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俗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上。这里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2001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石窟约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着重要影响。

历经一千多年的变化,1950年代,天梯山石窟存有13个洞窟,大体分布为上、中、下三层。经过1959年的勘察和清理,天梯山石窟尚存19个洞窟,有塑像43身、壁画300多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政府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 水库蓄水后,窟群下部的第1、2层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为了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政府决定对天梯山石窟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

1959年,在文物专家、敦煌研究院所长常书鸿带领下,历时半年多时间,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 于1960年4月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2005年底,根据国家文物局“原址恢复”的精神,在甘肃省文物局的领导和协调下,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中的绝大部分移交回武威市。共计有壁画、塑像579个序号,其中壁画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佛头9个,塑像、壁画残件25箱。根据协商,另有9尊塑像、3个佛头、壁画15平方米左右留存在甘肃省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