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篇):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俗稱大佛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城南約50公里的天梯山上。這裡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2001年,被認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梯山石窟約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代延續修建,文物層疊分佈是天梯山石窟壁畫和雕塑的重要特徵,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對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有著重要影響。

歷經一千多年的變化,1950年代,天梯山石窟存有13個洞窟,大體分佈為上、中、下三層。經過1959年的勘察和清理,天梯山石窟尚存19個洞窟,有塑像43身、壁畫300多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漢藏文寫經和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

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流域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政府決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據水庫工程處當時的計算, 水庫蓄水後,窟群下部的第1、2層計10個洞窟將全部被淹沒在水中。為了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省政府決定對天梯山石窟窟內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

1959年,在文物專家、敦煌研究院所長常書鴻帶領下,歷時半年多時間,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的數十尊造像、三百餘平方米壁畫、及25箱文物殘片, 於1960年4月運回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2005年底,根據國家文物局“原址恢復”的精神,在甘肅省文物局的領導和協調下,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中的絕大部分移交回武威市。共計有壁畫、塑像579個序號,其中壁畫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佛頭9個,塑像、壁畫殘件25箱。根據協商,另有9尊塑像、3個佛頭、壁畫15平方米左右留存在甘肅省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