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地名如人名,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淵源與意義,地名,不只是一個地理實體的代號,還記錄了一個地方的發展與變化、變遷與融合。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事實上,張家港擁有眾多歷史信息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老地名。


東山村、徐家灣、許莊、蔡墩、河陽山、老煙墩、西張、西暘……這些老地名既是吳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吳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小編了解到,《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張家港卷)》將於近日出版!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名錄》所收錄的57條自然地理實體地名、237條行政區域地名、38條道路橋樑地名、44條紀念地和旅遊地地名,每一個地名都極具歷史人文價值,背後往往都封存著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一起先來看看書中記錄的一些珍貴歷史↓

紅豆樹院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紅豆樹院位於鳳凰鎮西徐市西200米。據傳,該紅豆樹系南梁武帝長子昭明太子蕭統手植於鷙山,後由明代御史徐恪移至鄧家宕宅旁,今仍枝葉繁茂,故把此院命名為紅豆樹院。紅豆樹高6米,樹圍1.41米。

石頭港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石頭港位於金港鎮香山東麓佔文村、港西村和東山村境內。清乾隆初年,境內河段南與大橋鎮橫河相接,北入長江,稱石頭港。後南段改稱白蛇港。唐垂拱二年(686年),隕石落在該河入江口旁的鎮山東麓,該河遂更名為石頭港。

大菜巷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大菜巷位於楊舍鎮城區城南村境內。據傳,清康熙至嘉慶年間,葛氏在此居住,曾請了一位姓陶的私塾先生。陶先生帶領學生墾地種菜,叫學生每天早晚均要澆水。學生怕苦偷懶,每天將洗毛筆的汙水澆潑在菜田裡。後來,其中一棵菜特別大,足有50多斤,因而得名“大菜巷”。

營房弄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營房弄,位於楊舍城區中部。明朝楊舍建堡城後,城內在弄西側建兵營300餘間,此後就把該弄稱之為“營房弄”。當時的兵營可駐官兵2000餘人。1979年前,該弄為石條路面,後逐步拓寬改造成混凝土路面。

採香徑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採香徑位於香山東南麓。公元前五世紀,吳王夫差攜文武官員赴黃池會盟,沿江北上,路過香山,看到山上花草很盛,因此停船下來,命西施同一群宮女上山採花,後為紀念此事,取名採香徑。

滋生橋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滋生橋位於市區北部。同治八年(1869年),浚河橋損,知縣汪公坤厚捐廉,倡里人重建。後因東橫河拓寬,石橋改為木橋。1959年修築澄鹿公路時,改建為混凝土拱橋,1960年10月正式通車。後被拓寬改造成空心板梁橋, 至2013年,滋生橋全長54米,寬39.6米,為一級公路荷載橋樑。

救命墩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救命墩位於今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是沿江老百姓為防止江水氾濫而專門堆築的高土墩。1949年7月24日的一次洪災中,登上救命墩的100多人得救。1964年,救命墩因開鑿長沙河而被平整,至2013年,救命墩湮沒。


實際上,像這樣有故事的老地名,在張家港還有很多很多......為了讓文化有立足點,讓鄉愁有落腳點,


多年來,張家港的地名保護工作從未止步。

2014年起,我市開始採集地名信息,並歷時5年甄選出了376個吳文化歷史地名,涵蓋鎮、建制村、自然村等類別。

2015年,我市公佈《張家港市第一批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

2016年,《張家港市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出臺。

2019年6月,《張家港市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發佈,我市通過全面摸排、論證評估,全面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完善地名管理長效機制。

如今,我市又編撰了100餘萬字的《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張家港卷)》。

大菜巷、救命墩、營房弄…張家港這些老地名個個有故事!

挖掘、研究、保護、利用好這些吳文化地名,對於傳承文脈、存史育人,弘揚吳地文化、建設先進文化,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服務城市建設、方便人們生活、彰顯城市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名錄》的出版,將讓張家港在地名文化建設與保護方面邁出堅實的一步。

接續和發展地名文化,城市才有厚度和溫度。張家港人,你記憶裡有哪些難忘的老地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