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认识了十几年的老邻居总是捉弄我孩子,今天我没给他面子

楼下的大叔和我是多年的老邻居,平时相处一直挺好的。在楼道里遇见了,我都会礼貌地喊他叔叔,相互客气地寒暄几句。

但今天我却给了这位老邻居脸色看,原因是他三番五次说我儿子坏,导致我儿子看见他就害怕。

他说第一次时,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一岁的孩子吃奶都不知道奶香,干嘛要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我问他为啥,他说了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沛沛被他老伴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吸引,扑上去扯,害他老伴险些摔一跤。

二是沛沛爱把手里的玩具扔掉,玩具没有了又哭,等奶奶捡起来他又扔掉,奶奶只好不停地弯腰给沛沛捡玩具。就不让奶奶休息,所以“坏”。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我想谁说话没有用词不当的时候呢,便客气地一笑了之。谁知从那以后,每次我抱孩子出门遇见他,他都要指着我孩子,装出凶凶的语气重复好几遍:你好坏。

多年的邻居,又是长辈,真是不太好说他。我只好勉强冲他笑笑,便匆匆带孩子离开。

而这次撞见他,沛沛直接抱紧我的脖子哭,同时把脸藏到我身后不看他。孩子的反应让我特别后悔,我意识到沛沛被吓到了。显然,孩子已经能从别人的神情和语气中辨别好话和坏话,而我却没有及时保护他。

于是,我安抚沛沛说:不怕不怕,爷爷是喜欢你跟你开个玩笑(给对方台阶),是假的。妈妈知道你不喜欢爷爷开这个玩笑,那咱叫爷爷以后不说了(提醒对方别再说了)。

我这么讲已经很委婉了吧,谁知邻居竟摇着我儿子的手说:你不高兴我也要说,你好坏!

我没办法再给他台阶下了,就严肃地说:叔叔,您总说这么小的孩子坏,他会有心理阴影的,我不想再听到您对我孩子开这样的玩笑。

说完我直接抱孩子离开。走时听见他不高兴地说:哎哟,跟孩子开个玩笑还认真了?而我,没有回头。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育儿专家李跃儿就说过:“儿童不能逗,所有的‘逗’都是恶逗。”家长随意一句玩笑话,却会严重地伤害孩子。

为什么家长要阻止别人捉弄孩子?

《中毒的父母》中,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的太奶奶在和外婆的一次吵嘴中,一时想不开喝农药离世了。她过世前一天,正好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了外婆家。

那天我举着蒲扇给太奶奶扇风,弟弟在场院里玩泥巴,被我强行拖过来给太奶奶摇扇子,结果扇柄不小心杵在老人脸上,我记得太奶奶当时就捂住脸呻吟起来。

回家后我告诉了奶奶。结果第二天放学回家,我问奶奶我妈去哪里了,奶奶似笑非笑地盯着我说了一句:你妈回娘家了。健健(我弟弟)昨天把你太奶奶撞死了,他要坐牢啰!

我吓坏了!赶紧说:是我叫他扇风的。奶奶一本正经地说:那就抓你。还摸摸我的脑门说,闯大祸咯!

我相信了!当时的恐惧程度可以用“魂飞魄散”来形容,我记得自己一直在哆嗦(尽管如此,我奶奶却没有赶紧告诉我实话)。随口一句捉弄的话,奶奶讲完了就讲完了,可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从那以后我无法正常吃饭和睡觉,“我害死了太奶奶”这个认知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胸口,我无时不感到慌张。那时的我就像是惊弓之鸟,谁在身后喊我一声,都能吓我一大跳。

我不敢将这个“天大的秘密”告诉别人,包括父母,我甚至感谢奶奶没把我害死太奶奶的事给我说出去。等待警察抓我和害死太奶奶的双重恐惧让我开始频繁尿床。尿床让我羞耻,在恐惧、羞耻和无尽的自责里,我变得鬼祟、自卑和敏感。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直到好几个月之后,姨娘来我家做客,我才从大人的聊天中知道太奶奶是喝农药自尽的。得知真相的我感到强烈的愤怒和屈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哭了好久好久。

尿床不治自愈,我渐渐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儿时那段独自艰难地消化魔鬼般戏言的日子,让我现在想起还是深深地难过。

大人捉弄孩子觉得好玩,认为孩子紧张一下、哭一下没啥关系。但实际上捉弄孩子毫无趣味,只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不安、羞辱,还会引起孩子的社交恐惧,让孩子无法再信任别人。

当孩子被捉弄,家长该做些什么?

当我们知道捉弄孩子,对他们的伤害竟有这么大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帮助孩子去阻挡,那具体能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要克服一个面子问题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胜过一切时,才能及时保护孩子免受他人捉弄的伤害。而我就是碍于情面没有及时制止,才导致孩子对邻居产生恐惧心理。

一、孩子被捉弄,家长应及时安抚情绪,不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很多大人喜欢捉弄孩子:你是你父母捡来的。知乎上有位妈妈讲述小时候被亲戚捉弄,说她不是父母亲生的。于是她哭着问妈妈是不是真的,没想到妈妈看到她当真了,跟着亲戚一起哈哈大笑。

尽管后来大人说了是跟她开玩笑,但妈妈的态度一直让她难以释怀,直到现在,回忆起来她还是忍不住泪如雨下。妈妈说:人家只是跟你开个玩笑。她愤怒的说:捉弄孩子一点都不好玩,今后如果谁敢这么逗我女儿,我就用鞋子抽烂她的嘴!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所以,当孩子被捉弄时,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样碍于情面选择隐忍,更不要替捉弄孩子的人解释。

如果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安抚孩子,就会让他感到孤单无助,失去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及时制止别人捉弄孩子。

1、委婉暗示。从小,传统美德就教育我们有话要好好说。所以为了避免把关系弄僵,如果别人捉弄孩子,那我们可以委婉地暗示对方停止

我们不妨安抚孩子时这样说:妈妈看出你不开心了,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跟孩子共情)。其实阿姨很喜欢你的(消除孩子的恐惧,也给了对方台阶),只是这样和你玩让你不开心了对不对(提醒对方捉弄小孩子是不对的)?你放心,阿姨以后不会这样说了,你看阿姨点头了(让对方下意识配合我们)。

这时,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识趣地配合我们,点头给孩子承诺,知道我们不乐意,以后也不会再捉弄孩子了。

2、严肃制止。如果委婉暗示没有作用,就像我那位邻居,尽管给足了他台阶和面子,他还是不识趣地继续逗孩子,我们就要果断地直接制止。然后带孩子离开。让对方知道,我们生气了!

三、教给孩子应对捉弄的方法。

孩子最终要学会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所以对已经能够无障碍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捉弄,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教孩子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否定+回敬法。也就是你怎么说我,我就怎么学你,用这种办法让对方识趣地闭嘴。如:

大人:你是你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教孩子:我才不是。你才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大人:你妈妈不喜欢你,只喜欢你弟弟。

教孩子:才不是。我和弟弟妈妈都喜欢,你妈妈才不喜欢你。

……

“逗你孩子玩也甩脸?”“对,我就是较真,请别捉弄我的孩子!”

二是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游戏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家长不妨尽可能多的把平时大人通常会捉弄孩子的那些话,拿出来和孩子排练,让孩子对这种场景提前熟悉,到真的面对这种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勇敢地表达了。

教育专家尹健莉老师说过: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带给孩子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各位家长:孩子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事关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如果有人想捉弄你的孩子,请严肃地告诉Ta:我的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捉弄我的孩子请闭嘴!

知乎上有个帖子让我很感动,在文章最后分享给大家。有位网友讲述儿时眼泪汪汪地问妈妈:我是不是你捡来的?妈妈顿了顿,缓缓地对孩子说:要真是这样,我该有多幸运啊,能捡到你!

我是二胎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深夜看书写文。愿做追梦人,一直在路上。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育儿路上共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