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兩會熱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免遭“卡脖子”?

兩會熱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免遭“卡脖子”?

在今年兩會上,南都記者注意,“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成為實體經濟發展領域的熱詞。隨著新興技術向縱深發展,在實體經濟領域不斷湧現出新業態、新模式,以數字經濟、網紅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成為兩會上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在《廣東省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也指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傳感、移動支付、新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在金融、民生服務等領域積極推廣應用,打造區塊鏈產業集聚區。

“現在很多企業在談產品和技術發展,但是很多核心技術還是有’卡脖子’的問題。拿人工智能來舉例,目前我們明顯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中國市場大,應用層面我們做的很好,但是基礎研究層面薄弱就相當於缺乏’地基’。”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黑石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震霄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指出。

两会热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免遭“卡脖子”?

政協委員李震霄。

李震霄的觀點並非一家之言。在民建廣東省委會提交的《關於積極培育和扶持掌握核心技術企業,助力廣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中,同樣指出,聚焦“卡脖子”技術制定產業政策,要理清當前廣東優勢產業被“卡脖子”的技術難點,制定三類技術發展規劃。

新興技術發展迅猛

相關提案指出“智能化改造內在動力有待激發”

2019年10月,廣東省工信廳出臺實施《廣東省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19—2025年)》,以加速數字經濟發展。目標是建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力爭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達7萬億元,佔GDP比重接近55%。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近年來,廣東相繼出臺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動計劃或發展規劃,以推動新興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推動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在今年兩會上,民盟廣東省委會重點提出《關於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的提案》,認為通過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使之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目前仍面臨不少困難。

“產業融合需求不一致,智能化改造內在動力有待激發。”上述提案指出,目前廣東省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程度還不高。一是智能化技術只在特定領域和層面具備優勢,不同產業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和短板不同,亟需分類引導和扶持。二是可參考、可借鑑的融合案例少,大部分傳統產業企業不瞭解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不知道如何運用智能化技術改進生產,對此持觀望態度,積極性不高。

提案還指出,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各行各業形成數據孤島,複合型人才嚴重緊缺等問題,也是新興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路上的“攔路虎”。為此,不少政協委員在兩會上積極建言獻策,建議分類別分步驟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針對不同類型傳統產業特點,合理編制各產業智能化改造路線圖和推進指南。同時,加快廣東省“數字政府”建設,對政府數據進行分類分級並推動向社會開放,鼓勵引導社會化開發利用,可出臺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建立公共數據平臺等。

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人工智能領域“頭重腳輕”,加大人工智能基礎研究

廣東是製造業大省,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廣東的立省之本、強省之基。近年來,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出現了一批擁有自主產權、掌握或初步掌握核心技術的細分行業單打冠軍或隱形冠軍。

廣東省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有力促進了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報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入落實“科技創新十二條”等政策,持續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聚焦“卡脖子”問題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4批研發計劃項目。

“現在很多企業在談產品和技術發展,但是很多核心技術還是有’卡脖子’的問題。拿人工智能來舉例,目前我們明顯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中國市場大,應用層面我們做的很好,但是基礎研究層面薄弱就相當於缺乏’地基’。”李震霄展示了一組數據,我國人工智能領域處理器芯片領域接受的融資額僅佔我國人工智能投融資總額的2%,排位最末,遠低於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和自動駕駛等相對成熟的應用領域。

李震霄表示,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關鍵技術積累薄弱,核心算法、芯片及基礎元器件的掌握與國外差距較大,不利於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建議加大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投入,重視人工智能,在我省現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基礎上,搶抓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構築人工智能發展先發優勢。”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當前,在實體經濟領域,廣東省仍需集中更多的資源促進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實現領跑,組織重點領域示範應用工程。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開展5G商用、4K電視網絡應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國產芯片等重點領域的示範應用計劃。

聲音:實體經濟如何突圍?高校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是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

如何看待高校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新對南都記者說:“實體經濟要往高端走,就是要尋求技術突破。高校特別是理工科大學,是與實體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與產業融合度非常高,高校可以為產業技術升級和引領做貢獻。”

陳新表示,實體經濟最終要提高競爭力走向轉型升級,就是靠人才和技術。培養學生、培養人才正是高校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雖然還受一些其他外部環境影響,但人才和技術是實體經濟能不能夠突圍的核心要素。”

陳新說,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等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下,世界經濟的動力不足,實體經濟首當其衝,廣東這種外向型經濟更尤是。“要實現突圍,還是要在產業升級中搶得先機。通過技術變革,去贏得市場主動,開拓挖掘市場,引導消費,如此才有可能讓廣東的產業發展更加穩健,更具抗風險能力。”

人們常說“金融活,經濟活”,談及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封昌紅建議,要在金融扶持和融資體系方面建立“包容創新失敗的容錯機制”。她認為,“投入十個項目可能有九個失敗,我們要容錯、允許失敗,其中一個成功了有可能就會成長成將來的獨角獸。讓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在這個時候能夠得到支持,可能他真的是下一個華為和騰訊。”

在兩會的分組討論發言中,同樣關注科技創新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還有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他表示,科研轉化落地應形成體制與文化,企業家和科學家融合不只是“坐下來談一談”。

“現在很多企業對於幾年以後產生效益的技術,不願意投,因為覺得划不來。但是另一方面,企業等到需要技術的時候,發現又買不來了。同時,科學家對於產業和行業的發展趨勢瞭解不充分,這就存在了’兩張皮’的問題。然後,企業家埋怨科學家,技術拿來之後找不到市場,科學家埋怨企業家’逐利’。”廖兵建議,在科研方面,企業和科學家應向國際創新創業、發達地區學習,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這三條鏈的融合。

統籌:南都記者 程洋

採寫:南都記者 路漫漫 賀蓓 魏凱 程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