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武将时没有出现类似汉初的反叛?

南渡唐后人


历朝历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血腥教训,明朱元璋也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他屠杀功臣,却没有人起兵反抗,究其原因:朱重八是猛男,连蒙古铁骑都不是他的菜,更何况他手下那些菜鸟,谁敢与他叫板?他不仅军事谋略出色,而且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部下都愿意为他奋战。再加上权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就算有人想要谋反,却也没有实力完成这件事;加之,朱和尚疑心很重,防范甚严。他创造性的设立了锦衣卫,对臣子实现暗中监视全覆盖。就算臣子在家里,一举一动也逃不过朱和尚的法眼。所以,即便有心反抗,却不敢有任何动作;再就是大家厌倦了战乱,因为暴元的统治,对中原的老百姓们来说是灾难。而老朱推翻了暴元的统治,让百姓们恢复了自由,他在百姓中的口碑很好。如果这时候有人起兵,想要反抗老朱的统治,很少有人愿意拥护,不得民心,没有兵马和民心的支持,如何能反抗成功。所以,明智的选择了认人“烹杀”。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广东封疆大吏,兵马司将军一心想反,手握十多万兵马。还没有反,就被大将军徐达召回,被徐达逮捕,直接押往南京。可见当时的锦衣卫,特务组织有多厉害!洪武年间,没有哪位功臣敢反叛,因为在所有军中,朱元璋是最高统帅,受尊敬的皇帝,朱元璋善待百姓,士兵。仇视贪腐是出了名的!没有任何人有反叛的条件,与温床。百姓支持,反叛全部是空话!





带刺的凤子


现今有很多贬低朱元璋的文章,尤其是对其诛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明初一共封了34位侯爷,可只有一人是可以善终,其他的大都死于朱元璋的诛杀行为。放佛间朱元璋是位残暴的昏君、嗜血的暴君,可若是深究,朱元璋的残暴是对功臣残暴,对权臣残暴,对贪腐残暴;反而他对民间百姓,宵衣旰食,没日没夜批阅奏折,劝民归乡,奖励垦荒,甚至是当时由于蒙元入主中原,导致民间胡化现象时,他通过强权手段,实施了屯田、农垦、礼教,重塑造了华夏种族。

整支军队都是他一手打造的

1、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2、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靠着着十几人,以及自己那身豪气、那张犀利的口才,竟然说服了豪族屯堡的三千多人来投靠,等到他带着队伍走到定远横涧山时,已经有4000多人了,凭借着这群乌合之众的民间势力(可以参考东欧东斯拉夫某地区的一地鸡毛),和元军的麻痹,连夜攻击元军大营,竟然逼迫元帅缪大亨投降,然后整编了2万多元军。

尔后攻破滁州,得到李善长的投;此时的所有义军,都在叫嚣抢钱抢粮抢地盘,唯有朱元璋低调行事,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

历来的起义军中,尤其是农民起义军,每当起事后,大都用钱、武力、女人等手段来笼络部下、扩展势力,而这些钱、粮、女人的来源多为攻城掠地时,劫掠而来的。所以每每爆发农民起义时,人口都会出现断崖式的锐减:

如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在这些起义中,不管是项羽、黄巢、还是刘福通、李自成,都无法与刘邦、朱元璋相比。

刘邦与朱元璋有着共同点,即不断加强其统治内部环境的稳定,给予其统治区域内,人民生产、生活的安稳条件。

但刘邦与朱元璋有两个区别,即刘邦的军队成分中,有部分是来源于盟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另外一个区别是思想,秦末时期,分封制依旧有人心,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兵仙韩信,都是分封制的绝对拥护者,甚至是到了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书写《史记》的太史公都认为分封是帝国保证在混乱时期,依旧能有同姓宗亲崛起(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东汉刘秀、汉末刘备、刘表)。

而朱元璋的军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在思想上,历经了千年的发展,分封制已经不再获得人心,尤其是蒙元统治时期的分封,致使南北都烦倦、怨恨,尤其是元朝不施行科举制度,当朱元璋的军队不像其他义军那样劫掠民间时,大量的文人立马投附于朱元璋帐下,如李善长、朱升、陈遇、秦从龙、刘基等等,使得他能快速组建起一套文官系统。

创业期间,律法的跟进

别人都是有点小地盘就美女相伴、酒肉穿肠。可朱元璋并没有,在逼降了元帅缪大亨整合了军队后,进攻滁州时,得到李善长的投附,立马听从其建议,纪律严明,军容肃整,甚至不惜杀人以镇军纪

1、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2、严禁掳掠,有兵士犯禁,立即处死

创业期间,领兵在外作战

1、收编元军、攻滁州,克和县,攻占应天府,那次不是朱元璋亲自带兵在前。

2、与陈友谅大战时,陈友谅攻破太平,猛将花云战死,是朱元璋不惜名声去诈降,获取时间,而后亲自设伏,亲自指挥,大败陈友谅,俘虏汉军两万多,巨舰百余只,中小舰只数百,甚至是看到俘虏们人心幌动、心存疑虑,军心不稳之时,只带冯国用一人,就敢住进俘虏营中,使得两万多俘虏迅速转换成朱元璋的军队。

攻克安庆江州之战、追击江州之战、鄱阳湖之战,均是朱八八亲自带队出征,甚至是鄱阳湖之战,因亲临一线,差点就被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施行的猪突袭击中被斩首。

3、当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常遇春和徐达等大将因骄心,提议全面进攻元朝时,是朱元璋敏锐觉察到元朝的军事力量依旧强悍: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要知道,明朝建立初期,其骑兵部队是精确到十位数的45080匹(洪武二十三年的统计),北伐时基本是靠步兵来抵御元朝的骑兵,“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

正因为军队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赋予了元末这支军队的性格,坚韧、狡诈、不畏惧生死,这点可以从明初的将领能看出来,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这些职业军人,其性格、作战方式多与朱元璋极其相似。

政治改革

朱元璋出身淮西布衣,可他竟然在最艰苦的时期里,学会了文化知识,甚至还请李善长负责每日给他读史。因此朱元璋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比其他义军头领更加明白什么叫做政治体制。

“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这是朱元璋还未称帝之前,与李善长、刘基等文官们说过的话,“元以宽而失”,元朝时期施行的分封及中央直属制度,各地封君暴敛横征,又以“包税制”发放给民间,使得各地的人们承担的赋税不同。

因此早在朱元璋覆灭张士诚时,吴地(明)就施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使用重典来规范官员的行为,下放监视权给民间, 让农民、乡绅来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

另外,让刘基(伯温)构建司法部门,在他出征时期,辅佐皇太子朱标,管理律法,惩戒不法官员。

军事改革

元朝起源于草原,在入主中原后,虽然吸收了中原文明中一些规章制度,让军队施行屯垦,生产粮食,但由于军队的万人长拥有对部队的绝对军、政权利,又致使元朝时期的军队如同私军形式。

为了避免军队更多参与政治体制中,朱元璋及其幕僚参考了宋、唐、元时期的各种制度,施行禁军加农垦两种方式:

先是建立大都督府,由朱元璋直管全部军队,随后当统一旧南宋区域并建立政权之后,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将权利分化,同时五军都督府只能管将,而兵权交给兵部,兵部只能管理士卒。而将领非战时,是与士兵合营。都督府与兵部两者相互监督,又避免了唐朝的藩镇出现,也避免宋时的将不知兵的局面。

在刘伯温的建议及操作之下,建立卫所制度:

将嫡系部队拱卫京城,其粮草来源于赋税和非嫡系农垦部队。

将投降、俘虏、或其他非嫡系部队,分派到各地关卡,精锐为军驻防,老弱为农垦生产。

与管军的各大将联姻,为什么朱元璋晚年会诛杀勋贵,、蓝玉案中涉及的将领,多是与其各儿子联姻的对象,即多为藩王的外戚。

分封各儿子到边地驻守,明初南方腹地均无藩王,明初九大边疆塞王,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曾要求这九个儿子,一起出塞”围猎“,而猎物就是北元残余势力,而九大塞王的做法就是根据朱元璋的要求,一步步建立城塞,阻击、蚕食草原游骑的活动范围。

“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

分封各儿子到边地驻守,可以避免“异性王”的出现,同时藩王又与拱卫京城的各勋贵联姻,皇太子朱标只需要控制京城内部的勋贵,就能控制边塞的藩王(但朱标早死了)。

另外,若是军队造反,藩王也能对叛军进行阻击、剿灭,如湘王就曾剿灭过一支投降后的蒙古骑兵。


史之为用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想要反叛是要有实力的,首先就要有兵权。

朱元璋是个很懂得掌握权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很懂得独占权力的人。

無月有时候很奇怪,像朱元璋这样一个苛刻严厉的人,是如何笼络起这一帮能人贤士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先是拆分了大都督这个职位,也就是大元帅、大将军这类统领全国兵马的武职。

将大都督拆分为前后中左右五个都督职位,这一下,原本的大权一分为五,削弱了。

然后进一步削弱,将调派兵力的权力给了兵部,兵部尚书有权决定兵力的调配,并下命令。

而那五个都督呢,则剩下训练军队的职责,却没有调动一兵一卒的权力。

军队要去哪里,做什么,都要听兵部的命令,但兵部的官员自身又不带兵。

这样,无论是兵部还是都督,都没法单独带兵造反,除非双方串通起来。

但是明朝有着庞大的特务系统,那时候还没东厂,但是锦衣卫在行动。

那些大臣家中人员鱼龙混杂,分不清是否有锦衣卫的眼线,大臣平时在家中见了谁,说了什么话,都有人负责层层上报,最终到达朱元璋的耳朵里。

就是通过这样的分权与削权,再加上监视,一个个开国功臣都成了朱元璋的瓮中之鳖。

加上朱元璋手段巧妙,通过谋逆之罪,互相牵连,残酷无情的将一个个开国功臣送上了断头台,朱元璋的残酷在于,他连这些功臣的家人都没有放过,动不动就诛九族,真可谓斩草又除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英布起兵谋反,汉帝国最高统治者刘邦,此时已经60多岁,在太子不能统军的情况下,刘邦不得以残老之躯再次御驾亲征。刘邦这次亲征很快大败英布,但是刘邦自己也身受重伤,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没有一刻消停,一直在平叛的过程中,可谓辛苦至极。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同样为农民出生的皇帝,也同样有大开杀戒。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与刘邦不同之处在于,朱元璋在处理这类事情的很明显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也没有出现反叛,最终朱元璋在他清算了功勋集团之后,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享年71岁。

刘邦与朱元璋两位平民帝王为巩固地位所做的努力,是带有血腥味,所以我们现在一提到帝王杀功臣,首先想的两位皇帝就是刘邦与朱元璋,不过我们也容易忽略了他们两位的不同点。被刘邦杀死的人有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异姓诸侯王,韩信是楚王、彭越是梁王、英布是九江王等,这些诸侯王都是有自己的底盘与部队,有造反的实力,所以当韩信被杀、彭越被剁成肉酱之后,这些人感受到生命威胁,就起兵谋反。

刘邦对功臣反而是非常器重,他利用从沛县带出来的弟兄,形成了强大了的功臣集团,用来抗衡吕后的政治集团,故而刘邦不杀功臣,专杀功王。

朱元璋与刘邦不同,他杀的多数都是淮西旧部。胡惟庸案以文臣为主,杀了3万多,其中包括前丞相李善长;蓝玉案杀了1.6万人,以武将为主。朱元璋通过这两个大案,基本肃清了朝中的元勋,为接班人铺好了道路。

朱元璋大开杀戒为何未见文臣武将谋反,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私自调动军队与扩从军队的权利。明朝各类机构完善,对于军队的调动、粮草调配等都是各司其职,再加上锦衣卫监视严厉,蓝玉或者胡惟庸没有起兵造反的机会。


帝国烽火


朱元璋建国后,把军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分批次、分案件的处理开国功臣和武将;大搞特务统治,严密监视大臣。所以尽管最后杀掉了大量的开国功臣和武将,却没有激发汉朝初年的反叛。

一、军权收到皇帝手里,将领无调兵权

朱元璋生怕武将造反,所以他废除了大都督府,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把全国的军权从一个机构分成了五个机构,而且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只负责军队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兵权利。

这就从根本上防止了将领造反的情况,可以算是釜底抽薪,消除了将领带兵谋反的可能性。

二、大搞特务统治,严密监视大臣的一言一行

1382年,朱元璋为了监视大臣的言行,把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予授以侦察、逮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个特务机构由朱元璋亲自控制。

朱元璋让锦衣卫派出大量特务人员,隐瞒身份,深入到民间和官员家里进行监视。宋濂有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请客了没有,喝酒了吗,都请的哪些客人?

宋濂是个老实人,一一如实回复,朱元璋比较满意,说,还真没骗朕。

大家请注意一下,这仅仅是一个案例,宋濂是个有名的大儒、文官、老实人,还被如此紧密的监视。其他各位大臣,包括徐达、蓝玉等将帅,包括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文官,哪一个身边没有好几双眼睛在昼夜盯着呢?

既然做了高官,必然有很多奴仆、家人,从门房到管家、从花匠到马夫,从厨师到丫鬟,谁知道哪个是锦衣卫?谁知道哪个是皇帝的眼线?

所以,朱元璋釜底抽薪,收掉了将领的军权,又派出大量特务严密监视,已经把功臣武将谋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一步就是要举起屠刀了。

三、分批次、分案件、大搞株连,把开国功臣武将集团几乎屠戮一空

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件,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同时,大搞株连,1380年,朱元璋杀掉胡惟庸,还同时杀掉了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这仅仅是个开始,十年后的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三万多人,都是互相攀咬,捕风捉影,不管有无反叛实情,只要是朱元璋觉得对自己可能有威胁,那就杀吧。

《明太祖实录》和《明史》上都记载着蓝玉和普定侯陈桓、吏都尚书詹徽、都督黄略、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密商,准备起兵造反。最后被锦衣卫发现,上报皇上。蓝玉等人被捕下狱,案情属实。最后蓝玉被剥皮,用以警告他人。受到此案牵连的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多人。

这就是明朝初年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算胡惟庸、蓝玉两人真有谋反之心,真有谋反之实,朱元璋大搞逼供信,大搞株连,趁机把功臣集团屠戮一空,趁机把朝廷和军队中的各级官员搞了几次大清洗,有能力的大多被杀掉了,留下的都是些愚忠愚孝的书呆子,没有治国带兵的真本领。

综上所述,朱元璋釜底抽薪收回了兵权,用特务密切监视全国,又借助胡蓝两案把功臣良将几乎屠戮一空。而功臣良将没了兵权,好比没有爪牙的老虎:被很多眼睛日夜监视,又掉入陷阱(胡惟庸案、蓝玉案),就一个个的被杀掉了,却没有反抗之力,也就没有像汉初的叛乱。


陈健4396


朱元璋诛杀那些依仗其功勋而贪赃枉法的权贵功臣时,并不是集中于一时一刻而为,乃是依据其罪行,在需要处置即行处置!

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那些功臣真的毫无过恶,朱元璋即便是疑心再重,也不可能寻找到合适的治罪理由!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说法,末免有些过于牵强!

从所谓的“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等案来看,朱元璋对跋扈功臣的处置也并非毫无依据!

而那些功臣为什么甘心伏法,而不去造反呢?这有几个原因:①、朱元璋的功臣多是其家乡子弟兵,这些人与朱元璋非亲即故,所以根本不相信朱元璋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②、造反需要什么?兵将啊!但是朱元璋早就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从那些功臣们手中收回了兵权!如此一来,即便是那些功臣想铤而走险,也因手中无兵可用而徒唤奈何?

③、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朱元璋在长期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步积累起了极高的权威,在其积威之下,部下功臣们即便是再跋扈,也不敢冒灭族之险与之对抗!

04、朱元璋建立起特务统治手段,其麾下的锦衣卫几乎无孔不入,大行其监控大臣之权。如此一来,就算是功臣们想要造反,也会是事未发而先泄,到头来依然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至于汉高祖刘邦时代的功臣造反则与此不同,那个时代尚需天下刚刚形成中央集权统治之时,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还是蛮大的!

况且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们,个个皆有兵、有权、有地盘、有人口,也有经济基础。因此这些功臣们是拥有造反的本钱的,所以他们才有可能在感觉到危险时干脆举兵造反,得以实现其一逞之能,而这个条件却是朱元璋时代所功臣们所不具备的。故而朱元璋时代的功臣们,才会乖乖的伏罪受制!


北疆同心侃历史


如果要类比的话,跟刘邦类比的,应该康熙削藩,而不是朱元璋杀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杀的都是臣子,都是曾经的手下将领,

而刘邦杀的,都是他的盟友,都是有军队有地盘的一方诸侯,不是他的手下,刘邦并没有杀功臣。

刘邦分封的功臣,都是列侯,刘邦打下天下后分封了143个列侯,除了淮阴侯韩信和陈豨,其他都没有杀吧?这能叫杀功臣?

而他杀的彭越、英布、臧荼这些人,这不是功臣吧?这叫盟友,刘邦称帝后,并没有统一天下,而是恢复了战国时代模式,关东地区都是诸侯的地盘,他只是削藩而已。

康熙平三藩成功他的功绩,刘邦削藩就成了杀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不否认有杀功臣,但并没有传说中杀的那么多,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人造反,这点只要看看赵匡胤之后,就鲜有武将造反的事了,为什么没有了?不是他们觉悟高吧?实在是没有实力造反了啊。


南朝史诗


打下江山赐毒酒

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

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以吓唬官员、百姓不敢犯罪。

想当年,君主何等融洽!

那是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

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功臣多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徽官”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结成淮西集团,倾轧其他的政治集团。当时的诗人贝琼眼中看到的达官贵人多半是安徽人——“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

他扣在功臣头上的罪名也非常模式化:谋反和连坐。只要想杀人,肯定有人站出来揭发他谋反。

因为没有什么罪名比这两条更毒辣、更方便,而且一查一个准。谁敢让他不爽,谁敢逾越雷池一步,那无异于找死。他一杀就是一家人,有的杀人手段十分残忍。

肃反运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郭桓案,逮捕为害百姓的官吏,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心头的怒火。

德庆侯廖永忠的免死铁券,第一个成为空头支票。他在很多战斗中有功,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殊死战斗。他还淹死小明王,扫除朱元璋称帝的障碍。

1375年,朱元璋将其杀死,理由是他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属于逾制,等同于有篡国夺权的野心。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打而死。朱亮祖原是元朝的一员猛将,作战非常勇敢,虽被明军多次俘虏,但从不求饶,誓死不降,一副要杀要剐全凭你处置的劲儿。

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的勇敢,委以重任。

他曾经参加平定四川的战役,因为擅杀部下,被皇帝取消奖赏。他镇守广东,仍然恶习难改,鞭打当地官员,接受富商贿赂,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番禺知县道同给朱元璋写秘密材料,揭发朱亮祖的罪行。朱亮祖反咬一口,污蔑道同对他傲慢无礼。对大官傲慢无礼,就等于自取灭亡,将道同判处死刑。

朱元璋将朱亮祖父子召到南京,用鞭子活活打死。

1384年,临川侯胡美因为犯禁被处死。

朱文正被鞭打而死。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坚守江西南昌城85天,阻挡住陈友谅的疯狂进攻,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他后来娇纵不法,公然抢夺妇女,玩腻了就投到井中淹死。还割人舌头,残暴不法。还用龙凤图案装修自己的寝室。

朱元璋亲自到江西将他逮捕,幽禁于安徽,将他的50多名部下割断脚筋,整成残废。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南征北战,立下不朽功勋。他能文能武,1383年任大都督(军队最高领导人)兼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南京大学校长)。李文忠曾经批评皇帝太依赖宦官,对待官员太苛刻。

他居然被毒死(有的说是病死),理由是——礼贤下士,周围知识分子太多,难道你想搞小动作不成?临死前,他对朱元璋说,我给你一句忠告:要少杀人,防止宦官作恶。朱元璋听了,猜测是幕府教唆他这么说的,大怒,把所有的幕府全部杀了,李文忠身边的医生、奴婢60多人全部灭族。

不过,朱元璋还是采纳他的部分意见:禁止宦官干政,不许他们读书识字,否则剥皮处死。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忠厚老实,和朱元璋从小玩到大,胆子很小。朱元璋还在当吴王时,故意把徐达灌醉,扶他到自己的大王床睡觉,试验一下他有多大的野心。

徐达酒醒后,吓得魂不附体,在朱元璋面前叩头谢罪,如捣蒜一般。朱元璋看了哈哈大笑。就是这个老实人,1385年,因为他老婆说错一句话,朱元璋派人把她杀了。徐达的妻子谢氏是谢再兴的女儿。朱元璋擅自作主把她嫁给徐达,没有通知谢再兴,谢再兴因此怀恨,投奔张士诚。朱元璋最痛恨叛将,对他的女儿大概也恨屋及乌。

谢氏武功很好,使百斤大铁锤,有万夫不挡之勇,就是缺心眼儿,心里藏不住话。谢氏入宫朝贺时,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皇宫金碧辉煌、十分气派,忍不住对马皇后夸奖:“你家真不错,太好了!我家没有你家好啊!”竟然被朱元璋听见,你难道想弄个大皇宫不成?朱元璋又想起他父亲叛变的往事,十分不爽。他在宫中设宴款待徐达,席间觥筹交错之时,派勇士到徐府杀谢氏。

勇士身手十分了得,杀掉谢氏后回来向朱元璋复命,宴席还没散。朱元璋高兴地对徐达说:“你就放心吧,今后可以免除灭门大祸了!”徐达听着发晕,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冰冷的尸体,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面对杀妻之恨,他不敢说个不字,连一点恨意都不敢有。后来,徐达背上长恶性肿瘤,据说最怕吃鹅肉。朱元璋不知道是好心还是故意,趁徐达病重,偏偏赏赐蒸鹅给他吃。

不吃就是违抗皇命的死罪,徐达在使者的监督下不敢不吃,一边老泪纵横,一边硬着头皮,吃下这只致命的蒸鹅,几天后一命呜呼。

1392年,性格仁慈的朱标太子病死,而新立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加孱弱。身后之事,成为65岁的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杀起人来就更狠了。当年,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周德兴因为儿子行为不谨被杀。他儿子可能与胡惟庸案有关。某年,有很大军功的叶昇被杀。

1394年,永平侯谢成被杀。

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自杀。他为朱元璋效命33年,功劳不在徐达、常遇春之下,儿子做驸马,女儿做晋王嗣子的妃子。蓝玉被杀后,定远侯王弼看穿朱元璋的心思,对傅友德说:皇上年纪大了,我们该早点找出路了!不幸又被朱元璋听到,心里老大不高兴。

这年冬天,大家在皇宫开宴会,还没吃完,傅友德习惯性地站起身来,抹抹嘴,准备先撤。朱元璋很不高兴,责备他大不敬,气呼呼对他说:“你把你两个儿子叫来。”

傅友德起身刚走,叫卫士又传话:叫他把两个儿子的人头拿来。不一会儿,傅友德真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了。

宴席的气氛顿时紧张到极点,空气似乎凝固了。朱元璋嗫嚅道:“你还真下得了手啊!”没想到傅友德作出一个惊人的动作,只见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拔出匕首,对朱元璋大声说:“你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

那你现在就拿去吧!”说完,把匕首往脖子上一抹,流血百步,自杀而亡。

朱元璋怒不可遏,把他的家属全部发配到当时两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辽东和云南。傅友德死后仅3个月,王弼被杀。王弼1388年随蓝玉征战捕鱼儿海,英勇善战。1392年,随傅友德、冯胜在山西、河南练兵。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找借口杀宋国公冯胜。冯胜降服元代丞相哈纳出的20万军队后,押送降将,胜利班师。冯胜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宣布有罪,剥夺兵权,发往安徽凤阳软禁。另外一种说法是,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赐给他一杯毒酒,将他处死。冯胜在人生巅峰落马,可能因为他骄傲自大,行为不轨。1389年,他的女婿周王曾经秘密地去凤阳会见冯胜,可能他们的军事同盟关系威胁到皇权。

大概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郭英其实罪行也不轻,私养家奴150多人,还擅自杀害其中5人。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千古未有。雄猜好杀是他的天性。

他也真是伟得太大了。


天天放大假


秦汉通史,我来答史!

朱元璋大杀四方,为什么没有叛乱?这正是老朱的高明之处!

一、汉初与明初形式不同

西汉刘邦一统是诸侯妥协的结果,并不是切切实实征服过每一个地方。当年各地起兵反秦,项羽振臂一呼巨鹿之战后,天下初定,而各方诸侯势力错综复杂,于是项羽大肆分封,将各路诸侯又封了回去,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项羽杀义帝之后,四方诸侯开始声讨项羽,刘邦其实只是诸侯中的一个,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成为了诸侯的盟主,注意并不是切切实实的首领。

而项羽死后,刘邦帐下人才济济,韩信又是当世兵神,诸侯敬畏。

而刘邦也没有项羽那样大肆分封的意思,于是诸侯推刘邦称帝,一不小心刘邦还真称帝了。这样以来,那些推举他的诸侯自然是承认刘邦统治,而刘邦也无法将这些称帝的根基立即剥夺权利,于是诸侯再次被汉皇帝分封,这些诸侯还是有自身势力范围的。

但明初不同,朱元璋的天下是自己拉队伍,一步一步打下来的,这些队伍中的人也不是什么诸侯,就是朱元璋的兄弟,换句话说都是跟朱元璋一起白手起家的。这样的人没有原来自身的势力范围,那么天下一统后也只能服从朱元璋,想造反都没有势力与机会。

换句话说,刘邦一统是诸侯之间妥协的结果,而朱元璋一统则是切切实实打下来的。

二、朱元璋的分封制

刘邦一统后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分封了不少异性诸侯王,也就是那些妥协了的诸侯,同时分了其他刘氏诸侯王。

但朱元璋则不通,他把那些追随他打天下有军功的人,都给留在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封侯的也不让你踏踏实实回去,不让他们脱离控制。同时派遣锦衣卫秘密监控,换句话说这些人只要朱元璋乐意,都是待宰的羔羊。

与此同时,派遣朱家子弟到全国各地,分封朱家的各路藩王,让他们坐镇四方,一来抵御外地,二来监视国内。至于那些大将功臣们,都留在了京师,想要告老还乡都是奢望,更何谈手握实权回去掌管一方?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造反?

总的来说就是,朱元璋把这些人都牢牢的控制在了手里,并没有像刘邦一样外放,也就不存在反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