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不僅有于謙還有朱祁鈺為何後人總是忽略朱祁鈺?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的北京保衛戰狠狠地挫敗了所向披靡的瓦剌大軍,于謙成為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朱祁鈺也成為世人眼中的明君。朱祁鈺後來雖因奪門之變被迫下野,死後也未能進入明皇陵,但他卻得到了後世之人的同情和尊重,而復辟成功的朱祁鎮卻遭到世人唾棄。

土木堡之役敗得喪權辱國,而北京保衛戰贏得轟轟烈烈,那麼,同樣的敵人,為何戰鬥結果截然不同,真的是因為朱祁鈺的登基,才扭轉了乾坤嗎?我認為其實並非如此。

1)天時地理

為何將天時地理放在首位?我認為這是決定兩場戰役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蒙古人以騎射為主,擅長野外作戰,攻城並非其強項,因為他們沒有攻城器械。

土木堡之戰前,朱祁鎮率領的20多萬大軍,一直身處曠野,並無構建防禦工事。除此之外,時旬夏季,大雨滂沱,泥濘的道路使得明軍輜重行走艱難。原為瓦剌剋星的大炮、火銃不但無法發揮其優勢,此刻反而成了行軍途中的負擔。也就意味著,明軍的王牌之師神機營失去了戰鬥力。而位於太行山之上的土木堡,無水源,久困必成明軍的死地。

那麼,北京保衛戰如何呢?北京城牆修建於永樂年間,高達12米之多,為陶磚砌成,大炮架於城牆之上,火銃、弓弩嚴陣以待。即便於謙要求20多萬軍隊全都在九門外擺開陣勢,神機營的威力仍是瓦剌騎兵的噩夢。何況時值10月,無雨的天氣使得神機營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此時的瓦剌大軍想要突破神機營已經不易,還敢夢想著翻過12米高的堅固城牆嗎?

土木堡及之前的戰役中,惡劣的天氣和地形,使得神機營成為擺設,而瓦剌騎兵的優勢卻發揮到了極致;相反,北京保衛戰中,正常發揮的神機營以及堅不可摧的城牆使得瓦剌騎兵無法雷池一步。因此,天時地理對兩次戰役的勝負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2)軍隊士氣

朱祁鎮御駕親征之前,朝堂上反戰情緒遠超主戰派,他的一意孤行使得軍中將士多有怨言。行軍途中的風雨、任意改道,以及土木堡上的缺水,使得將士們疲憊之至,毫無士氣可言,以致於土木堡一役中,很多士兵都不願再做抵抗。

北京保衛戰前夕,朝廷上下莫不悲憤填膺,為了不重蹈宋朝的悲劇,眾志成城,願與瓦剌決一死戰。當瓦剌也先兵臨城下之時,于謙不避其鋒芒,率領軍隊列陣於城門之外,並下令:將領臨陣退縮者斬,後排士兵斬前排退縮者。猶如當年的背水一戰,將士們即無退路,唯有奮力殺敵。

3)後勤供給

前一次戰役中,王振的任性改道使得明朝原有的後勤供應計劃泡湯,可以想象,20多萬大軍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糧草。失去後勤保障的軍隊意味著不堪一擊。因此,明軍才被圍困於土木堡一天,第2天瓦剌佯退,又飢又渴的士兵們經過涿河時,就完全將軍紀拋諸腦後,跑到河邊痛飲,瓦剌軍才會輕易擊敗明軍。

北京保衛戰則不同,提前將通州的糧草運進京師,武器也安排工匠修整。除此之外,通知附近軍隊前來救援。瓦剌也先原以為守衛北京的明軍還是土木堡那樣的戰鬥力,那麼一日便可攻陷北京,遠道而來且未多備糧草,而京郊糧草基本轉移完畢。速戰不成,只能在5日後,倉惶而退。

4)指揮統帥

朱祁鎮御駕親征時,也帶了一眾武將。然而,他卻將指揮權交於不諳軍事的太監王振手中。儘管途中眾多將軍拼死苦諫,希望轉危為機。然而,朱祁鎮的無知和王振的自大,終於讓明軍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北京保衛戰中,分工明確。臨危監國的朱祁鈺完全授權予于謙,于謙未雨綢繆,洞察瓦剌也先的動機,提前調度軍隊,做好後勤保障,鼓勵將士誓與瓦剌軍血戰到底。而贏了土木堡之役的也先卻犯了兵家大忌,他的輕敵使得瓦剌完全既沒有考慮後勤,也沒有多做防範。如果再多對峙幾日,山東等地的援軍一到,入駐紫荊關和居庸關,那麼瓦剌就可能被包了餃子。

結語:

通過對比兩次戰役,很明顯,惡劣的天氣和地形是土木堡之戰中明軍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而北京堅固的城牆和良好的天氣使得明軍揚長避短,大敗瓦剌騎兵。

雖然如此,就用人識人而言,朱祁鈺還是略勝一籌,至少在行軍作戰上。

于謙反對朱祁鎮御駕親征,而朱祁鎮置若罔聞,反而將軍事指揮權交給王振,視軍事如兒戲。待到土木堡明軍全軍覆沒之時,于謙勸諫朱祁鈺,堅守北京城,朱祁鈺不但接受建議,還將指揮權授予于謙。

也許北京保衛戰時的朱祁鈺不過是被人趕鴨子上架,也許授權于謙也是無奈之舉,但他在保衛還是棄城時,最終選擇了守城,就這一點來說,比朱祁鎮高明許多。


讀春秋思無忌


朱祁鈺作為王爺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堅執銳,率領騎兵衝鋒在前,與瓦剌聯軍血戰六十餘場,以少勝多,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在北京保衛戰中戰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績和氣勢一點也不亞於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戰和朱棣的遠征斡難河畔,于謙是個文官只是在後面指揮並未衝鋒陷陣,朱祁鈺的功勞比于謙要大。此外,朱祁鈺在位六年期間,提拔了許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豐,其文治武功遠遠勝過嬌生慣養長大的敗家子二流子朱祁鎮。朱祁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繼位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為大明續命200年,彌補了朱祁鎮的錯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朱祁鈺的皇位是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下來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國家治理的物阜民豐,朱祁鈺發善心用重金三百萬兩金銀贖回朱祁鎮,朱祁鎮回來就陰謀弒君篡位殺了朱祁鈺,鳩佔鵲巢,典型的劣幣逐良幣沒有底線導致歷史倒退,敗壞了社會風氣人心渙散導致大明由盛轉衰。


紅星照耀神州


開玩笑呢?皇帝怎麼能算功臣?朱祁鈺做的本就是一個皇帝的份內之事,不值一提,除了皇帝御璽,能交給於謙的他都給於謙了。

于謙臨危受命,攘外安內,立下奇功,歷史應以銘記!

英宗被俘後,孫太后當即著急文武大臣商討禦敵之策,以徐珵(徐有貞)為首的逃跑派主張還都南京遭到于謙等主戰派的強烈反對,會議最後決定郕王朱祁鈺監國,于謙任兵部尚書,組織北京保衛戰。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朝野譁然,人心惶惶。為了穩定局勢,平息民憤,于謙著手肅清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宦官王振的餘黨。緊接著建議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以消除也先挾持英宗要挾大明的被動局面,他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最終獲得孫太后同意。

朱祁鈺繼位後,授予于謙“提督各營”、先斬後奏的便宜行事之權,很快于謙調兵遣將,徵召各地駐兵進京勤王拱衛京城。石亨在土木堡之變時,單槍匹馬逃了回來,被下獄問罪,于謙慧眼識珠,上疏代宗朱祁鈺赦免了石亨的罪,並加以重用,事實證明,石亨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功勞僅次於于謙。


北京保衛戰中,于謙表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親自坐鎮一線戰場德勝門指揮各路兵馬,一舉擊敗了也先的進攻,在於謙的英明決策下,也先節節敗退,只好派使者前來議和。

朱祁鈺白撿皇位,國事全部依賴於謙

我們再看朱祁鈺這段時間做了什麼。英宗被俘後,孫太后先是令他監國,朝廷中一大半棟樑之才全都讓英宗給葬送在了土木堡,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對於一個沒有執政經驗的藩王來說太難了,他只好依賴於謙。


在誅殺王振餘黨而釀成的午門血案讓他感覺到做皇帝的可怕,足以說明朱祁鈺本人膽小慎微,當於謙獲得孫太后允許立朱祁鈺為帝后,于謙親自登門郕王府請朱祁鈺登基,朱祁鈺此時的表現是非常恐懼,他對於謙說:“卿等何為有此議?我有何才何德敢當此請?”將於謙等一行人給懟了回來。

可大臣們還是不放棄接二連三的去請他出來登基,弄得朱祁鈺後來實在是沒辦法了,就發火了:“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大家聽他這樣說話,頓時無言以對。執著的于謙進言道:“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願殿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朱祁鈺見於謙說得言辭懇切,並強調自己和眾臣沒有絲毫的私利考慮,只是一心為了國家,朱祁鈺這才接受了帝位。


當上皇帝之後,朱祁鈺對於于謙的所有的奏疏幾乎一律照準,並賦予于謙便宜行事之權,對於北京保衛戰朱祁鈺其實也就做了這些,他並沒有其他建議或者策略,完全是依仗于謙的雄才大略。所以,對於北京北京保衛戰來說,史書上對朱祁鈺的記載也無非就是這些,因為他壓根兒就沒幹什麼,他所做的都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份內之事,也沒有什麼值得可讚揚的。

朱祁鈺過度依賴於謙,讓朝臣們逐漸產生嫉妒和不滿;獨寵于謙,影響了不少人的仕途,為奪門之變埋下了隱患。


古曲古風


因為朱祁鈺是皇帝,又何來功臣這一說法?

關於北京保衛戰,那是發生在正統年間(第二年太改元景泰),大明將士齊心協力,抗擊外來侵略的蒙古瓦剌大軍的一場戰役,此戰一洗土木堡之變的頹風、屈辱,是真正達到了“天子守國門”的境界,比起三百年後的庚子西狩,這才稱得上是我們中國人的擔當。

而此戰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景泰帝朱祁鈺和兵部尚書于謙(沒有孫若微什麼事),更是被後世史學家大書特書,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平安,景泰帝有“再造社稷之功”,而於謙由此被評為“民族英雄”,是國人的驕傲。



正統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北京保衛戰

也先在當年八月俘獲朱祁鎮,在要錢不行的情況下只得退回去沙漠修養了三個月,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大明朝廷在兵部尚書于謙的主持下,完成了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改革,為之後北京保衛戰勝利打下了基礎。

首先擁立了郕王朱祁鈺為帝,使得國家政令有出,百姓安心,又嚴懲了禍國殃民的王振黨羽,滅王振三族,“攘外先安內”,讓憋了一肚子氣的大明百官們狠狠地宣洩了一番,以便能在即將到來的硬仗中一致對外。

其次是軍事,由於京師三大營的精銳都戰死在了土木堡,京師守衛空虛,于謙主持軍務,下令讓民夫義勇取代治河漕運的官兵,調集他們到京師報到,編入三大營,練習火器和操練,工部必須日夜趕工,監造守城武器和火銃、大炮、盔甲等。

安排武將守衛京師九門,將在土木堡之變中沒救援朱祁鎮的石亨、楊洪、王通等人全部釋放,協助守城並下詔讓遼東總兵曹義、宣府總兵楊洪以及河南、沿海、江北等地的預備軍隊入京,以極快的速度調集北京至通州至宣府一帶各大備戰糧倉的糧食入京囤積。在於謙的主持下,北京城內有近二十二萬大軍、九門守衛完備、糧食軍械充足、士氣高漲、百姓死戰,“人人感奮,勇氣百倍”。


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身為皇帝的朱祁鈺做了什麼,他只做了一件事:將大權全部交給於謙,有先斬後奏之權,便宜行事。這在古代封建集權的社會是很難得的,尤其是經歷了土木堡之戰後的人心惶惶以及古代統治者對手握重兵將領特有的猜忌,像古代特有的以文制武制度就是如此。

可事實上,就是因為朱祁鈺對於謙的絕對信任,北京保衛戰才會打得如此漂亮,只不過由於史書都在大力宣傳於謙的戰績,對在其背後全力、默默支持的朱祁鈺沒有過多的記載,才會讓我們覺得朱祁鈺好像沒什麼功勞一樣,只是坐在皇位上等戰況到來而已。


在整個北京保衛戰中,出力最多的自然是于謙,他身為主帥,不避兇不避險,在居庸關、紫荊關等要地失守後,親自坐鎮前線德勝門指揮全局。由於也先的兵力還不足以把整個北京城圍起來,只能採取重點攻擊的戰術,將主力放置於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這三個地方,而於謙坐鎮的德勝門,首當其衝地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的第一炮。

于謙坐鎮的德勝門,最先遇到瓦剌部隊的進攻,大明士兵“一戰即潰”,引誘瓦剌軍追擊,于謙在一間空屋埋伏大破也先的先頭部隊,範廣所帶領的神機營以火器打死了數千瓦剌士兵,連也先的弟弟孛羅毛耶孩也死在這場戰役中。

其次就是石亨了,這個讓蒙古人聞風喪膽的“石爺爺”,最開始與于謙一起坐鎮德勝門,後與侄子石彪率兵救援安定門,士兵們手持巨斧,直接衝入瓦剌軍的中軍,見人就砍,逼得瓦剌軍不得不後退,這就叫“狹路相逢勇者勝”。

而石亨的侄子石彪,這是他的首戰,在安定門大戰中多次以詐敗誘敵深入彰義門,和石亨兩面夾擊,大破瓦剌軍隊。此戰彰義門守將戰死,百姓自發守城,以磚塊石頭禦敵,一直堅持到石亨的援兵。



最後就是西直門了,這裡是瓦剌軍主力所在,由都督劉聚、孫鏜、監軍程信共同負責,戰況十分激烈,起先孫鏜難敵瓦剌的猛攻,多虧了守衛德勝門的都督範廣率領神機營來救援,以大炮火銃擋住了敵軍一波接一波的進攻,守門的程信、王通、楊善等人在城牆上擂鼓助威,以火器猛轟瓦剌營地,加上石亨此時也率兵前來,瓦剌軍不敵敗走。

緊接著,在於謙的指揮下,諸將追擊瓦剌敗軍,百姓民兵沿途截殺,石氏叔侄大破瓦剌於清風店,孫鏜、楊洪大破敵軍於固安,搶回被掠奪的百姓一萬多人,而明軍也犧牲了數百人。也先帶著朱祁鎮,狼狽地逃出紫荊關。

于謙坐鎮前線,指揮得度,用人得當,武將出力,文官用心,“傲如石亨、怯如孫鏜、懦如王通,無不斬將搴旗,緣城血戰,追奔逐北,所向披靡”。此戰後,于謙官封太子少保,總督軍務,石亨為武清侯、楊洪為昌平侯、範廣為都督同知,駐守懷來、王通為同知,駐守天壽山、石彪為指揮僉事、孫鏜在之前也被封為右都督,保衛戰後依舊管理營務、其餘各有封賞和提升,北京保衛戰大勝,大明和瓦剌開始進入了議和階段……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首領以進貢馬匹的馬價為由挑起了戰爭。當時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鎮的進言下率十萬大軍親自掛帥出征,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臨行前,朱祁鎮就委託他唯一的親弟弟——朱祁鈺駐守京師。安排好一切後,朱祁鎮便懷揣著必勝的心出征了。然而時運不濟,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在當年的八月十五之日作戰時幾近全軍覆沒,連自己也被敵軍俘虜。

  消息很快便傳到了京師,當時明英宗母孫太后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先是頒佈詔令,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暫總百官、理其事”,說白了朱祁鈺在這時就頂上了皇帝的職權,只是以監國之名義罷了;其次孫太后旨立朱祁鎮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此舉就是為了能給朱祁鎮保住皇帝之位,但皇太后這一做法是在倉促之中做出的,沒有考慮到以後的連帶問題,首先當時的朱祁鈺只有23歲,風華正茂,很難說在以後他不會生育嫡子,而一旦有嫡子,那勢必會產生爭儲問題。

  另一方呢,明朝皇權集中,朱祁鈺沒有實打實的皇帝之名,朝中大臣對其發佈的政令鮮有服從,所以就間接造成了大明朝內憂外患的不利局勢,所以,以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為首的朝中大臣聯名上書孫太后,請求孫太后立朱祁鈺為皇帝,以正朝綱,在前後夾擊的形勢下,不管孫太后願不願意,只得立朱祁鈺為帝,即景泰帝,這樣一來,朱祁鈺和皇太子朱見深就成了叔侄的關係了。

  要知道,沒有哪個皇帝是不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即使皇位來的陰差陽錯,但一旦坐上了皇帝之位,手握皇權,是不會輕易拱手讓人的,朱祁鈺也不例外。三年的時間,原本與皇位無緣的朱祁鈺便在朝中建立起了自己的關係網,盤根錯節的勢力讓當時的皇太子毫無招架之力,結果可想而知,朱祁鈺在景泰三年,終於廢太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誰能料到,幸福來的太突然,還沒將皇太子的寶座坐熱,新太子朱見濟便因病去世了,造化弄人!

  1450年,“明朝第一辯手”楊善出使瓦剌,並未經景泰帝的旨意便成功的“贖”出了朱祁鎮,但作為這個王朝曾經的最高統治者,回到自己的故鄉後,命運卻與在瓦剌的時光大同小異,只不過是換了一處囚禁罷了。何出此言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景泰帝大權在握的制止。

  朱祁鎮回京後一看,皇位成了弟弟朱祁鈺的,自己的兒子朱見深被廢了太子之位,朝中大臣也紛紛倒戈到朱祁鈺一邊,無奈之下自己也只得接受朱祁鈺的安排,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即使在朱祁鎮的生日,按照禮法朝中大臣應該前去南宮朝賀,但景泰帝對此也不允許。即使朱祁鈺做了這麼多維護自己皇權的事情,卻仍有不少人認為朱祁鎮才是真正的“天下之父”,雖然出征被虜,但朱祁鎮流淌著的正統血液,仍然於無形之中影響著整個景泰年間。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但太子之位還懸而未決,南宮的朱祁鎮虎視眈眈,並且有朱祁鎮親母孫太后的鼎力相助,朝中的宦官朝臣們開始蠢蠢欲動。首先是宮內太監曹吉祥,作為景泰帝身邊服侍的人,曹吉祥早已瞭解到景泰帝身體出現問題,便與當時的京軍的總兵官之一張軏聯合起來,於正月十二日時,偷偷向身處南宮的朱祁鎮傳遞了他們想復立朱祁鎮的想法。

  接著第二日,正月十三,祭祀之日,但景泰帝的身體已經無法進行祭祀了,所以就將此事委託給了石亨,石亨是明白人,他知道在這樣的形勢下站好隊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武將,石亨對禮法典故都不熟諳,所以他準備找個文官諮詢一下,就是這時,曹吉祥派了一個叫萬祺的小官找到石亨,告訴他:“皇帝在宮,悉事他求。”石亨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自此之後,石亨便和曹吉祥、張軏聯合起來了,共同謀劃一個復立太上皇以功謀賞的行動。

  但這三人,兩個武將,一個太監,缺個文官做軍師。所以石亨他們選中了許彬,許彬與石亨平時私交不錯,但當許彬聽完了石亨他們的計劃後,說道:“我老了,對這些有心無力了。但是我這裡有位不錯的人選,名為徐有貞,此人善謀劃有奇才,相信他會助你們一臂之力。”正因為許彬力薦的徐有貞,才最終落實了南宮政變的成功。

  正月十四日夜裡,當徐有貞表示贊同復辟計劃之後,隨即便點明瞭幾點:1、不可再與陳循商議,陳循曾說石亨是“無功封侯”,與復辟一行人並不是一條船上的戰友;2、復辟行動越少人知道越好,三五人秘密行事就好,一方面防止洩密,一方面事成之後便於攬權;3、此番行動需等到朱祁鎮的肯定之後才可行動。一番話點醒了眾人。

  是日,在曹吉祥和石亨的策應下,徐有貞帶領著一行親兵順利進入長安門,朱祁鎮也來到文華殿,命徐有貞以翰林大學士之位進入內閣,並編寫了第一道諭旨,並於午門宣讀,諭旨大致說的就是:我朱祁鎮在南宮已有七年了,養的身體健康,怡然自得,當朝皇帝現在身體不適,朝中諸事都無力處理,導致江山社稷十分危險,沒辦法安撫民心,如今朝中各大臣多次要求我坐皇帝之位,推脫不得,天意所致,民心所向,所以今天在這就跟大傢伙說一聲,今天就是即位的最佳時間。

  此昭一出,朱祁鎮手下的人就將朱祁鈺手下的于謙等人拿下,而後其他朝臣便紛紛換上朝服,擁立新君,至此,時至午時,奪門成功。

  朱棣靖難花了四年之久,而朱祁鈺的倒臺只在一夜之間。朱祁鈺的能力和功績比他哥哥強太多了,這樣一位看似賢明的君主,輕易就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推翻,並且後人總是忽略朱祁鈺?

  一、朱祁鈺軟禁朱祁鎮長達七年,並百般虐待,斷送兄弟情義

  朱祁鎮在回國這件事上,就遭遇多次刁難,當然這些都朱祁鈺設置的,比如使者不給瓦剌加送禮物,比如只用兩匹馬的轎子迎接朱祁鎮。“上皇還京師。帝迎於東安門,入居南宮。”為朱祁鎮準備的住所不是皇宮,而是南宮的幾座破房子。原本能回家朱祁鎮就感覺很滿足了,他只想安心地活下去,並沒有對皇位的覬覦之心。樹欲靜而風不止,朱祁鈺對哥哥十分不放心,不僅對其嚴加監視,還令他哥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錢皇后需要做些手工活來維持家用,甚至連乘涼的樹都全部砍掉。

  整整七年的監禁生活讓朱祁鎮明白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只要他一天不死,朱祁鈺就一天不會安心。於是兩人的兄弟情義徹底斷送,朱祁鎮也鐵下心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復辟集團找到朱祁鎮,朱祁鎮馬上就同意了奪權行動。假如朱祁鈺能善待他的哥哥,可能就不會發生奪門之變。

  二、朱祁鈺廢掉了太子,不得人心

  太子的廢立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命運,但凡要廢掉太子,從新再立太子都是極為困難的,如果得不到重臣的支持,那麼幾乎是做不到的。原本太子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因為朱祁鎮被俘,這太子也變成了沒爹的孩子,自然不受重視。為了換掉太子,朱祁鈺還給內閣成員行賄,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料記載“上意既定,恐文武大臣不從,乃分賜內閣諸學士金五十兩,銀倍之,陳循、王文等遂以太子為可易。”大臣們收了錢,自然就同意改立太子。

  就這樣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成為新的太子,當然了大臣們也看在眼中,朱祁鈺的這一系列做法全部為了皇位。他囚禁太上皇朱祁鎮,還廢掉太子,這些舉動讓朝廷上下人心浮動,政局自然不穩。這也是為何復辟集團能拉攏很多文武官員的原因之一。

  三、政變發生前後,朱祁鈺病重在床,權力空虛

  每每遇到皇帝病重,奪權實力當然會蠢蠢欲動,景泰八年,在抑鬱糾結下的朱祁鈺再也支持不住,倒在了病榻之上,奄奄一息。皇帝病重,就給了小人可趁之機,正是因為石亨看到了朱祁鈺將要不久於人世,是政變的最佳時刻,所以石亨才著手準備奪權計劃。也許老天在懲罰朱祁鈺不顧兄弟情義,也許是朱祁鈺的運氣太差,總歸來說他是病倒了,看來身體健康才是所有上前建築的根基啊。

  四、朱見濟的死,情況對朱祁鈺不利

  朱祁鈺改立了太子,不過朱祁鈺的黴運仍一直纏繞著他,景泰三年朱見濟成為太子,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去世了。這無疑是對朱祁鈺當頭一棒,他就這麼一個兒子,這下繼承人成了最大的問題。太子死了,那肯定要再立一個了,堂堂大明帝國沒有繼承人那還了得,接著大臣們開始上疏要求復立朱見深。畢竟朱見深是根正苗紅的太子,這是誰也不能替代的。“五年夏四月,御史鍾同上疏請復儲。”御史鍾同只是個開頭,雖然朱祁鈺把鍾同關進了監獄。

  但上疏要求復儲的大臣是一波接一波,朱祁鈺很明白,朱見深可是朱祁鎮的兒子。一旦朱見深掌權,那麼自己必定沒有好下場,所以他不論大臣們如何諫言,他就是不答應。此時的朝廷已經開始混亂,這不僅是復儲的問題,朱祁鈺的皇位已經不太穩固。

  五、有孫太后等人支持

  奪門之變有的時候看起來不像是政變,因為復辟集團爭取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人中包括太常寺卿許彬,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等等,甚至連孫太后都支持。史料記載“令太監曹吉祥入白太后。辛巳夜,諸人復會有貞所。”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強力支持,政變才最終確定下來,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且朱祁鎮從新當上皇位同樣合理合法,以至於在一夜之間改天換地。

  六、復辟集團利慾薰心,計劃周密

  石亨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對於名利地位並不看中,但石亨則不然,他是功臣中獲利最多的那個一個。“論功,亨為多,進侯。”不僅封為侯爵,加封太子太師,佩鎮朔大將軍印,可以說位極人臣。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把石亨招致床邊,令其代替皇帝行祭祀大禮,可以看出朱祁鈺對石亨十分信任,然而朱祁鈺看錯了人,“八年,帝將郊,宿齋宮,疾作不能行禮,召亨代。”石亨看到朱祁鈺病重,於是乎準備發動政變,事情由此而來。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為何不顧生命危險發動政變,扶立朱祁鎮復辟?他們眼中朱祁鎮不是皇帝,只是一座閃耀著光芒的金山,一旦復辟成功,他們的權位將更加高不可攀。在資本家眼中,如果有300%的利潤,他們就有可能踐踏世間的一切,在石亨等人眼中,這風險冒得很值,富貴險中求嘛。

  石亨、曹吉祥、張軏等人大多沒有搞權謀的頭腦,所以他們找到了權謀老手徐有貞,所有的計劃和方案都是徐有貞來制定的,他們首先告知太上皇朱祁鎮,接著徵求太后的同意,計劃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雖說也有少數紕漏,但最終成功了,只在一夜之間。

  徐有貞是奸臣無疑,不過我們也看出其身上的果敢細緻和無所畏懼,這才是成就大事的人。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兩人就因為權力鬥爭成為死敵人,世事弄人,結果也無法改變。論功行賞的話,朱祁鈺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朱祁鎮,他任用賢臣、解決危局、革弊興利。而朱祁鎮在復辟前後幾乎無所作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土木堡,復辟之後還殺掉于謙等有功之臣,“英宗”之名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趣說古今事


應該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才想到用於謙,于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功臣,在當時民間或高層都應該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這就是現在說的名人效應。他心裡始終以國為重,以民為本的思想,一直得到廣大群眾的擁戴,所以朝中有他的門生,他一掛帥,自然很快就把大明的民心團結一致。戰爭打的就是民心,誰能夠取得了民眾的支持,誰就會獲勝,所以于謙被記為頭等功臣,一方面是他的指揮有方,但最重要的還是他是大明人民最受歡迎的官員和名人,加上他本人就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後世的知識人士對他這樣能文能武的全才型人,那一定是全力給予稱讚。而作為朱家王朝的朱祁鈺,抵抗外敵,保衛祖國這些事情更是他份內的事情,加上他本人之前犯下的過錯,在有識之士看來,這也沒有什麼值得加以特定的地方。于謙那自然成了保衛戰的功臣了,但是當你通讀了以上歷史後,你也會自然認為于謙確實是擔當得起這份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