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连城白鸭俗称白鹜鸭,属蛋用型地方品种

连城白鸭( Liancheng White duck)俗称白鹜鸭,属蛋用型地方品种。

目录

· • 一、一般情况

· •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 •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 •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连城白鸭原产地为福建省连城县,中心产区为莲峰、文亨、北团、四堡、塘前等乡镇,分布于连城县境内的17个乡镇。江苏、四川、浙江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连城县位于北纬24o13’~25o56’、东经116o32’~117o09’,地处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上游,平均海拔500m。年平均气温13.8℃,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7.2℃;无霜期211~284天。年降水量1600~2200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其次为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等。境内水域面积为3299hm2,水质优良,水生饲料资源丰富。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连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童荣南撰写的该邑风俗志中有“鹜有黑白之分,而白鹜为美,可治燥热殊症,家宴丰者,以黑嘴的白鸭为贵”,并将其“列为珍品、贡品”;在光绪癸卯仲春三月,上海锦章书局石印的《十药神书》中记载:“黑嘴白鸭一只,大京枣二升,参苓平胃散一升,陈煮酒一瓶,可治久劳极虚、咳血、咳嗽、吐痰、高热之症。”可见,连城白鸭饲养历史悠久。它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形成的稀有白羽蛋鸭地方品种资源。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连城白鸭濒临灭绝。1983年开始了连城白鸭保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其饲养量逐年上升。至1993年底连城县纯种连城白鸭饲养量约3000多只,2007年底存栏量约150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连城白鸭俗称白鹜鸭,属蛋用型地方品种

1.外貌特征 连城白鸭公母鸭外貌极为相似,体躯细长、紧凑,颈细长,胸浅窄,腰平直,腹钝圆且略下垂,躯干呈狭长形。全身羽毛紧贴,呈白色。头秀长。喙宽、前端稍扁平,呈黑色,部分公鸭喙呈青绿色。眼圆大、外突,形似青蛙眼。皮肤呈白色,胫、蹼均呈黑褐色,爪呈黑色。

成年公鸭尾端有3~5根卷曲的性羽。雏鸭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 连城白鸭成年鸭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 连城白鸭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连城白鸭俗称白鹜鸭,属蛋用型地方品种


2.蛋品质 连城白鸭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 连城白鸭见蛋日龄为90~100天,50%开产日龄为118~125天;300日龄产蛋数122.5个,500日龄产蛋数268个,平均蛋重63g。在公、母鸭比例为1:20~30(早春1:20,夏秋1:30)条件下,舍饲鸭群种蛋受精率87.5%,受精蛋孵化率90.8%;放牧鸭群种蛋受精率可达92%以上,受精蛋孵化率93%以上。母鸭无就巢性。

4.产绒性能 2005年对60只500日龄的连城白鸭进行产绒性能测定,每只成年母鸭可年产羽毛(干重)65g,其中羽绒19g。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护区、保种场和基因库保护。1988年先后在莲峰、文亨、北团、塘前、四堡等乡镇建立了连城白鸭保种区。1995年建立福建省连城白鸭原种场,有核心群家系90个,存栏种鸭2000只。

2008年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福建)引入该品种保存。连城白鸭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 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9 年11月发布了《连城白鸭》国家标准(GB/T24706—2009)。

(二)选育利用

1995年连城白鸭原种场开始本品种选育工作。1998年“连城白鸭良种选育与开发技术研究”项 目由福建省科委立项实施。经多年的选育,已选育出高产系和快长系的连城白鸭,体型外貌特征遗传 稳定,核心群年产蛋数从230个增加到280个。2005年已有连城白鸭扩繁场2个,存栏种鸭2万余只, 年推广商品鸭200万~350万只。

五、品种评价

连城白鸭是我国仅有的白色蛋用型品种,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等特点,既适于远 途放牧,也适合舍饲。连城白鸭具有药用功效,常用于煲汤药膳。但其产蛋量偏低,应培育高产品系 和配套系,提高饲养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