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我們察罕淖爾的冬季牧場在靠近烏審旗的木都圖察干淖爾,1964年的春節是在這裡過的。那個年代男孩子過年就是盼著放鞭炮,女孩子們是想穿新衣服。所以,過年難以忘懷的就是放鞭炮了。盼過年就是盼父親能夠買回鞭炮來,早早的一個個拆開放在氈子下面。因此,我過年的記憶放鞭炮和二十三祭火節印象最深。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臘月初八剛到,奶奶就數上她的老黃曆了,給我們說鄂爾多斯蒙古人有自已的歷法。在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中記載:“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以此為農曆歲首。”當時正值深秋時節,是農曆的十月。這樣,蒙歷的歲首與中原地區的春節相差了三個月。到了元朝,忽必烈下令將蒙古族的春節推後了三個月,統一了過春節的日子。然而鄂爾多斯卻保留了蒙古歷,稱“鄂爾多斯曆法”。農曆正月是鄂爾多斯歷四月、二月為五月、三月為六月,依此類推。它也有閏月,如九月稱尾呼和魯蒙爾,十月稱呼畢月,十一月稱首呼和魯爾。奶奶說,這都是藏語,她想讓我和孟克、娜仁學會怎麼算,我們都覺得不好學,也就沒用心學。不過我後來還是記住了正月過年時是鄂爾多斯歷的四月,叫“查干薩日”,是白色月份的意思,象徵著純潔、吉祥、一塵不染。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奶奶讓我們在過年時裡裡外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樣才會純潔吉祥。

到了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過年了,這天一大早大人們就在氈房外架起大灶,支上一口大大的鐵鍋,把幹羊糞磚堆在下面,中間插上幹柏樹枝,點著後我們跪在鋪好的雪白氈子上,向火神磕頭。然後開始往大鍋里加水,把羊胸叉放進去,什麼佐料也不放,只放進紅棗、奶酪和葡萄乾。煮熟撈出後,在肉湯裡放進糜子米,這就是我們中午要吃的二十三肉湯熬撈飯。

把出鍋的羊胸叉擺好在大方木盤中的五色紙上,用蒙古刀把肥膘剔去,再撒上一些紅棗、奶酪和葡萄乾,用五色紙包起來,拿五色線拴好後,放入氈房灶膛裡用香柏枝點著。全家人一起磕三個頭,跟著米尼伊赫阿瓦嘎(我的大爺)念頌詞,最後雙手舉過頭頂,一起高呼:“胡瑞,胡瑞!(福來,福來!)”,祭火就結束了。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從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比圖古樂乎(過除夕)是最忙的七天了。炸饊子最多,各種花樣的饊子好像在比誰家的手藝好,放在供桌的圓銅盤上摞成九層,上面放些奶皮、糖塊、紅棗。在最上面壓一個小饅頭一樣的呼如德(奶酪),這是不能隨便動的。頭鍋餃子也不要隨便吃,因為有放在供桌上的,還有專門給狗包好不放佐料和鹽的餃子。

煮好的羊頭要擺羊頭宴,這和平時不一樣,除夕夜的羊頭宴要開“畢特古”,表示未分開。到晚上十二點時,用蒙古刀從下巴處一分為二,就代表新舊交替,舊歲和新年徹底分開了。

在院外壘好的桑根蘇如格(祭臺)上,擺著香爐、供品,凌晨祭天。我跟小夥伴們再跪在白白的趈子上,說著老天爺保佑的話,大人們都是雙手舉著哈達,吟誦著《伊今桑》,最後一起大聲說:“胡瑞胡!(來福了!)”,祭天儀式就結束了。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鄂托克蒙古人辭舊迎新的標誌是,要更換氈房正南方向高大祭臺上的祿馬旗。

我們男孩子們從柴火堆上跳過,女孩子們繞火三圈,這算是新年淨身了。

在臘月二十三祭火節後,孩子們第一件事就是跟父親要錢買鞭炮。

我要放的鞭炮基本是我父親給往回買,這是因為臘月天特別冷,父親騎馬去蘇木(公社)帶我怕凍著,奶奶也不讓我去。聽說要給我買鞭炮,就在家裡盼著父親能夠早點兒回來。擺弄著曲登(火柴),想著用多少根火柴放多少個鞭炮。父親回來從馬背上取下一布袋好東西,有吃的柿餅、黑棗、紅棗、糖塊,可我很快就翻到了給我買的一板100響的小紅鞭炮,和六個大紅炮(二踢腳),還有點炮用的筷子一樣粗的香。高興得我很快就把這一板子小紅炮紅紙拆開,開始一個一個的數,看夠不夠一百個。有時會發現少了一兩個,就再重新數,直到數夠一百個。可確實少了這就不高興了,飯也不吃了,怪父親沒買夠,甚至哭鼻子。有時會發現多出一兩個,這可高興的了不得,請示父親把多出來的拿出去放了,父親說:“放去吧,咱們聽聲音亮不亮。”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我興奮得趕緊穿好綿袍,把香在爐灶裡煒著,拿上這兩枚小炮跑出氈房,用氈靴把地上的雪踩兩腳,把小炮插上去,點著往回跑,“啪”一聲響了。別看這小小的聲音,在夜深人靜空曠的草原上它會傳得很遠。我回到氈房還沒等脫下袍子時,就聽到從很遠處傳來了“啪”的一聲響,接著是兩聲、三聲……。突然會聽到特別遠處“咚”——“嘎”的巨響聲,尤其第二聲特別亮,響徹夜空。這是二踢腳的聲音,我們叫它二連炮。此時爸爸正在和大爺喝酒,他聽到後起身說:“咱們也放一個!”

我高興得沒等放就捂上耳朵了,爸爸說:“別怕!我們打仗時還有大炮呢,那麼大聲音也沒捂過耳朵。”


回憶我兒時在鄂爾多斯鄂托克草原上過年


我和孟克出來放炮時,媽媽、朵蘭額吉、娜仁額格其也跟著出來看,當我們放的炮騰空而起時,一起抬頭望著空中等待第二聲響,只聽“咣!”清脆的聲音還帶著爆炸光和煙時,都高興得笑啊。回到氈房大夥兒就聽吧,遠處不斷地傳來二賜腳的聲音。還沒等到過年,炮就基本響完了。這時我會讓父親再去買一次,他會買三板小炮九個二踢腳回來,這和蒙古族講究三六九有關,買什麼也喜歡這些數,尤其過年時。

我看著孟克在手裡拿著二踢腳點著,先讓在手裡響第一聲,然後像扔手榴彈一樣扔出去響第二聲,這種響法太來勁兒了。有一次我也學著在手裡點著,可二踢腳的一二響瞬間同時在我手中爆炸,當時手就失去了知覺,我以為手沒了,一看還在,幸虧戴著綿手套,否則手真的就沒了,因為把厚綿手套都炸爛了。現在回想,當時雖然危險,可留下的記憶太深了。

鄂托克蒙古人還有“踩路”的習俗,年輕人出門,父輩要指明吉利的方向。晚輩點好香往外走百米,把香插在地上,磕完頭回來。和家人交換鼻菸壺,再向父輩敬哈達,然後坐在下首。一般是靠東邊坐,長輩坐西,客人坐東是基本的規矩。

我們小孩子們在氈房外點著的柴火堆邊玩。大人們在氈房裡開羊頭宴。初一早上要穿新衣、再放鞭炮、吃餃子。

互相說:“賽希納勒布!(過年好!)”。拜年只在初一、初三和初六拜,過了初七“查干薩日”就算結束了,這樣,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七,“查干薩日”過了十四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