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心理专家为白衣“勇士”支招:奋战一线 别忘护“心”

心理专家为白衣“勇士”支招:奋战一线 别忘护“心”

疫情之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是逆行的勇士,也是平凡众生,连续多日高强度的工作给他们带来多重压力:救治任务紧张、压力大;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憋闷、大量出汗;饮食和大小便不规律、睡眠不足、电解质紊乱;为避免交叉感染,结束工作后化身“独行侠”,与外界的沟通变少……

抗击“疫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躯体健康之外,心理的健康也同样需要被关注。那么,直面病毒的一线工作人员,在应对日常工作之余,应如何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为此,记者采访了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心副主任李艾,请她为白衣天使们带来有价值的方法和建议。

心理专家为白衣“勇士”支招:奋战一线 别忘护“心”

超负荷工作带来多种问题

李艾医生告诉记者,由于新冠肺炎是一种新近出现的疾病,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在直面病毒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会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或危重状况难以应对、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产生紧张、焦虑。除此之外,一线医护无论节休、日夜奋战,不少人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尤其是接诊危重患者的医护人员,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躯体劳累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身心俱疲的耗竭状态。

战疫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每位身处一线的工作者,都希望尽全力做到最好。然而,高的期望值往往不能全部实现。面对危重患者的束手无策、病毒核酸检测中不可控的假阴性所导致的误诊漏诊……这些情况,都会让医护人员产生自责,甚至无能为力,有的还会动摇从业的价值感。

“独行”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面对长时间没有陪伴和安抚同样可能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的家人,许多医护人员内心自责不已。此外,医务工作者自身也属于高危人群,担心将病毒带给家人,轮休时在单位宿舍休息,多日不能与亲人见面,有想家的情绪。而一些群众,因对病毒充满恐惧,十分害怕与一线工作人员接触……以上种种,都会让医护人员倍感孤独、寂寞。

在上述不良情绪的影响之下,一线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自我评价过低、挫败无助、胃口变差、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入睡困难、过度清洁、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

正确接纳身体的应激反应

那么,一线医护人员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障身心健康呢?“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并接纳适当的负面情绪。一线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躯体不适,这是身体的应激反应,是一种自然现象。”李艾医生表示,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性、增强适应能力,进而增加工作效率,比如在工作中更细心,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因此,不需要过于抗拒,而是应该接受它们的存在,正确应对。

据李艾医生介绍,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过分紧张、焦虑,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时,说明焦虑情绪已经需要被处理了。此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比如深匀细长的腹式呼吸、瑜伽放松法等技法进行放松,也可向亲友、同事倾诉,甚至用呐喊的方式,适当宣泄负面情绪。医护人员也可通过写日记、录制小视频、画画等方式,记录每天发生的点滴,看到抗疫战斗中的正能量,这也是一种调节心态、放松情绪的方法。

另外,李艾医生建议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一定要采取轮班制,在换班后尽量脱离工作环境,在休息时间做一些平常喜欢做的事情,让身心得到放松。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当的体育运动,以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工作。

与同事亲友保持联系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医护人员应客观认识自身能力和现有科学技术的限制,接纳不完美甚至是失败,肯定自己的付出,客观评估目前抗疫工作的形势和取得的成果。同时,不要忘记战疫中的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积极向团队成员、上级领导寻求支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其他专业队伍的协助。

有距离,但不等于孤单。奋战在一线,工作之余医护人员也应擅用科技手段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比如,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等联系家人、亲戚、朋友,进行适当的沟通,聊聊家常、发发牢骚,从而获得支持和鼓励。同时,医院也应给予一线工作人员及其家庭应有的支持,解除后顾之忧。

专家提醒,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仍然觉得负面情绪无法获得排解,甚至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时,应及时联系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社工,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通讯员 赵颖琳

【作者】 宋芾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