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你覺得咱們村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建設內容?”新年伊始,北通鎮那新村就針對補短板強弱項,脫貧致富奔小康開展了全覆蓋的深入調研。作為“十三五”計劃的貧困村,北通鎮那新村一直將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在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方面下功夫,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建成全面小康,首先要突出問題導向,始終把底數清、對象準作為增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針對性和精準性的基礎工作,全力抓好貧困群眾的認定、致貧原因分析及幫扶措施的制定,為全面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黨組織第一書記陳橋心裡明白摸清“家底”的重要性。

  全面掌握基礎信息是促進村民奔小康的根本,是首戰,如何確保首戰告捷?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那新村及時組織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掛村鎮幹部,組建6個幫扶工作組逐戶開展調查,來到貧困群眾家中,一算村民收入支出賬,二看住房、家庭資產,三對照整個家庭的人力物力資源,幫群眾科學化分析對策和措施。在產業選擇、項目安排、資金使用上精準謀劃、精準施策,激發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針對全村18個村民小組,全面統籌梳理基礎設施短板、產業發展弱項,對症下藥,挖窮根,摘窮帽。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眾人塘修路現場


  全面奔小康,薄弱的基礎設施是制約發展的瓶頸。那新村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鄉村道路建設:“幾十年的泥土路,之前我都是走路回家,根本不敢騎車,說變就變,成了嶄新的水泥路,太方便了。”在那新眾人塘村,村民謝小紅拉著剛收穫的柑橘,指著直通家門口的硬化路,喜不自禁。

  2019年以來,那新村主幹道路均實現硬化,全村鋪設自來水管道2.2萬米,實現飲水管網全覆蓋,半數以上的村民小組已裝上照明路燈,建有了籃球場。依託五皇山生態優勢,那新水漕自然村開展村容村貌改造建設,獲得廣西“綠色村屯”稱號,那新村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成為宜居鄉村示範點。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免費發放黃皮果苗

  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扶貧支撐。在那新村黨支部書記陳明康看來,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突破這種思想的束縛,一靠先進典型的帶動,二靠政府的充分引導,三靠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去年以來,那新村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涉農資金,加大各類資源的傾斜力度,按照“基地帶動,輻射引領”的產業扶貧思路,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種植黃皮果、百香果、養殖黑豬等富民產業,帶動周邊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單就發展黃皮果種植一項,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免費為貧困戶發放黃皮果苗16000多株,形成環繞舊村委一帶的黃皮果種植基地140多畝。

  “大家種植黃皮果,我也跟著發展黃皮果苗來賣,賺了3萬多元,去年我建了新房,我還計劃著租借村口的舊房經營農資,小康的日子也快了!”待在新房庭院,建檔立卡貧困戶龐大邦樂呵呵地說。

  浦北五皇山石祖林中茶示範區打工的符立保是那新村村民,如今已是一名技術工人,每天早上8點準時到離家到不遠的示範區上班,下午4點下班,一年收入3萬多元。“以前要照顧孩子,無法外出打工,現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既能照顧家裡,也能掙些錢補貼家用。”符立保開心地說。

北通鎮那新村:補短板強弱項 脫貧攻堅奔小康


  那新村堅持把精準扶貧與旅遊開發緊密結合,依託背靠石祖禪茶旅遊度假區的優勢,發展“景區帶村”示範效應。做好生態、健康、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文章,將休閒旅遊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採取“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經營模式,與鄉村風貌三年提升工作相結合,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遊園採摘、民俗體驗、品牌農家樂等新型旅遊業,讓村民以土地或房屋入股參與進來,改造旅遊區周邊村民空置房屋成為特色民宿,村民定期分紅或者收取租金,同時推動農業自助採摘模式發展,促進百香果種植200多畝,黃皮800多畝,不斷拓寬農民收入渠道、促進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帶動貧困群眾就業1千多人,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91.55%。在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同時,又讓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成為群眾致富的新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