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已過不惑之年的張巧花種了大半輩子的地了,今年,她有了新打算——試種有機馬鈴薯。她要讓土地換一種種法。

張巧花是土生土長的定西安定區石泉鄉農民,於2015年5月成立了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鄉親們靠種植以馬鈴薯為主的農產品增收脫貧。這幾年來,張巧花的合作社逐漸壯大,鄉親們的收入也跟著提高,但張巧花並沒有滿足於此。

張巧花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她要發展自己的有機農產品:“我們就是一線種地的農民,我們不在源頭上把好質量安全關,誰來呢?”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種有機農產品,並不容易。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給有機農業下的定義為:有機農業包括所有能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將當地土壤肥力作為成功生產的關鍵。通過尊重植物、動物和景觀的自然能力,達到使農業和環境各方面質量都最完善的目標。

有人認為,有機農業生產就是避免使用化肥、農藥等,其實不然。“種植有機馬鈴薯,首先生產基地的生長環境要符合標準,土壤、水、空氣都要達標。”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所長李進福說。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張巧花的有機農作物生產基地選擇在石泉鄉,這裡遠離城區,海拔高、氣溫低、溫差大,雨熱相對充足期正好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生長出質優味美的馬鈴薯。另外,這片基地與其他馬鈴薯產區相隔較遠,有助於避免馬鈴薯病害的傳染。“我選了新大坪和隴薯7號兩種型號試種有機馬鈴薯,新大坪適合蒸煮,隴薯7號適合炒菜。”張巧花說,這兩種馬鈴薯都有不同的市場。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張巧花說,自己讀書少,只讀到小學二年級,技術是她種植有機農產品的一大“坎兒”。為此,她這幾年到各地參加技術培訓。

“必須對有機和常規生產區之間設置有效的緩衝帶和物理屏障,保證有機生產不汙染。”

“也可以在剛發病的時候拔掉(生病作物)避免傳染。”

“有機馬鈴薯生產區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汙染源、生活垃圾場等。”

……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這些,都是張巧花在培訓時一筆一筆記下的心得。此外,當地農業單位也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據安定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該局共辦技術培訓班306次,完成各類農村實用技術輔導1萬餘人次。

張巧花的有機農作物生產基地共1500畝,休耕了3年。“在這3年的休耕期,每畝地大約投入1200元成本。”張巧花說,3年休耕期間要把地養好,需要不斷施用有機肥增添土壤肥力。這1500畝生產基地,張巧花分別種植有機馬鈴薯、有機蕎麥和有機冬麥,各500畝,確保3年一輪耕。

究竟能不能試種成功,張巧花心裡也沒有底。但她想試試看。“等到秋天,收穫出來的有機馬鈴薯都會貼上二維碼,可追溯,讓消費者放心。”張巧花說。

據瞭解,在定西市安定區,不只有張巧花一人在著手種植有機馬鈴薯。他們要以綠色為底色,走出馬鈴薯高質量生產的路子。

【媒體聚焦】張巧花的新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