惜牺牲生命,而成为最具反抗精神的代表。

在这些最具反抗精神的代表当中,其中有一位女性,是来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在这本书中,安娜是本书的主角,也是书的灵魂人物。安娜的经历让这部作品无论从它的伟大思想、艺术价值还是考验人性方面来说,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本书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直到今天,还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

这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贵族少妇安娜,为了寻求真正的爱情、人性的解放和灵魂的自由,不顾丈夫卡列宁的阻挠,敢于跨越世俗,和一个叫渥伦斯基的青年军官相爱的故事。最终,安娜卧轨自杀,她的情人参加战争,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失败而告终。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一、爱是考验人性本质的基本条件

安娜是一个来自贵族阶层的美少妇。 她为了劝说哥嫂的关系来到莫斯科,渥伦斯基为了接他的母亲来到车站。安娜又与渥伦斯基的母亲在火车上相伴同行。这是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相见。

安娜是一个高贵、柔美、谦和、善良、自然、真诚的女子,几乎集所有女性的完美于一身,她的聪慧和才智,远高于一般的贵妇。她的情人渥伦斯基是一个有同情心又英俊的青年军官,跟上流阶层有着良好关系的花花公子。这样的两个人相遇了。

初见是那么美好而淡然,难忘而真实。相视一笑的眼神,一个微妙的动作,都在初见的瞬间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但在这种光芒的背后,却掩藏着一丝丝阴暗。

这个严寒的日子,一个铁路工人被碾于车轮之下。安娜亲见了这个惨痛的事实。这也为安娜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进一步走近,是在谢尔巴茨基家的舞会上。渥伦斯基没遇到安娜前,和吉娣之间保持着暧昧关系。吉娣为了能在舞会上博得渥伦斯基的爱情,精心打扮后,却没得到理想中的答案。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罗·勃朗宁说:“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舞会上,渥伦斯基与安娜的迷人舞姿和眼神,深深伤害了吉娣的少女之心。安娜从嫂子处得知吉娣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她决定返回圣彼得堡。安娜的笑容和眼神中颤动的光芒,一直深深燃烧着渥伦斯基的心。于是,他跟随这列火车一同来到圣彼得堡。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原本以为自己曾经拥有的是最好的爱情,当遇到更好的,就会把原有的一切,抛到九霄云外。可谓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安娜与丈夫卡列宁的结合,是姑母一手包办的。在当时俄国沙皇的统治时代,贵族们会在自家设宴,任由未婚的青年男女选择理想的对象。正常社交外,一些公爵、绅侯也会让有夫之妇红杏出墙。

但卡列宁是一个思想固化的封建官僚机器,还有着令安娜讨厌的、一对不相称的耳朵。他比安娜大二十岁,卡列宁娶安娜仅仅是因为想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妻子和一个貌美如花的摆设。

安娜与渥伦斯基相遇后,更加厌恶与卡列宁的夫妻关系。渥伦斯基见到卡列宁的丑陋后,认为只有自己才能配得上安娜这样的美人,更坚定了自己追求安娜的决心。

一个貌美如花且有智慧的女性,她的内心是丰盈的,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她懂得活在当下。如果长时间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得不到真爱,她的心会逐渐偏向于为自己送来温情和爱意的那个人。

渥伦斯基对吉娣的态度,卡列宁长期对安娜情感的压抑,这些爱都是考验人性本质的基础,也彰显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二、人性枷锁的背后,掩藏着一份虚伪的爱

安娜回到圣彼得堡后,开始热衷于跳舞和宴会等社交场合,目的是为了能经常遇到渥伦斯基。如果在哪一次的晚会上看不到渥伦斯基的话,她会变得失望、伤心。

她为了心中这份感情不再欺骗自己,不再把它当作一种苦恼,一种负担,而是把渥伦斯基的追求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寄托。

当安娜接到莫斯科的来信,说吉娣病得很重。她勉强地告诉渥伦斯基,请求他到吉娣面前求得吉娣的饶恕。但是,渥伦斯基却告诉安娜,她已是他生命的全部。

虽然安娜已婚,但对于一个长期缺爱的女人来说,若遇到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男人,她会把他当作自己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紧紧地抓住,一刻也不放开。

渥伦斯基之于安娜穷追不舍他的爱是那么热烈,那么疯狂,那么让人措手不及。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完成自己的目标,安娜被渥伦斯基的真情所感动,并深深与之相爱。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言谈举止,逐渐到了引人侧目的地步。卡列宁认为安娜违背了上帝的安排,违犯了一些道德规范,劝安娜自重。安娜不想听卡列宁的劝解,为了爱,她依然我行我素。

渥伦斯基是安娜最黑暗的心底上的一束微光,让她激动,让她兴奋,让她喜悦。尽管背叛了丈夫,尽管罪孽深重,尽管让人难以启齿,同时,她的内心还在经历着痛苦地煎熬,她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选择在一片新的天地里,开始自由地过活。

她告诉渥伦斯基:一切都完了,除了他,她什么都没有了。两个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换来了他们神仙般地生活,以为不顾及世人的眼光和争议,以为两人只要真心相爱,便可以双宿双飞。

安娜的出轨,对于当时的上流阶层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卡列宁宁可与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肯与安娜离婚。因为离婚有损他的名誉,会换来众人对他的耻笑,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卡列宁用自己无形的人性枷锁,紧紧束缚着安娜的追求与梦想。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地位和社会关系,宁愿让安娜永远活在卡列宁虚伪的遮羞布下,也不让自己的女人去寻找属于她的真爱。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三、用人性的自私,换取灵魂的自由

赛马会后,安娜告诉卡列宁,她是渥伦斯基的情妇。这让卡列宁忍无可忍,卡列宁要采取一切手段,中止他们的关系,包括他们的儿子,这是安娜的软肋。

卡列宁要让安娜永远活在痛苦与恐惧之中,甚至让安娜只忠实作为妻子的一切权利,无须尽妻子应该尽的义务,以此来顾及他所谓的地位和面子。

安娜没有妥协,没有被卡列宁的牢笼死死地困住,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灵魂的自由,放弃了自己上流社会的地位、名誉,她选择了反抗,选择与命运抗衡。

安娜生下她和渥伦斯基的女儿之后,得了产褥热。卡列宁对于自己和安娜的婚姻本身是虚伪的,但在安娜弥留之际还是选择宽恕了她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经历这一切后,感觉自己卑微至极,颜面尽失,与此时卡列宁的善良、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杀未遂,卡列宁准备和安娜离婚之时,安娜和渥伦斯基丢下一切的职位、家庭、儿子以及丈夫,和她的情人去了国外。

不被人祝福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沉重的、自私的。她这一生都没有办法逃避这份自私,也没办法补偿她对儿子的爱。这是她内心的悲哀,也是命运的不幸。

安娜和渥伦斯基从欧洲旅行三个月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她想和儿子见上一面也很难。她又打算到戏院公开露面,渥伦斯基的劝说没有阻挡住安娜。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

在戏院,有人当众侮辱了安娜。不管曾经的她多么美丽、动人,在受人凌辱之后,她的心中是那么孤寂、落寞、悲凉她敢于追求的这份爱,变得卑微、低贱和痛苦,这也是她的弱点和无奈。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娜写信给卡列宁,请求他同意离婚。在安娜和渥伦斯基等待卡列宁回信期间,两个人又进行了激烈地争吵,说渥伦斯基只顾享乐,并怀疑他不再爱自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所作所为,也有发自内心的冷漠和厌恶。

安娜为了赢得人性的解放和灵魂的自由,与渥伦斯基一再地吵闹,她厌恶自己为什么没有死?那样,不仅可以获得卡列宁的饶恕,洗刷儿子身上的耻辱,也能永远在渥伦斯基心中,保存一个完美的形象。

当她收到渥伦斯基十点才会到家的信。她决定:为自己的付出给众人一个满意的答案,只有死,才能让爱永恒,让渥伦斯基永远后悔。

就如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若是永远留在初见,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或许,再相爱的人也有相离、相弃之时。

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死是有价值的,不管正确与否,它是一种悲哀,是为了唤起这个时代的觉醒。渥伦斯基选择了参加战争,以此来救赎自己。

潸然泪下,曾经那个让人厌恶的女子,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世人的嘲笑和冷眼相待,即使爱的力量再伟大,自私的、不被人祝福的爱,永远承受不起渥伦斯基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压力,只有以死来解脱自己,才能摆脱一切的罪恶和凌辱。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爱情悲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为摆脱人性的枷锁和灵魂的自由,勇于向命运挑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她的反抗精神却令人深思:不仅仅是对安娜敢于追求爱情的推崇,更是对整个上流社会的批判和抗议。

敏敏唯一,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阅读与写作,让灵魂永远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