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薛仁贵,是正史中的“万人敌”,《新唐书》这样歌颂他的神勇:“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他一袭白袍,手持方天戟,腰悬碎甲弓,胯下一匹千里马,纵横沙场无敌手。但战神也有失意时,57岁那年,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先是贬为平民,后是流放3000里。历经12年的落寞,薛仁贵在临终前1年,奄奄一息之际,打赢了人生第一仗,完成了最后的升华,换来了子孙200年的拜将封侯。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会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仁贵驰救之,斩贼将,系首马鞍,贼皆慑伏,由是知名。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参军入伍。正好刘君邛被围,薛仁贵单枪匹马,斩杀高句丽将军。将其首级悬于马鞍之侧,纵横驰骋于战场之上。唐军惊叹不已,高句丽纷纷溃逃,薛仁贵一战成名。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

高延寿率领20万高句丽大军,依山扎营,抵挡唐军。李世民察明地形后,决定兵分多路,全线出击。薛仁贵一身白盔白甲,手持方天戟,腰挂碎甲弓,冲进了高句丽大营。无数唐军,追随其后,高句丽大军全线崩盘。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李世民望眼欲穿,派人来问:“白衣先锋是谁”?唐军齐呼:“薛仁贵”!庆功宴中,李世民见了薛仁贵,封他为游击将军,让他跟随御驾征战。

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迁右领军中郎将。

撤军之际,李世民看着身旁的白袍小将,心中无限欢喜。这位迟暮的君主,语重心长地说道:“朕的旧将都老了,他们比不上你薛仁贵了。此次远征,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薛爱卿”!到长安后,薛仁贵出任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成为李唐心腹名将。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帝寝,帝曰:"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那一夜,薛仁贵醉了;那个人,驾崩了;他的心,白衣先锋懂。看着新皇李治,薛仁贵想起李世民的临终嘱托,那包含着一个父亲最无私的爱。他握紧了拳头,在心中宣誓——今生不死,誓为唐将!

当洪水席卷玄武门,李治有生命危险,侍卫纷纷逃散之际。薛仁贵立于,玄武门城楼之上,声嘶力竭地大喊:“陛下,洪水来了~陛下,洪水来了~”李治慌忙出逃,不久后,洪水淹没了万年宫。李治来到了玄武门,握着薛仁贵的手,含泪说道:“不是爱卿舍生忘死,朕难逃一劫啊”!那夕阳下的一幕,为冰冷的玄武门,增添了几分温情。

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九姓铁勒作乱,聚众10余万,派遣数十名精锐前来挑战。薛仁贵一人出阵,面对数十精锐,毫无惧色。抽出腰间长弓,三箭三中,数十名精锐尽皆胆寒,纷纷下马归降。薛仁贵趁机掩杀,唐军所向披靡,九姓铁勒10万余众溃散,天山之地得以平定。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之名,远播海内诸国。

定天山,平辽东,灭高句丽,薛仁贵终成一代战神。在那万军之中,有薛仁贵的地方,就从来没有败绩。没有什么事情,是薛仁贵一个冲锋,解决不了的。在那时,他就是将士们心中的神,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甚至连薛仁贵自己,都认为他是神勇难挡的。

待封初不从,领辎重踵进,吐蕃率众二十万邀击取之,粮仗尽没,待封保险。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但57岁那年,正值巅峰的薛仁贵,兵败大非川,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郭侍封阳奉阴违,薛仁贵孤立无援,吐蕃战神论钦陵,大败唐军战神薛仁贵。这对出场即成名,一路闪耀至战神的薛仁贵,是难以想象的打击。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未几,高丽余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

一封诏书,薛仁贵罢官为民。不久后,高句丽叛乱,薛仁贵再次被启用。但很快又被贬官,流放到了偏僻的象州,罪名不明。史书上聊聊三字——“会赦还”,薛仁贵等了整整10年。漫漫3000里,再归长安际,满头青丝化白发,无数惆怅涌心间。

满头华发的薛仁贵,进入了长安城,再次来到了玄武门,他想起了那个老人——李世民。那个吵着闹着,要找“白衣先锋”的老人;那个说“不喜得辽东,喜得薛爱卿”的君王;那个让他守在玄武门,才能安然入睡的父亲。

曾经不理解的一切,在10余年的流放磨砺后,薛仁贵心中一片澄明。人生匆匆数十年,总为名利愁半生。往往洗尽铅华,奄奄一息之际,我们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此刻,我们有了十足的准备,却唯独没了探索这一切的时光。总是留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千古遗憾!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于是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

薛仁贵离开了玄武门,找到了唐高宗,那一晚他们都流泪了。曾经的记忆,在两个迟暮的身躯中,焕发了无限的生机。

“帝思其功”,李治要他安天下,他没说半个字。直接离开了长安,来到了云州前线,再度为唐将。

69岁的薛仁贵,再也不能一马当先,匹马冲阵了。他静静地立于阵前,默然不语,不负当年桀骜。突厥将军大喊:“来将何人”?他抬起了头,淡然说道:“薛仁贵”。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

平淡无奇的三个字,在突厥军中,一石击起千层浪。“薛仁贵不是流放象州,早就病死了吗”?在那嘈杂的声中,薛仁贵听出了无限的惶恐。他挥了挥手,唐军冲向了,乱作一团的突厥军,斩首上万,云州大捷。时隔十数年,薛仁贵自兵败大非川后,打赢了人生第一仗。此次,他不再冲阵,挥一挥手,战胜了自己,也扫平了突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

云州之战,是薛仁贵第一次,不再冲阵之战,也是他的人生最后一战。历经十数年,贬官流放生涯,洗尽铅华的他,在69岁高龄,用智慧击败了突厥。这是一个“万人敌”的突破,一个英雄的迟暮,一个自胜者的诞生。弥补短板,本为不易;变短为长,更是奇迹;云州的薛仁贵,完成了大非川后的蜕变。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云州之战归来,薛仁贵病逝,一雪大非川之耻,再现战神光辉,获封幽州都督。薛仁贵死后,长子薛讷出任幽州都督,成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元老、边关重将。孙子薛嵩,被唐代宗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重孙子薛平,担任禁军统领,成为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四朝元老。

云州之战,薛仁贵实现了自我突破,并用自己的智慧,带来了薛家200年的不朽将门。当一代战神,奄奄一息,挥舞不动方天戟时。他的脑子,依旧可以飞速运转,并且胜过壮年,这就是智慧的神奇之处。曾经他“三箭定天山”,如今他“脱帽退万敌”,成就了薛家将的光辉。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是永恒的。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朝之后,再无贵族,或者说人人都是贵族。我们失去了,一群拥有贵族身份的人;却产生了一片,可以传承智慧的净土。

人人皆可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龙,而其中关键就是——智慧。书本上的、书本外的、帝王将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常年摆着一本奇书——《智囊全集》。此书为明代冯梦龙所作,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薛仁贵含冤流放3000里,死前打赢人生第一仗,子孙拜将封侯200年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直接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