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連城白鴨俗稱白鶩鴨,屬蛋用型地方品種

連城白鴨( Liancheng White duck)俗稱白鶩鴨,屬蛋用型地方品種。

目錄

· • 一、一般情況

· •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 • 三、品種特徵和性能

· • 四、品種保護和研究利用

一、一般情況

(一)原產地、中心產區及分佈

連城白鴨原產地為福建省連城縣,中心產區為蓮峰、文亨、北團、四堡、塘前等鄉鎮,分佈於連城縣境內的17個鄉鎮。江蘇、四川、浙江也有分佈。

(二)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連城縣位於北緯24o13’~25o56’、東經116o32’~117o09’,地處閩江、汀江、九龍江“三江”上游,平均海拔500m。年平均氣溫13.8℃,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7.2℃;無霜期211~284天。年降水量1600~2200m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甘薯;其次為玉米、大豆、馬鈴薯、小麥等。境內水域面積為3299hm2,水質優良,水生飼料資源豐富。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一)品種形成

據《連城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童榮南撰寫的該邑風俗志中有“鶩有黑白之分,而白鶩為美,可治燥熱殊症,家宴豐者,以黑嘴的白鴨為貴”,並將其“列為珍品、貢品”;在光緒癸卯仲春三月,上海錦章書局石印的《十藥神書》中記載:“黑嘴白鴨一隻,大京棗二升,參苓平胃散一升,陳煮酒一瓶,可治久勞極虛、咳血、咳嗽、吐痰、高熱之症。”可見,連城白鴨飼養歷史悠久。它是經過長期人工選育和自然馴化形成的稀有白羽蛋鴨地方品種資源。

(二)群體數量及變化情況

20世紀70年代末,連城白鴨瀕臨滅絕。1983年開始了連城白鴨保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其飼養量逐年上升。至1993年底連城縣純種連城白鴨飼養量約3000多隻,2007年底存欄量約150萬隻。

三、品種特徵和性能

(一)體型外貌特徵

連城白鴨俗稱白鶩鴨,屬蛋用型地方品種

1.外貌特徵 連城白鴨公母鴨外貌極為相似,體軀細長、緊湊,頸細長,胸淺窄,腰平直,腹鈍圓且略下垂,軀幹呈狹長形。全身羽毛緊貼,呈白色。頭秀長。喙寬、前端稍扁平,呈黑色,部分公鴨喙呈青綠色。眼圓大、外突,形似青蛙眼。皮膚呈白色,脛、蹼均呈黑褐色,爪呈黑色。

成年公鴨尾端有3~5根捲曲的性羽。雛鴨全身絨毛呈黃色。

2.體重和體尺 連城白鴨成年鴨體重和體尺見表1。

(二)生產性能

1.肉用性能 連城白鴨生長期不同階段體重見表2,屠宰性能見表3,肌肉主要化學成分見表4。

連城白鴨俗稱白鶩鴨,屬蛋用型地方品種


2.蛋品質 連城白鴨蛋品質測定結果見表5。

3.繁殖性能 連城白鴨見蛋日齡為90~100天,50%開產日齡為118~125天;300日齡產蛋數122.5個,500日齡產蛋數268個,平均蛋重63g。在公、母鴨比例為1:20~30(早春1:20,夏秋1:30)條件下,舍飼鴨群種蛋受精率87.5%,受精蛋孵化率90.8%;放牧鴨群種蛋受精率可達92%以上,受精蛋孵化率93%以上。母鴨無就巢性。

4.產絨性能 2005年對60只500日齡的連城白鴨進行產絨性能測定,每隻成年母鴨可年產羽毛(乾重)65g,其中羽絨19g。

四、品種保護和研究利用

(一)保種方式

採用保護區、保種場和基因庫保護。1988年先後在蓮峰、文亨、北團、塘前、四堡等鄉鎮建立了連城白鴨保種區。1995年建立福建省連城白鴨原種場,有核心群家系90個,存欄種鴨2000只。

2008年國家水禽品種資源基因庫(福建)引入該品種保存。連城白鴨1989年收錄於《中國家禽品種 志》,2000年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6年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我國2009 年11月發佈了《連城白鴨》國家標準(GB/T24706—2009)。

(二)選育利用

1995年連城白鴨原種場開始本品種選育工作。1998年“連城白鴨良種選育與開發技術研究”項 目由福建省科委立項實施。經多年的選育,已選育出高產系和快長系的連城白鴨,體型外貌特徵遺傳 穩定,核心群年產蛋數從230個增加到280個。2005年已有連城白鴨擴繁場2個,存欄種鴨2萬餘隻, 年推廣商品鴨200萬~350萬隻。

五、品種評價

連城白鴨是我國僅有的白色蛋用型品種,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等特點,既適於遠 途放牧,也適合舍飼。連城白鴨具有藥用功效,常用於煲湯藥膳。但其產蛋量偏低,應培育高產品系 和配套系,提高飼養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