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么理解“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句话?

用户1851199769287012


从古至今,每一个诗人都有几首寄情山水的美丽诗篇,可以说是峻秀神奇的山水铸就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李白、杜甫、陆游、李商隐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等流传千古的著名诗人。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名扬天下尽人皆知的……



试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何等的桀骜放荡,自在快活!



再看安徽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还不是因李白一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而成为名胜古迹的?



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更是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多少性情中一睹为快。

对了对了,还有那名扬天下的岳阳楼,还不是因

“杜甫五言绝唱,范仲淹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而声名大噪的♥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孕育了优秀诗人,山水更因诗人优美诗句 而名扬天下,假如山水有知,必定会感激诗人的……




 


紫燕雅然58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李白的诗,好像自己置身其中,诗人的心情畅快兴奋,瞬间“轻舟”已过“万重山”。让读者感到顺流直下的船,如脱弦之箭,精妙无伦。“若山水有知,一定会感激诗人”笔下的绝世杰作。

有不同见解的朋友,下边留言评论。芳子在悟空等候赐教。


潇洒芳子


我对“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句话的理解是:山水相依,泛指山、江、河、湖、海。还指深奥的玄学之说,山主人丁水主财之道。总而言之山水是自然界的风景且美丽宜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灵,对山水情有独钟。

描写山水的诗和词很多,如山青水秀,放情丘壑,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痼疾烟霞等。嗜好山水的作者,都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山水十足的典范之作很多: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落客愁新。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等不一而足。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朱熹解释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固流无知,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智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山乐水之情。

李白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人走茶凉,则倍受冷落,与世态的炎凉,人情冷暖深有体会,因此她更加认识到山水的可亲可敬,作了游山观感《独坐敬亭山》一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借山水之景,抒己之情怀是人之灵性的吐露,是人心灵悲伤与喜悦的凸现,为之倾诉,悲伤一时,快乐一世。莞尔一笑,化作尘埃云烟,倾刻子虚乌有。


奋斗的青年164420936


怎么理解“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句话?

这是因为:

诗人别具慧眼,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诗人妙笔生花,善于描绘他人无法描绘的美; 使山水的摇曳生姿迅速传播,扩大了知名度;以至出贤入圣,从而成了名山胜水。

宋代诗人李觏早已发现这一规律,特为题诗《遣兴》——

境如东南处处清,不因辞客不传名。

大意是说:我国的东南——苏杭一带处处山清水秀,但景色再美,若没有诗人的描写,也只能默默无闻,名声难以传播啊!

惟其如此,才有“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的说法。

如果联系实际,则例证随处都有,信手拈来:

“日照香炉生紫烟……”,庐山瀑布应感激李太白;

“水光潋滟晴方好……”,杭州西湖应感谢苏东坡;

“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楼应感激崔颢;

“白日依山尽……”,鹳雀楼应致谢王之涣;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山,神态仙姿桂林的山……”,桂林山水大概要致谢贺敬之啦。

不过,过度的旅游开发也扰乱了本来的宁静,山水在感谢诗人的同时,也可能会怨恨诗人啊!!



傻吃闷睡871


山水是自然界的存在,是人的认识客体,它有自然的美。诗人写山水,是为了抒情,也就使山水美上加美,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来游山玩水,实现自己的“价值”。山水乃诗人与诗之媒,诗人的诗以数言可以反映山水之美、之情、之意,以及山水属性,山水与人的和谐等等。例如:

“一水净连天际碧,群山秀向雨余青”“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山泼黛,水浮蓝”“水阔山重”这表达的可以说是山水美。

“高山流水识琴心”“高山流水伯牙琴”这可以说是诗人通过山水描绘知音之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暮山云外断,新水月中平”“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这表达的可以说是山水的意。

“观山对玩水”,“山明对水秀”,“山垒垒,水潺潺”“晚山对春水”“水阁对山亭”“水浅对山深”“山亭对水榭”“水曲对山纡”“水泊对山崖”“丹山对碧水”“水色对山光”“山头对水面”“水底对山尖”“水鸟对山禽”“山奇水胜”这表达的可以说是山水属性——阴对阳,静对动,二者互为作用的奥秘。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这表达的可以说是山水与人的和谐。

以上说明“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句话说得对、说得好。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我对“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句话的理解是,作者把山水拟人化了,由于无数的名人诗者,对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有太多的描绘,太多的赞美,对她们爱护有佳,觉到不好意思了。于是,总想报答、感谢那些爱护、称颂她们的文人墨客们!一一如果她们有灵性,一定会感激诗人的!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们对山水的赞美留下千古绝句!无不叫人称道。在此,对于名诗名句我略举一、二。

《游山西村》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诗人陆游通过爬山涉水,看到了农村的美好生活,千村万寨一派风光秀丽,人们过着丰足的日子,让人好不惬意~。

唐朝大诗人:李白,

《将进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清平调★其一》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一些都体现了大诗人李白对山河的无限感概!和借助山水的险峻来衬托路途的遥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一王维

对山水的风景赞不绝口。

今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杜甫《望岳》。登上凌绝之颠,放眼望去,无数的山脉简直太渺小了……。

文学巨匠孔子,也留有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言极具哲理,当你登上了东山,你会发现山东是多么小啊!而你再去登上泰山之顶,放眼四顾,你会看到天下真的太小了!一一孔子借助东山,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登顶后的放眼世界,你会发现,只有不断的学习,刻苦的钻研,人才能不断进步。学习如同登顶,只有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一步一步地向顶峰冲刺,人才能看的更宽,想的更深,才能站在万人之上一一一览众山小。

说不完,道不尽。真所谓“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是诗人们抬高了她们的价值;是诗人们的经常赞美,让她们容光焕发;是诗人们的千古绝句,让她们载入史册。如果“山水有知,一定会感激诗人”的。





渔友王政秋


“欸乃一声山水绿。”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都是山水有关的诗句。

……

山水,是自然的突出代表。而诗人,关注到山水的美,留下了数不尽的山水名句。其实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山水就意味着自然——

人们从晋代就开始自觉关注自然本身,宗白华认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当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达到一种情与景交融共生的境界,山水景物就有了一种内在的深情韵致 。唐宋之后,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些出色的山水之作往往具有这种韵致,王维的《山居秋暝》即是代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若有知,最该感谢的是陶渊明,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倾注了喜爱的诗句之后,山水才真正为诗人所重视。

再到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等,山水更是在诗里大放光彩。

那已经不只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平淡、自然的人生态度。

……

其实除了诗,其他体裁也离不开山水。

比如张岱的散文也具有这种韵致,他在描写山水自然之时,总能将深情寄予其中,如此一来,其笔下的自然景物便成了极具美感与趣味的审美对象,自有其佳趣与神韵,因此往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所谓情真而深,正是由于由内而发的这般真情和对外在事物的体察入微,他才体悟到旁人所未能体悟到或忽略了的一些细节和趣味,发现那些常人难以发现的美丽。比如他笔下的奔云石,像是被风雨催落得半入泥土的一朵滇茶,这比喻极其新奇精妙 。又如他见断桥下苏堤上枝叶缝隙间漏下来的月光细碎如残雪一般,于是认为“断桥残雪”之名或许就是指的此处断桥下的月影……

所以如果按这个说法,山水也不止要感谢诗人。



亭林文学


山水因诗人而显美,诗人因山水而多情。山水之美,乃是人对于自然独特的审美体验,也只有人才有对自然山水投以审美的目光。山水是自然物象,只有当它进入了诗人心中,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后,它才成为审美的对象。

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了辽阔混朦的意境,自然的江流和山色就显得美了起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明月与清泉,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清新明朗,突出了山间月夜的宁静与清幽。这两句动静结合,把自然山水写得富有灵气。

至于诗人把很多物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山水描写得富有情意,则显得山水有情有意,意韵横生。“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明月多么有情意,孤独的诗人似乎因为有了明月而不孤独了,实突出了诗人的闲适中难掩孤独与寂寞。

“漠漠水田飞白露,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选取水田、白露、夏木、黄鹂四个意象,以如画之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明净爽朗的农家田园风景之美。“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这首诗简笔勾勒,动静结合,把灵澈上人置于竹林、钟声、夕阳、青山这样一个清幽的自然背景中,让人看到了诗人似乎久久伫立望人慢慢远去,令人回味无穷。“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诗人行走山间,绿色青翠欲滴,似乎要把人的衣服打湿,这样的感受是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而使显出自然之美。


山水原无知,只因人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观山看海则是对照自己。。“诗言志”是诗的旨趣所在。诗人写山水,不仅在表现山水本身之美,也在于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它本质是人主观意识的投射,是人情感的外化,通过外物观照自身,正是因为山水,古代诗人才获得了自我的审美存在和自我情志的表达。在古代诗人笔下,很难有离开自然风物而成名句名篇的,这源于诗经开启的借物起兴的言志传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触而生景,触物兴意。山水之美因为有了不同的诗人的独特体验,而显出其独特的个性之美,是诗人成就了中国如诗如画的自然。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流水与暮禽本不懂人心,只因诗人官场失意,归隐嵩山心切,闲适与愤然交织,看山水而有情意。“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诗人借春草之绿,表达自己对于山水田园的喜欢,而春草何来那么吸引人呢?诗人处于官场,内心却难掩佛家的出世之心。王维的诗一直给人以空灵之感,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水之静之美之空灵,乃是诗人生活的悠闲,也在于内心宁静,和以佛家的空灵之心对山水和红尘的自然而然地观照,引起他对山水的喜爱。

诗人有情,山水自然有情有意有知,山水之美就得到体现,没有诗人的观照,山水之美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读到的山水之美也是在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千百年来山水的美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成为永不褐色的审美对象。反过来讲,也是山水成就了中国的诗人。


在林中路上


说二句,可以这样说,没有诗人没有词人,就没有山水的细柔多情,就没有山水的浪漫娇婷,更没有山水的狼牙魏峨,也没有山水的亮丽景色。激流直下三千尺,玉龙非翠永相伴。大江东去浪滔尽,重山俊岭收眼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赋诗,雪景有那么美吗?山景有那么真吗?没有。所以说,山水的壮观美丽都是诗人所赋,山水应该感激感谢这些诗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评价和赞美。浅谈山水有知,个人观点,不足指正。







手机用户乌龙


大家好,我是日记哥,我来回答。



有句话:山水有情生生不息。在地大物博的地球上,山水是有生命亦有灵性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山水循环绕动之间,环动出了生命的一种博大的情怀,是一种伟大的生命的体现。从这方面理解“山水有知,也会感激诗人”这话就有了方向。是人的智慧赋予了山水情怀,山水也会反过来感知人的情感,这是一种辨证与互助的关系。人的思想感知山水,山水又对人的思想情起波澜。



从古至今,人们与山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山水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经济,生活,政治,军事的发展,山水何止感激诗人呢,山水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发展与生活水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写尽了山的宏大,水的柔性,山水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一切!山水孕育着世界的一切生命,又极大地促进着人类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