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匠甲
清朝作為農業社會,英法已經是工業社會,僅從這個代差上說,大清從戰略上就落後了一大截。清朝雖然人多、物產也不少,但是軍事力量落後、技術裝備落後、組織動員方式落後、機動能力落後,因此,在戰略層面直接比拼,大清很難勝過英法侵略軍。
但是,這不代表大清就沒有戰勝英法侵略軍的可能。作為今人,我們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來分析一下,大清怎麼做才能戰勝英法侵略軍。
戰爭中以弱勝強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大清的軍事能力相對於英法侵略軍是弱的。這是基本事實。而以弱勝強並不是不可能,中外歷史上屢見不鮮。我們就以中國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來分析一下,看看想要以弱勝強,必須具備哪些因素。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這個地方對峙,隨著戰役進展,此處逐漸發展成了中國北方兩大勢力的戰略決戰。最終,曹操採用荀彧、荀攸、許攸等人的計謀,堅定信心,出奇制勝,火燒了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這導致袁紹軍隊軍心瓦解,後被曹操擊潰。這場戰役基本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局面。
曹操信心幾乎崩潰打算撤退,而荀彧提醒曹操:這時誰先退,誰就完了;應該堅持下去,等待戰機。恰好許攸從袁紹處來投奔曹操,為曹操帶來了袁紹內部的情況,以及烏巢屯糧且守軍較少的重要情況。曹操於是堅定了信心,出奇兵火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了關鍵作用。
我們看這裡,曹操作為弱勢一方取勝的關鍵是:情報。之後的奇兵安排都是圍繞情報展開的。及時瞭解對手的情況,這就是做到了孫子兵法說的“知彼”。
掌握敵情後運用兵力打破敵人,是官渡之戰弱勢一方取勝的關鍵。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史稱赤壁之戰,又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此戰的詳細過程不再贅述。
孫劉聯軍最後能以火攻大破曹軍,其關鍵之處也在於掌握敵情。
曹操因為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而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這樣方便士兵訓練作戰。孫劉聯軍得知這個情況後,派黃蓋詐降,乘著東風采用火攻,最終打敗了強大的曹軍。
此處依然是做到了“知彼”,根據敵情采取了措施,以詐降的方式靠近之後放火。
(赤壁之戰)
小結一下:
以上這兩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及時掌握敵情,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才是弱勢一方取勝的必要條件。當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敢於戰鬥的意志。
及時掌握敵情,最重要的是什麼?
既然即使掌握敵情,是弱勢一方取勝的關鍵,那麼我們來看看,大清有沒有可能即使掌握敵情。
大清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敗於英國之後,並沒有進行認真總結。沒有認識到英國人是一股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力量。以至於16年後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依然與第一次差不多,慘敗。
大清錯就錯在:不相信百姓、不相信人民。其實西班牙人早就做出了榜樣。
1808年底,法國拿破崙30萬大軍入侵西班牙,西班牙正規軍全部戰敗,西班牙全境被法國佔領。但是,正規軍的失利反而激起了西班牙人們不屈服的鬥志,西班牙人在全國範圍內陸續組織起武裝民兵,與法軍展開游擊戰。游擊隊對法國駐軍採取突然襲擊、設置伏擊、襲擾等策略,不斷打擊法國侵略軍。1813年底,法軍在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下,不得不撤離西班牙。
依託人民的游擊戰,第一次在戰術上取得了勝利,並最終在戰略上打敗了強敵。
掌握敵情,最重要的是發動人民、相信人民。
(英勇抗敵的清軍)
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例,大清怎麼做才能取勝?
1856年12月,英法侵略軍5600人登錄並佔領廣州,僅僅抵抗了一天,廣州就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
只要大清能夠相信民眾,發動人民群眾,以英法聯軍這麼少的人,他們進城實際上就等於進入汪洋大海了。英法侵略軍作為中國人民真正的外敵,他們的暴行引起了當地人民自發的反抗。廣州附近老百姓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香港、澳門等愛國志士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
此時,只要清廷願意相信百姓、發動百姓、與老百姓合作,那麼,人民游擊戰爭的汪洋大海,必定淹沒英法侵略軍。
在具體的辦法上,大清發動人民還有存在其優勢。因為中國古代社會始終是威權社會,只要基層的政府這個權威的機構發聲,並親自去行動、去支持百姓,那麼百姓會積極響應的。
當然,這裡也有實操的難點。
大清統治時期,中國百姓的國家民族意識還比較淡薄,百姓多對於朝廷與外敵的戰爭持觀望態度。百姓認為打仗是朝廷的事,與自己無關。因此,英法侵略軍的入侵是一個絕好的塑造國民國家和民族認同的教育機會。
而這個工作如果做好了,其意義將極其深遠。很可能中國人民提前覺醒,早早地結束被列強輪番侵略的局面。
在發動人民的前提下,大清以落後的武力對抗強勢的侵略者,也就有了獲勝的希望。
首先,民間武裝負責對侵略軍駐地實施襲擾破壞的行動。其次,老百姓和民間武裝及時向政府軍提供侵略軍的動態,以便於清軍及時採取行動。第三,在上述前提下,在侵略軍行軍或調動的時候尋找戰機,用軍隊數量優勢打一場圍殲戰。
1858年6月,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發炮反擊,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由於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難得的一次勝利。
要說這種港口海戰游擊戰術幫不上什麼忙的話,那麼陸戰就完全可以派上用場了。
1860年9月,英法侵略軍直逼北京,清軍在八里橋迎戰。如果發動人民進行遊擊戰,那麼英法侵略軍不會那麼順利推進到北京。侵略軍整個行軍過程中,都是游擊戰可以發揮的地方。
在八里橋戰前,侵略軍是凌晨進行部署的。夜間是最利於熟悉地形的游擊隊展開游擊戰的。如果此時有游擊隊,那侵略軍哪能那麼順利地從容展開隊形?而且,在英法侵略軍從天津向前線侵略軍補充彈藥的時候,如果有人民參與游擊戰的話,這個情況應該很快能掌握。當時正面的清軍和輔助的游擊隊就可以趁機反攻,打一場殲滅戰是很可能的。
(清末的八里橋)
結束語
大清面對英法侵略軍的失敗,其實是敗在思想觀念上。
清朝依然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思維,不能做到開眼看世界。當時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劇變。
力量來源變了,要依靠科技。組織方式變了,著急用錢要依靠金融的力量、弱者反抗侵略要依靠人民的力量。
大清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不做反思,為什麼敗,沒搞清;對手怎麼回事,沒搞清。亡羊補牢的工作沒有做,以至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情況與20年前一模一樣。
思想麻痺,觀念落後,這是大清敗的根源。
大清如果能相信人民群眾,那麼打敗侵略者是大概率的事情。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京師,逼得咸豐皇帝不得不遠遠地躲到了承德避暑山莊。而後被侵略軍一把火,把那座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建成的圓明園,一把火燒成了斷壁殘垣!
清朝為什麼會敗得這樣慘?要知道清朝可是有本土作戰的優勢,而且在英法聯軍棄艦登陸後,也己經失去了海戰優勢。可是為什麼即使是在陸地上作戰,那支號稱無敵鐵騎的清朝軍隊,還是沒有辦法戰勝敵人呢?
恐怕這就不止是所謂戰略戰術使用不當的問題了,而是由於:①、清朝仍然還是農業帝國,而其對手則已經初步實現了工業化!於是這場戰爭便成了落後腐朽的農業帝國,與新興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列強的交鋒!以落後對抗先進,清朝哪裡還有勝利的可能!
②、比武器裝備與軍事體制的落後,更可怕的是人的思想落後!因為在一場戰爭中,武器裝備是否先進,軍事體制是否適應新的戰爭形態的需要,當然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卻並非決定性因素!
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是具備了先進思想的人!相對於清軍來說,由於其思想上的落伍,導致其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新的戰爭模式。所以即使是給予其與對手相同的武器裝備,他們仍然不可能取得勝利!
這一點可以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得到映證,而那個時代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己經很先進了,但是卻仍然不能戰勝敵人保住京城,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因此本問題假設清朝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無非是先誘敵深入,然後再打伏擊)就能戰勝英法聯軍的設想是無法實現的!
北疆同心侃歷史
必須有可能。雖然當時英法聯軍主要用的是火器戰鬥工具,我軍主要是冷兵器,但是當時的熱兵器殺傷力和現在武器無法相比。不用主觀臆想,1896年埃塞俄比亞打退了意大利,劉銘傳1885年取得鎮南關大捷足以證明。
中原一條蟲
清朝沒有可能通過戰略戰術戰勝英法聯軍。
十八世紀中期,歐美髮生了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自蒸汽機發明後,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經濟、政治、軍事發生巨大變革。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發展。
彼時,中國清王朝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吏治腐敗。雖然進行了短時間的洋務運動改革,但改革未觸及最深層次的矛盾,統治階級依然奢靡腐敗,靠割地賠款自保。且三尺冰凍非一日之寒,改革不能立竿見影,所以在英法帝國主義的強槍炮彈下,清朝的失敗是必然的。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在1859年6月24日下午2時30分左右,英法聯軍的炮艇進入大沽口內,開始對清軍炮臺進行炮擊,僧格林沁率領清軍隨之還擊,從而引發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這次炮戰,清軍利用潮水的因素,猛擊英法聯軍,對他們的艦艇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一直到7時左右,清軍才停止炮擊。7時20分左右,660名英法士兵在大沽南岸登陸,但也遭到了清軍槍炮的猛烈打擊,被迫撤退。這場戰場英法聯軍參戰炮艇11艘,4艘被擊沉,傷亡448人,而清軍只陣亡32人,堪稱是近代歷史上一場大勝仗。
所以說清軍還是有戰勝英法聯軍的可能。關鍵是領導人。
滄海一次笑
我認為清朝是不可能戰勝英法聯軍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點,1是因為清朝當選者沒有抵禦侵略的決心,就算抵抗一下子也是見好就收2戰事一遇到挫折清朝當權者就會像侵略者妥協割地賠款,3就算是有優秀的將領制定出制勝的戰略戰術清朝當權者態度搖擺不定也不可能很好的執行,在這裡最後總結一下清朝被英法聯軍打敗不是敗在戰略戰術,而是敗在清朝當權者抱殘守缺尋求妥協的心理和觀念上。
曉俊先生
完全沒有可能,即使在小範圍通過戰術打贏,但在綜合國力面前當時的清王朝太過貧弱,無論從軍力還是工業實力來說和西方國家簡直相差好幾個等級,當時我們國家完全沒有工業基礎,只是個有錢的土財主,面對西方船堅炮利,當然我們也有北洋水師,可又能怎樣,打仗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你沒有一個好的工業基礎是完敗的呀!再加上當時各個西方國家誰不想在中國撈上一筆啊,在沒有自己的現代化軍隊之前,你再有錢也是守不住的啊!
曉萍果
有可能,但是清朝的體制和體系已經不適應那個時代,就象(最後的武士)中演得那樣,軍隊的編制,對新武器的理解,全球統一化的戰略,當代戰爭後勤管理,整體戰略戰術的策劃與執行等等吧,所以幾次對外戰爭後出現的變法,編練新軍,北洋體系的形成等這些的出現證明了清朝也在適應新的形勢。因此有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戰略上總體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影響,可以說是失敗的
評論超哥
戰略上不可能,但戰術上有可能。
因為晚清正處在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在政治上大清朝朝政腐敗是個典型的、巨無霸型的紙老虎,閉關鎖國,重農抑商;英法已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在經濟上英法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全面超越了傳統農業大國,成為了工業化強國;而清王朝在經濟上還是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軍事上大清朝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的刀槍水平;到了1763年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擁有堅船利炮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大清朝和英法差了一個時代,一個農業文明對陣工業文明是難以取得勝利的。
1840年,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內憂外患,尚處在小農經濟時代,有代差。
但是,阿富汗比清朝還落後,在1839年打敗英軍,殲滅英軍一萬多人,這是清朝從未有過的大捷。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擊敗過英法聯軍,說明英法聯軍並非不可戰勝。
八里橋一戰後,英法聯軍損失數人,八旗軍損失一萬多人,但是,英法聯軍的彈藥消耗殆盡,從天津的彈藥尚未送來,若此時僧格林沁進攻英法聯軍,有取勝的可能,但是僧格林沁己經喪失了決戰的勇氣。數日後,彈藥送來,英法聯軍攻克北京。
反之,若英法聯軍失敗,英法很有可能會支持太平天國,清朝將不復存在。
正是因為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後,雙方簽訂《北京條約》,英法獲得了更多權益,在某種程度上和清朝綁在一起了,所以支持清朝平定太平天國。
因此,清朝雖然敗給了英法聯軍,但卻統一了全國。
當代曹植
從人類戰爭史的角度來講,經歷過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一直到今天的核武器時代。在一個時代的戰爭,可以通過一些戰略戰術的實行部署去打贏。但是如果是隔代的,比如冷兵器對熱兵器,那基本上沒有成功的可能。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和英法兩次入侵中國,清朝的軍隊還是處於冷兵器時代,以長矛大刀騎兵為主要的作戰武器,而英法軍隊都已經進入成熟的槍炮時代了,背後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來支持,船堅炮利,這種情況下清軍是不可能贏的。英法軍隊當時在全世界的殖民戰爭,碰到的各種不同的文明和軍隊,都獲得了勝利,可見科技是決定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這就是所謂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