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如何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該怎麼治療?

病毒性感冒(viral influenza)是人們常見的一種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過空氣或手接觸經由鼻腔傳染。流行性感冒是由

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於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由於其傳染性強、傳播途徑不易控制、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因此較難控制,危害很大,甚至會出現重症病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較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要弱得多,往往個別出現,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才容易患病。

在這裡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沒有細菌性感冒這麼一說,只有由多種病毒(鼻病毒,腸病毒等)所引發的病毒性感冒。由於民間常常有說細菌性引發上呼吸道感染,我們暫且就以細菌性感冒論之,細菌性感冒(Bacterial cold)其實是指病毒引起繼發細菌感染的感冒。有的是由於細菌性咽或扁桃體炎引起的感冒似症狀而已。

一、臨床表現

普通感冒為非傳染病,季節性不明顯,患者一般不發熱或中度熱,無寒戰,全身症狀少或無,病程1-3天,少有中耳炎、肺炎和腦炎等併發症。季節性流行性感冒則為丙類傳染病,有明顯季節性,患者多有高熱39°C~40°C,伴寒戰,病程3-5天,全身症狀明顯,如頭痛,全身肌肉痠痛、乏力,可有中耳炎、肺炎、腦炎等併發症。

如何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該怎麼治療?

二、病毒和細菌引起的兩者區別

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的臨床症狀比較相似。下面從六個方面加以區別:

1.流行性病毒感冒具有明顯的群體發病的特點,短期內有多數人發病,或一家人中有數人發病;而細菌性感冒則以散發性多見,患者身旁少有或沒有同時上感發熱病人。

2.病毒性感冒一般鼻腔流涕症狀比咽部症狀明顯,且伴隨著全身的症狀;而細菌性感冒則扁桃體或咽部紅腫及疼痛比較明顯。若伴有腹瀉或眼結膜充血,則傾向是病毒感染。

3.單純病毒性感冒咳嗽多無膿性分泌物,而膿痰是細菌性感染的重要證據。

4.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可輕可重、常常伴隨著全身痠痛;而細菌感冒,起病可急可緩,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重。如果開始發熱不高,2-3天后,病情繼而加重,則多為細菌性感染。

5.血象:嗜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增高的多見於細菌感染。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增高的多見於病毒感染。兩者同時增高的多見於混合感染。注意白細胞計數,一般由病毒引起的白細胞總數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稍高。而細菌性感冒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均見高。因此,如果臨床不做血象檢查,就難以確定病原體是病毒還是細菌。

6.對有發熱症狀者,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複方氨基比林等治療。病毒性感冒能取得暫時而明顯的退熱效果,全身症狀亦有所改善;但細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樣劑量的退熱藥,退熱效果較差,全身症狀亦無明顯改善。

治療原則:病毒主要是對症治療,細菌主要是要抑和殺並重。國際和國內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確規定:對於急性支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不推薦常規使用抗生素。

通常以緩解症狀治療為主,包括退熱藥和止疼藥等,一般1周後,患者可自然恢復。還可以服用增強抵抗力的藥物,如在感冒早期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成人1000毫克,兒童500毫克),可以減輕感冒症狀,縮短感冒病程。但並非各種劑量的維生素C都能增強抵抗力,只有大劑量的維生素C才能做到這一點。

(1)一般治療注意休息、多飲水、注意營養、飲食要容易消化;注意通風和空氣消毒;注意觀察併發症。

(2)藥物治療主要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和防止併發症。感冒伴發熱、頭疼、肌肉痠痛、咳嗽、咽痛者可選擇解熱鎮痛藥,同時應用緩解多種感冒症狀的複方抗感冒製劑,如複方阿司匹林、雙氯滅酚等;以鼻塞、流涕等症狀為主者,可選用含有鹽酸偽麻黃鹼和撲爾敏的複方抗感冒製劑;咳嗽不止影響休息者,可服鎮咳藥;痰液黏稠者可用必嗽平、鹽酸氨溴索等化痰藥;除非合併細菌感染,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3)確診為病毒性流感時,早期儘快選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如磷酸奧司他韋(俗稱達菲)。

如何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該怎麼治療?

四、預防

由於病毒感冒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而一旦患上會對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預防尤為重要。增強抵抗力,防止病原體入侵是預防的關鍵。主要措施有:

(1)平日要注意鍛鍊身體,合理安排戶外活動,以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

(2)衣著要適宜,隨氣候變化要及時增減,防止受涼或過熱。

(3)控制、治療慢性疾患,糾正營養不良。

(4)注意室內通風,避免去人多擁擠及空氣汙濁的公共場所。

(5)避免過勞,醉酒等誘發因素。

(6)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