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個人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正常嗎?

賀賀57559594


太正常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被高樓阻隔,對面住著都不相識,那種遠親不如近鄰的開放社會在大多數城市裡,已經不存在了。

許多鄰居雖然對面住著面熟,能作為鄰居許多年,但是姓啥名誰一概不知。很少互相來往,不像以前的單位宿舍,大家都是一個單位的,都是同事互相還有來往。


一、現在的小區都是封閉式的,大家關門過日子不願意被打攪

現在小區因為都是開放式的,住的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許多人出於保護隱私需要不太願意與人來往。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人們生活節奏都很快,每天匆匆忙忙的,有時候和鄰居也就是電梯裡見個面,打個招呼就不錯了,有些連招呼都不打。這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畢竟不熟,更別說相互來往了。


我自己性格也是很安靜的人,朋友不多,除了偶爾的朋友聚一下,很少去別人家裡,也特別不喜歡別人來我家裡閒聊。

二、曾經被家裡經常來人苦不堪言

我老公以前曾經是單位辦公室主任,分管著後勤和人力資源,因為住著單位宿舍,和辦公樓前後樓之隔,處理單位的事情也很方便。

那時候經常有一些人因為個人或者單位的雜事找上門來處理,有時候下班後就找到家裡來,你又不能不高興,畢竟都是老公單位的人,有時候一晚上能有幾撥人上門,真夠煩人的。


有時候正吃著飯都有人來談工作,真是不堪其擾。直到後來搬出單位大院,找起來沒那麼方便了,這種狀況才有所好轉。

可能因為那時候來人打擾太苦不堪言了,所以現在我一般特別不喜歡別人到家裡來,也不喜歡去別人家裡。大家如果有事約個地方聚聚,互相都不打擾家人最好了。

三、鄰居之間更是很少來往,偶爾一次去別人家裡,還覺得很抱歉

記得有一年過年,在電梯裡碰到了樓上鄰居,也是天天見面打招呼,也不知道是幹什麼的,更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熱情的非要把自己包的餃子送給我一些。

正好一塊上樓,盛情之下又趕上過年實在是不好拒絕,就匆匆隨她上樓,拿了一袋子她包的凍好的水餃,事後總覺得欠她一份情,又不好再送她東西,也怕送來送去的沒玩沒了了。

其實有時候挺懷念以前在機關大院住著的時候,鄰居都是熟人,互相之間幫助接個孩子,出差讓孩子去既是同事又是鄰居家吃個飯,甚至有時候孩子都放在鄰居家裡。



記得以前看過韓國電視劇《請記住1988》那種鄰居之間的關係,單純友好,互相之間相處的就像親人一樣。我們小時候住在機關大院裡,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鄰里關係,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後這種鄰里關係再也不會有了。


四、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使再親密,也不會經常去別人家裡

即使是關係比較親密,一般也不會主動讓到自己家裡去。即使是自己閨蜜從外地來,也一般都安排在酒店休息,而不會讓到自己家裡住。

姊妹之間也是如此,我家自從母親去世後,每年回老家看老父親也是住酒店,家裡妹妹也都很熱情說讓住在她家裡,但是,比竟不太方便。


如果母親還在世,住在父母家裡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在,兄弟姐妹是親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是親戚”,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的關係都和以往不同了,住在家裡就覺得太打擾了。

他們有時候去我所在的城市,也不願意

住在我家裡,大多數願意住在酒店裡,這樣大家都方便自在。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可能更注重隱私,很享受私人空間不被打擾,既不願意去別人家,也不願意別人來自己家裡,打擾自己的生活。

社會發展的越文明這種意識越強烈,況且現在的居住環境,家家戶戶關門後自成一體,不像以前的大雜院,開門就能望到鄰居在幹什麼,所以居住環境也讓人們的交往客觀上沒有以前那麼便利。

我倒覺得現在這種鄰里關係人際交往更自在一些,不要顧及別人老來自己家裡打擾,也不要顧及鄰居的眼光,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既清淨又自在,多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