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明風華》裡朱祁鎮為什麼要殺于謙?


《大明風華》中,于謙為官清廉,為人憂國憂民,是難得的忠臣。但于謙性格過於剛直,因此在朝中結下了不少仇人,這也給他的為官之路帶來不少麻煩。在朱棣、朱瞻基時期,于謙都還算平安,但直到朱祁鎮復辟後,他下令賜死於謙,導致于謙含冤而死。可以說于謙的忠心並沒有為他帶來一個好下場,為什麼朱祁鎮要殺于謙呢?下面就為大家揭曉這段歷史。

  于謙結局怎麼樣了?

  于謙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他清正廉潔,憂國憂民,但是于謙最後的結局好像並不怎麼好。《大明風華》于謙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據瞭解,于謙最後是被明英宗朱祁鎮賜死的,實際上于謙是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于謙死後沒多久,朱祁鎮就後悔了。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即便面對天子威嚴,也絲毫不會心生膽怯,他為官清廉,敢於諫言,也因此而得罪過不少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為官和做人的態度。

  在百姓心中,于謙是忠烈之臣,但是自古以來,這樣憂國忘身,個性剛直的臣子,似乎都不會有好下場,于謙也不例外。歷史上于謙是在奪門之變發生後,被人誣陷含冤而死的。

  公元1457年,以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為首的一眾朝臣,趁景泰皇帝病重的時候,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辟。奪門之變于謙沒有參與其中,但是當時手握重兵的他,為了大局著想,也沒有制止反抗。

  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之後,便聽信了石亨等人的讒言,處死了于謙。于謙死的很冤枉,可惜了他一生憂國憂民,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在於謙死後,朝廷抄他的家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家中一清二白,除了之前景泰皇帝賞賜給他的蟒袍劍器之外,再無其他值錢的東西了。

  《明史》記載,孫太后在聽聞于謙的死訊之後,哀傷嘆息了好久,明英宗後來也看清了石亨等人的真正面目,但是無論他再後悔也不可能挽回于謙的性命了。朱祁鎮之後的明朝皇帝,也都在努力為于謙正名,就連清朝的乾隆皇帝,都稱讚于謙是“丹心抗節”。

  歷史上于謙怎麼死的?

  《大明風華》于謙本是一名狀元郎,因醉酒作詩觸怒了皇帝,朱棣就罰他到軍隊裡養馬,不過朱瞻基對他很是欣賞,很好奇于謙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是被殺了還是得到了重用?于謙是個直言不諱,實話實話的人,正因如此,才會得罪皇帝。

  于謙是以醉態出場,他高中狀元,心情極佳,飲多了酒,也就說多錯多,他直接痛斥朱棣無德,好在太子幫忙解圍才保住了他的小命。

  于謙被朱棣發配到了軍隊,讓他做後勤人員,平日裡都待在馬廄,在那裡于謙認識了瓦剌人哈斯,兩個人相談甚歡,晚上經常坐在火堆旁討論兵法,後來哈斯帶著于謙去朱棣的營帳偷御酒喝,被朱棣抓個正著,然後命人將他們吊在營帳外,丟盡了顏面,很想知道于謙最後怎麼樣了?

  從目前來看,朱瞻基很看重他,想必在朱瞻基登基後,于謙肯定受到重用,歷史上于謙是被明英宗下令處死的,劇中應該也是一樣。

  于謙原型是明朝名臣,也是民族英雄,他年少有為,有文天祥的氣節,朱瞻基剛登基那年,漢王朱高煦密謀造反,于謙幫助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因此得到賞識。于謙一生清廉,卻數次遭奸人誣陷,他為大明做出了許多貢獻,明英宗朱祁鎮被捕後,于謙跟孫太后扶持朱祁鈺登基,後來朱祁鎮復位,石亨進讒言,誣陷於謙有謀反之心,致使于謙含冤而亡。

  直到明憲宗時期,于謙才被追諡為“肅愍”,後改諡“忠肅”,于謙在仕途上經歷了太多的坎坷,連結局也那麼悲慘,可想而知,古代之所以有那麼多貪官汙吏,都是因為他們怕死,不得不與惡人同流合汙,像于謙這種清正廉明的好官,少之又少。


ailinlin協會


朱祁鎮上位之後,為什麼要殺了于謙呢?其實在劇中,已經為了于謙的下線埋下了伏筆。

  第一點:于謙的媳婦

  于謙的媳婦,正是漢王的女兒,雖說這件事隱藏得很好,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旦被查出來,于謙的罪過不小,絕對是致命的。

  第二點:得罪了徐有貞

  雖說目前為止,徐有貞這個人物並不起眼,但是在後續的劇情中,他將會成功翻身,而他翻身之後首先要對付的,就是于謙。

  第三點:得罪了朱祁鎮

  如果說得罪徐有貞不算什麼的話,那麼于謙曾經得罪過朱祁鎮,這就很致命了!雖說此後于謙救過朱祁鎮,但是在一個帝王心中,功過可不一定就是能相抵的了。



熊貓劇集


奪權是需要找一個由頭的,也就是找一個背鍋之人,這樣對外才能名正言順,不然何以安撫百姓,沒有人承擔罪名,不能順民意,就成了謀反,這是大忌。

當年朱祁鎮是皇帝,在俘了土木堡後,于謙讓朱祁鎮的兒子做太子,把朱祁鈺登基了,等朱祁鎮回來,成了太上皇。

等朱祁鈺快病死了,他又沒有兒子繼承皇位,那麼這個皇位要麼還給朱祁鎮,要麼傳給朱祁鎮兒子朱見深,反正都是朱祁鎮這一脈,了。朱祁鎮此時奪權,無非是從他兒子手中奪罷了。

朱祁鈺這時候連祭天都沒辦法親自出席,所以朱祁鎮如果不找個理由出來,自己搶自己兒子的位子,這事兒怎麼做的出來?正正好,于謙就成了這個背鍋之人。

究根結底,錯就錯在朱祁鎮當年留了朱祁鈺一命。而朱祁鈺登基又沒生兒子,以至於皇位無人繼承。才生了這奪權之事。


七月廿一


如果沒有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就沒有沒有後來明朝200年的國祚,沒有後來明朝200年的國祚,《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就會胎死腹中。像《徐霞客遊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這些大部頭科學鉅作就不會誕生,王陽明的心學就不會橫空出世。中國的歷史、文化將會改寫。由此可知,于謙不僅是大明王朝的再造者,也是中國文化、科技的救世主。說他是一個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偉人一點都不為過。



朱祁鎮前半生,可謂是一塌糊塗。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朝臣的反對,率領50萬明朝的精銳之師親征瓦剌,結果釀成土木之變。可憐那50萬明朝精銳損失殆盡,朱祁鎮也成了瓦剌的階下囚。

瓦剌鐵蹄沾著土木之變50萬明軍將士未乾血跡,風馳電掣般兵臨北京城下,大明危矣,漢民族面臨著又一次生靈塗炭。

城外是瓦剌的人歡馬叫,城內大臣慌作一團,紛紛建議南遷,效仿當年的南宋偏安一隅。危難之時,總有人挺身而出,總有人置生死於不顧,這些人才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于謙站了出來,直言建議南遷者應當斬首,並以宋朝為例,說明南遷的惡果,于謙的想法也取得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支持,最後成功說服孫太后。為了安定的人心,于謙建議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就這樣,一個從沒有拿過刀槍的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在北京城下與瓦剌軍隊展開一場血戰。頭一回合,明朝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就將瓦剌的前鋒打得鬼哭狼嚎,幾乎全軍覆沒。此役讓明軍士氣大振,瓦剌頓時有些灰心喪氣。不甘失敗的瓦剌又把朱祁鎮押到兩軍陣前,想以此要挾明軍。于謙大義凜然,不為所動,高喊出一句震爍古今的的話:社稷為重,君為輕。然後下令向瓦剌發起攻擊……瓦剌在於謙面前無計可施,又損兵折將,眼看各地勤王之師即將截斷他們的退路,只得灰溜溜逃回塞外。



于謙對國家的忠心天地可鑑,但對於朱祁鎮而言,于謙就是不忠之臣。當年,他被俘後,于謙置他生死於不顧,與瓦剌決一死戰,後來,他被囚禁在南宮長達八年,于謙是不管不問。因此,殺死於謙時,朱祁鎮沒有一點心理負擔,可以說是幸災樂禍。

1457年,徐有貞、石亨等一干奸佞小人,趁朱祁鈺病重,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位。重新登上帝位的朱祁鎮,不想在歷史上留下篡逆的惡名,他也知道于謙對大明有再造之恩,殺掉于謙恐天下人不服。因此,他就徵詢徐有貞意見,徐有貞一向嫉妒于謙的位高權重,就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一直欲公報私仇的朱祁鎮就趁著這個臺階下令殺死於謙。

朱祁鎮給於前羅織的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這與當年秦檜給岳飛安插的“莫須有”的罪名如出一轍 。明史記載:于謙之死,天下冤之。據說,斬殺于謙的劊子手,後來也自盡了,因為他覺得殺于謙這樣的忠臣,就是在作孽。

于謙被殺後,抄家的官員以為可以有金銀財寶。誰知道,一個堂堂的兵部尚書,居然是家徒四壁。後來他們發現一間上鎖的小屋子,以為找到于謙藏寶之處,然而讓他們失望的是:裡面哪有什麼金銀財寶,全是景帝賜給於謙的蟒袍、寶劍之類的紀念品。

不知朱祁鎮聽聞于謙如此兩袖清風,會不會羞愧,會不會懺悔!我想,朱祁鎮後來放出被囚禁50多年的建文帝之子,以及廢除殉葬制度,是不是為了在彌補他殺害於謙的罪責,以求良心上的安慰。


洛水清風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有個角色叫于謙,他是一位才子,有些心高氣傲,最先相中於謙的人,是朱棣,不過在朱棣一朝,朱棣將他下放到軍中,于謙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重用,因為那時的于謙還過於年輕,需要歷練,朱棣的想法,是將他留給自己的孫子朱瞻基。不過要說于謙最高光的時刻,還要數朱祁鎮被抓後的北京保衛戰,正是因為于謙的堅守,才換來了大明王朝的穩定,換來了大明王朝的再次崛起。不僅如此,在迎朱祁鎮回朝,助朱祁鎮重登大寶這件事上,于謙也是功勞不小的。

按理說,于謙應該算是朱祁鎮的恩人,那麼朱祁鎮上位之後,為什麼要殺了于謙呢?其實在劇中,已經為了于謙的下線埋下了伏筆。

第一點:于謙的媳婦

于謙的媳婦,正是漢王的女兒,雖說這件事隱藏得很好,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旦被查出來,于謙的罪過不小,絕對是致命的。

第二點:得罪了徐有貞

雖說目前為止,徐有貞這個人物並不起眼,但是在後續的劇情中,他將會成功翻身,而他翻身之後首先要對付的,就是于謙。

第三點:得罪了朱祁鎮

如果說得罪徐有貞不算什麼的話,那麼于謙曾經得罪過朱祁鎮,這就很致命了!雖說此後于謙救過朱祁鎮,但是在一個帝王心中,功過可不一定就是能相抵的了。土木之變,朱祁鎮被俘虜,于謙一邊帶頭抵禦瓦剌大軍,一邊支持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上位,朱祁鎮回來後,從新坐上皇位,作為朱祁鈺的擁護者,于謙第一個倒黴,朱祁鎮將於謙殺死,下令抄于謙的家,結果於謙家裡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只要一些賞賜之物,得知,于謙死訊,孫若微非常傷心,朱祁鎮開始後悔,做主替于謙翻案,對於謙進行追封


老牛愛生活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于謙是一個為官清廉,為人憂國憂民,是難得的忠臣。但由於于謙的性格過於直率,因此在朝中結下了不少仇人,這也給他的為官之路帶來不少麻煩。說到底朱祁鎮為什麼要殺于謙,無非是想找一個他“奪門”名正言順的理由,不然就變成朱祁鎮把自己兒子的位置給搶了。自然殺掉于謙讓他背這個“奪門”的鍋了是最好不過了。

 公元1457年,徐有貞、石亨發動了“奪門之變”。

徐有貞、石亨等朝中大臣趁景泰皇帝朱祁鈺病重的時候,發動了奪門之變,幫助朱祁鎮復辟。奪門之變于謙沒有參與其中,但是當時手握重兵的他,為了大局著想,也沒有制止反抗。也就是因為于謙的“不作為”,讓朱祁鎮成功復辟了。朱祁鎮成功當上皇帝不久,朱祁鎮就賜死了于謙。說來於謙被賜死也是挺冤的。

徐有貞、石亨和于謙之間都有過節,他們兩個人忌恨于謙,才發動的“奪門之變”。朱祁鎮成功復辟之後,他們二人就給朱祁鎮出主意說:如果不殺于謙,奪門就會變“事出無門”,傳到外人哪裡恐怕皇帝的名聲不好。”朱祁鎮聽信了他們二人的讒言,賜死了于謙。

朱祁鎮在殺掉于謙之後,有點後悔了,但不得不殺。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抓後,北京保衛戰,正是因為于謙的堅守,才換來了大明王朝的穩定,換來了大明王朝的再次崛起。不僅如此,在迎朱祁鎮回朝,助朱祁鎮重登大寶這件事上,于謙也是功勞不小的。這麼說來,朱祁鎮能成功的復辟,于謙對朱祁鎮也是有恩的。朱祁鎮在殺掉于謙之後有點後悔了,只可惜,朱祁鎮畢竟是一個皇帝,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雖然殺掉于謙可能對自己會有點損失,但是對自己的皇位來說無傷大雅。還有一個最致命的事件: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件事深深地得罪了朱祁鎮。還有當朱祁鎮回國之後被朱祁鈺囚禁起來,于謙也沒有做任何的表示。讓朱祁鎮在南宮中經受了七年囚禁之苦。

無論是出於政治的考慮,還是私人的恩怨于謙都必須死。

于謙的死不僅是出於政治的考慮,也有朱祁鎮也于謙之間私人的恩怨。無論從哪方面看,只有于謙死了。朱祁鎮才能真正地坐穩皇位,而不會被他人所詬病。雖然殺掉于謙這個忠臣會有些損失,但是如果不殺掉于謙,恐怕朱祁鎮的皇位是坐不安穩的。所以於情於理于謙都必須死。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不是小學生的柯南


大明最傳奇的帝王莫過於英宗朱祁鎮,這位皇帝從寵信太監王振開始,導致了土木堡慘敗,隨後被也先俘虜,接著被送回明廷,最後還能光榮復辟,實在太過戲劇化。不過他作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政績,還殺了于謙,唯一的開明舉措只是廢除了殉葬制度。

朱祁鎮在也先的軍營中待了一年有餘,因他人緣不錯,加上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為了討好大明,便將這位燙手的皇帝送了回去。當然了代宗是很反感這個哥哥的,代宗的皇位剛剛坐穩,權力的誘惑已經讓代宗無法鬆手,於是朱祁鎮被關到了偏僻的南宮,本來代宗是沒有打算接他哥哥回來,只是大臣們屢次上書,要求把太上皇接回來。代宗沒有辦法只能派人去應付,去談判的使者也只是去敷衍也先,直到另楊善去瓦剌談判。這位楊大人口才甚好,善於談判,在他的雄辯之下,也先竟然同意把朱祁鎮送了回來,還沒有任何怨言。就這樣太上皇終於回來了,朱祁鎮回來後並沒有復辟的心思,他只想回家,他思念著他的妻子錢皇后,他僅僅想繼續生活下去,僅此而已。

然而代宗卻給了朱祁鎮復辟的理由,那就是虐待他的哥哥。在南宮的生活並不美好,這裡其實就是變相的監牢,也只有錢皇后和幾個太監,甚至代宗還限制朱祁鎮的自由。朱祁鎮只能呆在這裡,哪都不能去,日夜還有錦衣衛在此監視。這些朱祁鎮都忍了,但是代宗還經常連日常的生活用度都不給滿足,朱祁鎮也沒有什麼掙錢的路子,錢皇后必須經常做些手工活,來維持生計。代宗還下令砍掉了南宮周圍所有的樹木,並殺掉了朱祁鎮唯一的親信太監,朱祁鎮生活困苦,堂堂一國太上皇,甚至要為生計發愁,慢慢地朱祁鎮開始憎惡他的弟弟。于謙在危機中挺身而出,守衛了京城的安全,擊退了也先的攻擊,他厥功至偉,並在官員內部擁有很高的威望。在明代,文官掛武銜,這種人才頗受尊重,而於謙就是如此。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已經無法下床,這可能跟他長期憂慮有關。武清侯石亨在京城守衛戰中立下大功,他是代宗重臣之一,他看到了病重的朱祁鈺,便為了自己的將來做打算,他想復立朱祁鎮,一旦成功,他就能擁有更大的權勢。石亨自知沒有這個權謀手段,便找來了徐有貞、曹吉祥、張輒等人,此陣營有文有武有太監,最後計劃出奇得順利。正月十七日,朱祁鎮成功復辟,從新坐上了皇位。朱祁鎮和于謙並沒有仇怨,為何當即就下令處死於謙呢?這其實還是那幾個“復辟團”成員搞的鬼。我們先說石亨,本來石亨和于謙在京城保衛戰時結下了很深的友誼,但是石亨心胸狹窄。曾有一次,石亨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而於謙為官清廉正直,嚴詞拒絕了這個提議,還上書彈劾石亨。石亨對此記恨在心,此種小人得罪不起。

徐有貞原名徐埕,在土木堡之變之後建議南遷,被于謙大聲訓斥,丟進了臉面。之後徐有貞改名換姓,從新為官,不過也是心胸狹隘之輩,對於謙深惡痛絕,並且此人深通權謀,後成為“復辟團”主要成員。於是朱祁鎮復辟之後,他們馬上彈劾于謙,並誣陷於謙想擁立藩王為皇帝,朱祁鎮耳根子太軟,聽信讒言之後就真的殺掉了千古功臣于謙。于謙死得冤屈,他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卻攤上這麼個君王。朱祁鎮寵信宦官,造成了土木之變,大明帝國從此由盛轉衰,朱祁鎮應當揹負最大的責任。





porters


大明風華里,朱祁鎮為什麼要殺于謙,應該也可以放到歷史中,于謙為什麼會被殺來討論。

先說下這個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孫皇后的兒子,在張太皇太后去世前,明朝的實際權利中心在以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為內閣的掌控下,自從張太皇太后和三楊去世後,作為太后的孫氏沒有張太皇太后的威望和能力,朱祁鎮失去了壓制,在太監王振以及他的黨羽的慫恿下,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親政,整個朝局雖然沒有仁宗宣宗時那麼大發展,但也還能控制,但自從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五十萬精銳,瓦剌挾持明英宗大舉進犯,明王朝變得岌岌可危,這時候,于謙開始了他的高光時刻,力排眾議,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擁立朱祁鈺為帝,組織北京保衛戰,挽留大明於危亡。

期間,于謙協助明代宗朱祁鈺治理朝政,且還能諫言迎回明英宗,立為太上皇。在處理明英宗和明代宗的問題上,作為當時的中流砥柱,于謙站在了他們之間,擁戴朱祁鈺,保護朱祁鎮。

明代宗七年,朱祁鈺身體抱恙,以曹吉祥和石亨為代表的在代總時期不受重用且嫉恨于謙的復辟黨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擁立了朱祁鎮,明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謙的悲催時刻到了。

為什麼于謙必須死,因為第一于謙是擁立朱祁鈺的代表人物;第二于謙和復辟黨有過節,第三,改朝換代,歷來都是動盪時刻,新皇繼位也要彰顯自己的地位,樹立自己的威信,擁立舊皇帝的于謙肯定要成為犧牲品。第四,為回報曹吉祥和石亨的擁護之功。


宛南風


他少時博覽群書,以南宋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作為楷模。

後來從政後,仍然保持本心,剛直不阿,不結黨,不站隊,清廉為官。

後被大太監王振誣陷下獄,由一些名臣和藩王合力保出。

土木堡之變後,朝野震動,人心惶惶。他堅持保衛北京,並且親自帶兵,阻擋了也先的蒙古鐵騎,立下蓋世之功。

可謂國士無雙。

還記得原來教材上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即使身死人亡,一身清清白白。最簡單的原因還是政治眼光政治素養不夠,對帝王來說臥榻之側豈由他人酣睡。他確實在明英宗被俘時候,讓明朝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避免明朝提前進入南明時期,一舉為明朝續命上百年。但是之後朱祁鈺病死,明英宗想登上皇位發動了奪門之變,捲入皇權更迭,他還是那麼尷尬的境地,舊皇登基當然要找藉口了,正如岳飛一直打著迎回徽欽二帝口號一樣,迎回來,當時的皇帝趙構怎麼辦


江水幽淡鑰似畫


最近熱播的電視《大明風華》讓明英宗朱祁鎮火了。這是位傳奇的皇帝,但是他並不英明神武,反而在歷史還有昏庸之名。他先是輕信宦官,以致土木大敗,天子被俘。後在奪門之變復位之後繼續任用奸佞,冤殺忠臣于謙。

于謙的貢獻和地位在歷史上早有定論,是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就是這樣的一個忠臣加功臣,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後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譁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這成了朱祁鎮除土木堡之變之後另一個終身汙點。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翻譯成白話就是:如果不殺掉于謙,我們奪門之變就沒有正當的名義。

所謂“無名”,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

這裡可能會有人不明白了,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現在他復位,為什麼還會擔心自己復位的正統性?何況他都是皇帝了,為什麼還要擔心這個正統問題?

明朝受程朱理學影響頗深,對正統性異常看重,當年朱棣奪位就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正統性,甚至到了不惜連媽都不認的地步。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正統,可見正統對皇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通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如果朱祁鎮真的對自己奪回的皇位政治正確性那麼堅信的話,他沒理由被這一句“此舉無名”所打動而殺掉于謙。

為什麼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第二是對大臣們的擁戴自己的不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