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有些保险中介不推大公司产品?

小小樱桃的Mom


这个我就有话要说了!

首先不要相信“保险公司没有大小之分”这种鬼话!这句话只能骗骗外行人!中国近百家保险公司,有寿险公司有财险公司,成立的时间长短,保费收入的多少,盈利能力的强弱,网点的多少,诸多因素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大还是小!

那么为什么经纪人不推荐大公司的险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没有大公司主打险种的代理权!比如平安,有些经纪公司可以销售平安诸如e生保此类的短期险种,但是平安绝不会把平安福的销售权给他们,因为平安自己有他的销售团队,根本不需要所谓的经纪人!又比如人寿的国寿福,新华的多倍保,等等!!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一定不会把好产品给这些经纪人来卖的!

也只有小公司,才会依托经纪人团队来销售他们的险种,因为这些公司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其实讲白了,没有一个专业的保险业务员愿意去这些小公司。不要看那些经纪人成天吹嘘小公司安全,小公司这个好那个好的,你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去这些小公司入职做保险代理人?呵呵,他一定找出各种理由来拒绝,因为他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小公司没有市场!如果自己去这家公司入职,那是没有前途的!


老吴聊保


本人从业20多年,可以负责人的说:

第一 保险行业,越是“大公司”产品性价比越低

第二 不因为是小公司被保险人出险了就得不到理赔。

第三 中国的保险公司其实都是大公司,在中国想开设一家保险公司门槛很高!比如中资公司,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股东背景都很强大;另外外资公司的话,他们的母公司基本都是所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或者之一,比国内的保险公司大的多,经营历史长的多~

第四 中国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分立合并,不能解散,关闭,所以保险公司在中国是兜底的

所以对客户最关键的是产品和服务,不是这个公司叫什么名字



云岭保险


你在网上推销平安福、国寿福试试?

哪怕两家公司代理人也不敢说这个产品好吧,说这两个产品好的人无非两种:

1、把网民都当傻子;2、本身自己就是傻子。

互联网是个照妖镜,不管啥东西,一旦放到网上去,就要接受群众的审阅,不管是好是坏,总有些聪明人识货吧。

想要放到网上去卖的保险,一定要拿出诚意,不要把投保人当傻子,否则自己就变成了傻子。

下面说说为啥大公司产品推荐得少?

1、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做,平安、国寿、中华都有自己的代理人团队,他们的产品不委托中介渠道销售,即使委托中介销售,中介人员也会有选择性的推荐,保险公司很难掌控销售局面。

2、产品本身性价比太差。比如泰康、华夏、工银安盛也确实称得上大公司吧,也同中介渠道有合作,中介也可以卖他们的产品,但是与所谓小公司的产品对比,性价比上论还是要差些,想推荐也没办法。

为啥所谓的小公司产品性价比反而更高?

1、市场规律决定的,大家想想,每个行业的头部公司往往很少拼价格,比如手机、电器、白酒等等,保险行业亦如此。

2、其实中国保险公司股东实力都不小,随便拿家保险公司都很牛B,但是对比起,你来晚了,都想平安、国寿那样组建自己的代理人团队太难了,本身代理人就不好招,再加上公司知名度没有,都是一样当代理人,为啥不找家知名度大的。没办法,只能借鸡生蛋,找中介渠道吧,中介经纪人或代理人有个特点,当然谁家的产品好卖谁家,如果不仅产品好,还佣金高,中介更欢喜了。

3、要市场份额还是要利润,也是保险公司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保险产品没有专利一说,因此保险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保险条款也是大同小异,拿两款重疾险条款对比,你真找不出多少不同。

而且保险公司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了才能赚钱,毕竟金融行业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

所谓的小公司,既没有知名度,也没有自己销售队伍,要想从市场分一杯羹,总得先拿点诚意出来吧,价格战是避免不了的。

性价比和品牌,该选谁?

投保人的困惑,到底该选品牌还是选性价比?

三木觉得从理性角度讲,当然首选性价比了,因为保险理赔有靠山,即使保险公司比自己先死,还有国家做背书,谁知道哪家保险公司长命百岁。

从感性角度讲,跟自己的心走吧,买份保险就是求心安,不要买了份保险还多了一份心理负担,没必要。

最后

啰嗦了那么多,晒份对比图就一目了然了,如果还有疑问,就找我要产品的保险条款吧。


三木话险


首先,说说【重疾险】

不管哪家公司的重疾险都包含保监会规定的25种重大疾病,这25种重大疾病占重疾理赔的98%+,其余几十种重疾只占重疾理赔的2%左右。

也就是说,重疾产品其实是个标准件,各家的重疾不管你有多少种疾病种类,最多也就是增加2%的赔付概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重疾是个标准件,买谁家的的都能得到98%的重疾理赔概率,那么价格是高的好,还是便宜的好呢?

我们都知道保险产品的理赔是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赔付的,价格,所谓大公司产品比小公司贵1/3,轻症理赔款比小公司少25%,试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当然,作为专业保险中介通常会代理多家保险公司的众多保险产品,提供客户的保险解决方案,成百上千个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优缺点都解析给客户,把最终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欢大公司就选大公司,喜欢小公司就选小公司,只要消费者觉得能解决他的保险目标就好了。

……………………………………………………………………

再来说说各家都有的【万能账户】

大公司的万能保底1.75%,前5年进出账户手续费依次为50%/25%/15%/10%/10%,第6年及以后为5%。

我们再来看下所谓小保险公司的万能账户。前5年手续费依次为5%/4%/3%/2%/1%、第6年及以后0%。

大公司不会多给你一分钱,小公司不会少你一分钱,当然,选择权依然还在消费者手中!

作为专业保险中介,为消费者提供的都是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的确大公司的产品没有开放给保险中介代理,即使保险中介公司代理了这些大公司的产品,必然会跟其他的产品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试问,保障责任比别人少,保费比别人还高1/3,赔付金额比人家还少25%,这样的产品你会要么?

你品,你细品[机智]



E佳保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答案其实很简单:都是为了钱。大公司通常拥有自己的代理人队伍,很多热销险种,基本都是通过自己的代理人渠道销售。没必要再花更高的代价让中介公司去销售——可以自己赚的利润,就没必要把利润让给中介公司赚。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的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员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基本都是推各类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产品,而很少推荐大公司的产品。是因为大保险公司并没有和中介公司合作。

第一、大保险公司通常都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代理人队伍

很多所谓的大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等,由于开业时间比较早,代理人队伍的组建相对比较早,代理人队伍也相对比较成熟,通过自己培养的代理人队伍就可以很好的达成销售目标。

第二、小保险公司为了节省运营费用,并没有组建代理人队伍,或者组建的代理人队伍比较小

小保险公司通常成立时间比较晚,尚未组建或者目前的代理人队伍相对比较小。现在组建代理人队伍的成本明显高于早期组建代理人团队的成本,因此干脆和中介公司签合作协议,让中介公司来代理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省去组建代理人团队的运营经费。代理人队伍的组建可以说是保险公司运营成本的主要来源。招聘、培训、办公场地的租赁、办公硬件的投入、为代理人队伍服务而配套的营销、培训、运营、财会等内勤人员、广告宣传...这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

二、中介公司本身拥有一批成熟的业务人员。和培训自己组建代理人队伍相比,培训中介公司的业务员要使得培训成本下降很多,而且培训效果也会好得多。中介的业务员基本上都是保险老兵,因此培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点头知尾,触类旁通,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很多中介公司基本都是全国性公司,可以很好的覆盖市场。例如永达理、大童、泛华、明亚等等保险中介公司都是全国有名的保险经纪公司,其业务范围基本可以做到覆盖全国。小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可以通过他们迅速覆盖全国,而且连广告费都可以省一笔。

第三、保险公司付给中介公司的销售的成本大于自己代理人队伍的销售成本

小保险公司为了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迅速覆盖市场,因此付给代理公司的佣金是非常高的,这也可以理解——既然自己啃不动,就干脆分给别人一杯羹,自己少赚一点儿,有钱大家赚,总比没有赚要好,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目的。

因此,大保险公司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代理人队伍销售产品以压缩运营成本。而小保险公司由于缺乏代理人渠道,因此更愿意选择知名中介公司合作,来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

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大保险公司犹如专卖店,只卖自己品牌的保险产品;而保险经纪公司因为代理众多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则更像一个保险超市。无论是专卖店还是超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所以,中介一般都很少推大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就不难理解了!

我是野猪,回答完毕!


险道求生的野猪


主观原因是好多大公司没有中介渠道,客观原因是中介也不愿意销售所谓大公司的产品。

然后要明白什么是大公司,然后再谈为什么不买大公司的产品。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大公司的标准,然后再衡量你听过的公司是不是大公司

现在在我国境内运营的寿险公司有91家,其中我们听得比较多的是平安、国寿、新华、泰康等等这些所谓的大公司。那么就要说了,这些公司如果按照全球的排行榜中,还能算是大公司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有没有听说过的保险公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毕竟我们中国的保险业才真正发展了30年多一点。现在我们还真的不敢称之为保险强国,而且我们的民族寿险业一直是在政策的呵护下前行。

上图是2018年全球保险公司排行榜,你看看有几个公司是你听说过的,而这其中我告诉你和中介合作的公司有工银安盛、中德安联、京东安联,信诚人寿都是和中介合作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工银安盛,是宇宙第一大银行和世界第三大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的合资保险公司,你觉得这个公司怎么样?是不是大公司?为什么这些大公司还要和中介合作呢?

为什么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愿意和中介合作

这个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现实需要。

历史渊源讲,现在在成熟市场,中介几乎要做80%的业绩,剩余20%的业务是由代理人做的,现在很多国外的公司已经不再组建自己的代理人队伍了,完全没有必要。作为保险公司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理赔服务就行,关于销售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中介去做,何乐而不为呢?

中介市场成熟,对于客户、公司、和中介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毕竟作为经纪人是要和客户签订《委托服务协议》的,应该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什么都是有明确的条款规定的,保险经纪人需要为客户的终身保单提供服务。

现实需要就是现在在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市场基本上处于人海战术阶段,如果建立队伍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不一定见效。比较可笑的是现在有一帮人,只要有保险公司来筹备就开始活跃,拿着一堆身份证开始筹备队伍上号,其实这些人都是没有任何生产力的,就不是真心想干保险营销这件事情。如果你是买保险你确定要和这样的代理人买吗?

这些没有代理人队伍的公司把建设代理人队伍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产品成本里面或者是提升服务效率方面或者是将这部分成本投放给更专业的保险中介机构,产生的生产力是远远大于自己建设队伍的。

由于中介的特殊性,他们在产品设计上和讲解上更加注重保险本源的东西,更客观一些,所以对于保险公司也是一件好的事情。

为什么国内的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不愿意和中介合作

其实现在来看不和中介合作的保险公司真的非常少,就像现在在国内排在前面的一些公司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全国没有和任何中介合作,中国太平、太平洋也很少合作,其他的保险公司都和中介有合作。

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2000年之前成立的保险公司,基本上很少和中介合作。原因有如下几点:

1、在人口红利时代,他们抓住了机会,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营销队伍,他们完全不需要别人帮他们销售保单。而且这些业务员就是忠实的客户,死忠粉。

2、因为这些公司几乎都经历了保险业高预定利率时代,在90年代末期,高预定利率的产品让这些公司背负非常大的利差损,既然有利差损,现在就需要有把利差损补偿回来,所以导致产品的价格战和责任不具有可比性竞争优势。如果你愿意可以自己做一个比对,同样的保额,保费差距相当之大。

3、如果真的是为客户负责,我们就想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可以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你愿意掏更多的钱吗?只要保险公司的产品适合我就行了,至于保险公司怎么样,如何监管那是监管机构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

老炮建议:多学法律,多看条款,为客户找到适合客户的保险就行,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即可。至于公司大小,真的和客户关系不大。


老炮说财经


为什么有些保险中介不推大公司产品?

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保险中介的角度来看,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保险中介机构并没有取得所有公司、所有产品的销售授权。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保险中介作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之一,如果要对某险种进行销售,是需要与保险公司达成协议并取得保险公司授权的。而目前国内的大型保险公司,因为开展业务较早,普遍都建有成熟的自有代理人队伍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因此,一般不会将其主力产品交由保险中介机构销售,有合作的也是对有限的几个险种进行授权,不会全面放开。

在保险公司内部,尚且有个险、银保、服务行销、养老等不同渠道划分,彼此之间的产品都是专属销售的。何况是保险公司与外部中介机构的合作,更不会将产品全部托付。没有销售权,无法进行销售,中介机构自然不会为其进行宣传推广了。

主观原因:保险中介需要考虑自身盈利。

保险中介机构作为盈利性组织,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还是完成保险产品销售之后,保险公司给予的佣金。因此,保险中介在进行推广销售之时,自然也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自身业绩贡献值较高的产品之上,这与销售其它任何商品的商家并无二致。

相比而言,后起保险公司因为没有历史包袱、没有自建代理人队伍及办公职场、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因而相对于早期保险公司形成了后发优势,在相近保险责任的前提下,保费具有一定优势。因而,保险中介在进行推广时,会着力主推这种价格低、销售难度小的产品。

保险中介在进行产品对比时,很多时候都是突出强调“性价比”,以相近保障、价格更低来吸引客户。却基本不会为客户分析保险产品背后隐藏的看不见的利益:公司经营是否长期稳健、投资项目回报是否长期稳定、综合风险评级如何、偿付能力是否正常……而这些因素实际与客户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等新型保险中,以上这些价格外因素更是消费者不得不加以考虑的。


晨光说险


几个原因我来说两点:

1,老三家保险公司没有对外开放代理权,导致只能自己的代理人自己卖,一直以来,我国的保单成交是靠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人情单,还是更多恶劣的手段不展开说了,但不得不说,这些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非常棒的业绩,可这一切靠的并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好,而是手段,模式,就已经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到今天无论是规模,保费体量,他们都已经是排名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了。对于躺着就把钱赚了的人,你也很难指望他自身做出改变优化调整。当年苹果做出iphone的时候,论市场规模完全不能和诺基亚比。但诺基亚就很难做出改变,他想做的是当然是拼命守住现状呀。

2,假设开放了代理权,这层遮羞布就被扒掉了,由于保险中介手上可代理的产品多,那难免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产品对比,一张对比表做出来,妈呀,大公司的产品完全被pass掉了,还怎么卖,基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首先大公司已经就是想躺着转钱,不愿意折腾,开放代理权,开放代理权意味着产品内容被扒光,被对比,然后全民大吐槽,接着又倒逼这些大公司不得不不升级产品,改变模式,这还怎么躺着赚钱。

总结:可能有人说写了废话,有人看不懂,也有人看懂了也有人来怼。好了当我没说,下面我来用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问题,假设先抛开保险产品这个实物来说,假设客户就是想获得一份白纸黑字的合同。

客户的需求为:合同就大家都能看懂的几行字,一页A4字必须全部写完。内容为:罹患癌症了赔,只要间隔3年后,复发或者转移,或者持续存在的话,再赔一次。

最后会发现,这个需求老三家大公司都做不了,无法提供这份合同,而小公司由于竞争激烈等原因,提供给你了。这个案例说明问题了吗?

这就是客户需求。拜托,请以需求为出发点来匹配产品,而不是要看到产品来匹配自己的需求。


宇哥谈险


原因很简单;


===========

第一、大众熟知的几家保险公司中,极少有公司会开放产品给中介渠道。要知道,这些公司动辄自身的业务员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级,更容易管理薅羊毛,没有必要开放产品给中介渠道。


第二、目前国家也在鼓励中介发展,所以也有部分大公司定制了中介渠道产品。这种产品符合中介渠道的需求,和自身个险渠道也不冲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多一个渠道卖自家公司产品肯定是好的。


===========

第三、中介公司的困难在于,每到一个省开分公司,就需要和该省有分公司的保险公司谈合作。不然不符合保险监管规定。


===========

第四、所谓中小公司喜欢借助中介,是因为现阶段来说,再独立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销售体系,不是几年能做成的,需要时间沉淀,但是公司的业务开展不能等到自己的网络建成。因此借助中介渠道是非常好的方式。


===========

第五、那么中介渠道的业务员能接受“大公司”的产品嘛?毕竟大家都说大公司的产品没有性价比。事实上,对于保险业务员来说,只要产品没有太大的坑,真没有区别。之前海哥听过某些中介的业务员直接说,如果某安让我卖他们的XX福,我肯定卖!


===========

第六、中介和主体公司差距大吗?实际上差距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专业性来说,海哥接触道的保险业务员中,各大主体公司的业务员专业能力普遍低于中介。因为中介产品太多需要费心思去研究,导致他们不专业都不行。但是在主体公司的业务员,他们有完整的培训体系,洗脑流程,所以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自己所销售的产品,只要不是新手,不忽悠你的前提下,他们非常明白,但是改不掉的就是吹嘘自己公司多牛多牛,然后就是无法适应匹配所有的客户群。


关注我,获取更多保险知识。


海哥说险


小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大公司的运营成本是不一样的,以我们人保集团公司为例,为了提高服务效率,网点覆盖面积不仅仅是地级市,甚至覆盖到了县级市及乡镇,而很多小公司连地级市都没有覆盖完整,因此同样一个险种小公司的成本更低,利润更高,业务员的收入也更高,买保险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大公司基本能做到一对一的服务,出险后有专业的团队服务,而中介公司不同,他们对大公司内部运营流程不清楚,理赔等服务也不可能比大公司的业务员更专业,真的发生问题大部分也是甩锅各家保险公司的售后团队,因为他们只是中介公司,所以无法提供大公司专业业务员应该有的专业服务。买保险还是需要考虑一下服务的,毕竟买保险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不专业的,很多时候一句话表述错误或者是一个字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拒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