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王廣發迴應被感染:或因未戴防護鏡

1月22日上午,央視報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正在隔離治療。當晚,王廣發認證微博回應,“終於病情好轉了”,並就疫情是否可控、其自身感染原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據瞭解,王廣發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家組成員,曾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

王廣發微博賬戶@北大呼吸發哥”發佈消息表示,“終於病情好轉了,感謝大家對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他在微博中介紹,經過1天的治療終於不發熱了,“也有了精神瀏覽微信、短信及網上消息,真的很令人感動”。除此之外,他還就疫情防控以及他是怎麼感染的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針對疫情是否可防可控,他表示“答案是肯定的,最終疫情會控制”。同時他也指出,不同階段達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樣的。

“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漢當地和其他地區是不一樣的。在疫情初期,針對華南海鮮市場的處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認定了病原。這較之2003年SARS疫情,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此外,他表示,有了病原學的認定,很快發展起了核酸診斷方法。“雖然專家層面對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曾有過爭論,這無疑對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於疾病的傳染性和人群易感性,我們當時確實沒有資料證實,因此不能妄下論斷是強還是弱。在我回京前,通過各個醫院發熱門診的走訪,意識到疫情的確較之前有了明顯惡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王廣發同時指出,“只不過,社會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包括親情、人情、健康和經濟。關鍵是我們要因地施策。”

王廣發是怎麼感染的?對此,他回應,患病後梳理了在武漢的軌跡和細節,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兩個節點:一是到武漢的第二天去金銀潭醫院去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趕上插管,“我有一個近距離的接觸,但都是全副武裝,戴著防濺屏,感染的可能極小”。另一個節點是在回京前兩天他去了幾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和臨時隔離病房,有的門診比較擁擠,裡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狀病毒肺炎患者。

“當然我們也高度戒備,都是戴N95口罩進入。”他認為,在發熱門診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我現在突然意識到,我們沒有配備防護眼鏡。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我回京後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的結膜炎,很輕。2-3個小時後出現了卡他症狀和發熱。”王廣發表示,基於他看到的病例,還沒有以結膜炎為首發表現的。當時他還以此為依據,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狀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慮是流感。

王廣發說,但經抗流感治療無效,發熱時斷時續,最後做了新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現陽性。“說明我的結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狀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結膜首發。因此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結膜,而後再到全身。如果這個推測成立,則我的防護盲點就在沒有戴防護鏡。”他表示。

資料顯示,王廣發於1981年進入北京醫科大學醫學系,1995年曾前往日本進修,1998年出任北大一院呼吸內科副主任,並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2003年SARS疫情期間,王廣發自當年3月初起,即始終奮戰在抗擊SARS的第一線,並擔任北大一院SARS的主檢醫師和專家組組長,全面負責醫院的SARS疾病治療和SARS病房的籌建工作 。

採寫:南都記者 向雪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