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表现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是艺术的宗旨吗?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由于人们总是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去分析理解艺术,以至于让人觉得艺术好神秘,何为艺术、艺术在表达什么、艺术的宗旨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让那些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一直在探索,问题来了:表现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是艺术的宗旨?




表现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是艺术的宗旨

如果艺术只表现个人的情感、表现生活中的现象,那就让人感到遗憾了啊,艺术的宗旨远远不只是表现这些,就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一样,不安于现状,这才是有所追求,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价值,艺术更是如此,表现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才是艺术的宗旨,



“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能形象的去理解它,从不同层次大概的去理解,尽每个人自己最大的审美能力去了解艺术,可以这么说,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决定了对艺术的认知,站的有多高,看的就有多远,所以说,艺术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


之所以说,表现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是艺术的宗旨,那是因为自然没有极限,万物之间息息相关,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伟大的使命,借助艺术“化繁为简”的表现形式,来解释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无非就是表达生命的价值,




简单地说,由于艺术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孕育着万物的生命,而人类在自然面前又显得微乎其微,人类却又是万物之首,创造了世界,这一切创造和艺术有关,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更方便深刻的了解自然,了解万物生命的意义价值所在,所以即便再复杂的东西,在艺术面前都会变得很简单。


诗夜城主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认为:不是的。

艺术要担当表现自然之美的责任,还要表现万物哲理的宗旨,太累太沉重!艺术没有这么万能,艺术不是万能之术。

我所认为的艺术,轻松愉悦第一位。艺术是娱乐,娱乐中产生美感,反过来又愉悦观众。从音乐、从舞蹈、从绘画,哪一门艺术不是自娱自乐,各得其所,在自我放纵中,在恣意妄形中,轻松整个身心,产生艺术之美。

我所认为的艺术,陶冶情操是第二位。艺术产生美感,美感带来艺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在与艺术的接触过程中,被艺术本质的气息感染,愉悦身心的同时,不知不觉陶冶了情操。


我所认为的艺术,可以有教化,有地域文化和哲学哲理的传承,但这些高大上的功效,要悄无声息、不知不觉融合在艺术规律当中,潜移默化去感动观众。

艺术是自然的,是自由自在的艺术。艺术可以表现自然之美,艺术不一定有万物哲理的传达。


陈庄水墨画家


艺术的宗旨就是为了表现美,它的追求是阐明哲理,启迪智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就是艺术创作宗旨和艺术创作追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

1、概念不同

艺术创作宗旨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的目的;

而艺术创作追求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文艺作品过程中做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个人追求。

2、侧重点不同

艺术创作宗旨的重点是是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主要表现在已经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才能上,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而艺术创作追求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3、目的不同

艺术创作宗旨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而艺术创作追求的目的是满足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理解,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陕西艺娃


艺术是按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真实的客观反映。而“万物哲理”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不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的宗旨按美的规律用艺术形象性,反映人物形象、社会生活、自然美景,创作出深受人们喜欢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要有慈母之心,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用自己的审美情感反映社会关系、人物形象、自然美景,用自己饱满的激情谱写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中的壮丽诗篇。



二、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塑造自然景物的美,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艺术家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捕捉自然美的景象,例如山水花鸟、山川河流、园林田野等美景,用自己的艺术风格描绘自然景观的审美形象。



三、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但要有心怀对自然的热爱,而且还要有以自己的审美情感、艺术风格反映社会风尚、人们生活、自然景观的美,具有艺术价值的审美理想,才能创作出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


黄智637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传承有序,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书法也是一门朴素的哲学,代表着我们东方的哲学智慧。“矛盾与对比”,“打破与统一”是一件书法作品中最核心的构成关系,而我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字是孔子一生教育与治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大自然的山川、俯瞰河流、线条的美,墙上的藤野,坚强的扎入石缝中写字入木三分,具有的自然之美与哲学的表现,与书法艺术紧紧相连,表现自然之美与哲学的结合才算是艺术的宗旨。追求美,追求情感的交流和表达乃是人类共同的要求,但落实于具体的文学艺术中,不同的民族却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一种艺术精神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哲学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心理氛围和审美意识,从而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的特质,并在最高境界上与艺术相通。

在哲学上,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在自己周行运作的过程中化生了万物,道的本性是无为而成、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不违物性而顺任自然。作为道的显现和生成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都必须效法自然;违背了自然之道,也即丧失了存在的根据。中国文学艺术“法自然”的艺术追求即源于此。

老子之后,庄子承继了“崇尚自然”的精神,并开始把它同审美和艺术明确地联系起来,认为美和艺术的生命力即在于“自然”,美即体现了“自然”的精神,一切违背自然之性的人为的美和艺术,都是对美和艺术的破坏。庄子讲:彼至正者,不是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鳬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至正者”、美者,都是自然天成而无违于事物本然之性的。本然之性是天然合理的,其发展应该是自然而然,自得其得,自适其适。方者自方,圆者自圆,方圆曲直皆不待绳墨规矩,任何外来的约束和匡正都是对本然之性,也即对美的损伤和破坏。《庄子·天运》篇讲了一个“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患心疼病,捧心而颦,因出于自然,所以很美。丑女见而效之,矫揉造作,因违自然之性,故丑不堪言,人见人厌。

由这种对自然、真朴之美的崇尚,庄子进而得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的结论,但以自然、真朴为美并不意味着取消人为的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即是人的一种创造活动。这里只是强调艺术创造的极境应是再现“自然”的原型,真正的艺术佳品在于使人感到它是浑然天成之物,而忘掉了它是人为的创造。此即诗论家所称道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绚丽之极而归于平淡”。

老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艺术精神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被予以体认和贯彻,并进而得到丰富和发展。魏晋时期刘勰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即“标自然以为宗”,并把它贯穿渗透在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刘勰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双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日月之丽、山川之绮,以及鸟兽花木、云雾彩霞之类,皆美不胜收,而这一切都是自然之美的呈现,是自然天成、不假外饰的。如在论及诗歌创作时,他肯定“感物应志,莫非自然”(《明诗》);论及语言的运用时,他主张“岂营丽辞,自然对尔”(《丽辞》);论及文章体势时,提出要“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使其有自然之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成自然之趣”(《定势》)。这种对“自然”的强调,无不流露出“标自然以为宗”的艺术精神。





易天书法


包括但不限于。

表现自然之美是很多艺术作品的题材,他们或神似,或形似。表现手法也有很多,比如,水彩、水粉、素描……等等。这个阶段比较像高中学美术的阶段,比较注重的是表现技法,和结构关系,也就是形似。

表现万物哲理,是比单纯表现自然之美,在思想范畴上拔高了一步。它注意到了事物见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但这是事物自己本身的联系。

在我看来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体现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

当然,现在很多的作品都是既有表象,又有内在。在表达了在外的基础上又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或者说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情感,选择了这样的表象。人们常说:在伤心时,看到鲜艳的花都是灰暗的。由于有了情感的注入,让画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观者带来更多除了技法以外的思考。

物为外,思为内。一个好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怡人的外形和深刻的思想。

(图片均为转发)




嬉皮笑脸der


每一件作品都是哲理学说,必须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假如违背了,这幅作品,也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因为作品是有灵魂的。


影人14影人


天地有大美却不会自己言说,春夏秋冬四季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自身的道理也不会讲出来。圣人之所以叫做圣人,就在于他会根据天地之美而通达明晓万物的情实。历史上的那些至人、圣人,都很善于观察天地之美,而不自作主张。

天地富有最大的美,而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天地的造化。在庄子看来,一物自有一物的美,而人的审美在于能够识别出这一物的美。在《逍遥游》里,惠子说自己有一棵其丑无比的臭椿树,从来没有人眷顾它;又说有一个偌大无比的葫芦,不知道在哪里放置它。庄子则认为惠子不会使用它们,如果把臭椿树放在广漠之野,那么人人都愿意眷顾它;如把葫芦放在江海之上,它就成为了人人喜欢观瞻的景象。所以,一物之美,在于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它的美就显露出来了。

庄子也不否认艺术之美,他也承认雕琢可以使一个原本不怎么美的东西变得美,只是他认为自然美是基本的美,艺术的美最终也还要回归到自然,无论艺术家如何使用匠心,都应当复归于朴,任何雕琢的痕迹都是对于美的扼杀。



匠心禅意雕塑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对現实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自然之美与万物哲理不就是这艺术生活的宗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