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古詩與古畫都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瑰寶。在華夏五千年曆史文明當中,檢修詩畫大成者大有人在,如《

墨梅》的作者王冕就是其中之一。自古詩畫不分家,詩是文字表現的畫,畫是圖像表現的詩,正如我們形容一處的美景會說這裡的景色如詩如畫。然而從藝術分類來說,詩是詩,畫是畫,兩者還是有著分明的界限。兩者如同太極圖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有著分明的界限。詩、畫兩者同源,又有著諸多不同,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它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一、在古代時期詩、畫同源

1、古代追求藝術上的意境創作

中國古代藝術,不論是、書、、樂那一類都有對意境追求,如唐朝詩仙李白的傳世詩篇《靜夜思》就是對一種孤獨思鄉意境的描繪,北宋著名畫家范寬著名的《溪山行旅圖》雄渾的意境更是衝擊著每一位觀者的心靈。凡是詩、畫大成者,他們的作品中無不蘊含著意境,可以說中國古典藝術意境是靈魂般的存在,缺少了意境作品就如同缺少了靈魂,變得不完整。

優秀的作其意境,表現在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以及這篇詩篇所表達的內涵當中,讓每一位讀者讀過之後就如同被帶到詩篇描寫的場景中一般。好的畫作亦是如此,不管你是寫實還是寫意,都蘊含意境在其內,讓每位觀者看到畫後除了美的享受,還有種身臨其境之感。中國古代,詩與畫意境上是同根同源的,都源於創作者對藝術極致的追求。也正因如此,在古代才會出現,畫家為詩作畫,詩人為畫題詩這樣的想象。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溪山行旅圖

藝術自古以來講究的就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詩與畫也屬於藝術中的兩個門類,自然也逃不出這個規律。若說意境是詩、畫作品的靈魂,那生活就是詩、畫作品的根基所在。就算畫聖吳道子所創作的佛像,那也是以普通人為原型,經過藝術加工後的產物。人創造神,還是神創造人,這個話題是自古爭論不休,但我們誰也沒見過真的神,藝術家們直接以神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就更加不可能了。

古代詩、畫創作從題材分,可分為山水、花鳥、人物等等。不論是那種題材都需要設身處地的去觀察,才能創造出傳世的作品。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期,可謂名家輩出,他們所創作絕世詩篇,無不是設身處地有感而發,很少會有杞人憂天或歌功頌德之作,如李白的絕世名篇《望廬山瀑布》就是詩仙李白深入廬山有感而發。

同一時期的畫作,亦是如此,如唐朝著名的鞍馬畫家韓幹,深入馬廄觀察,才能獨樹一幟,自創一派。由此可見,詩、畫都需要交代實地,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

絕世名篇,在這一點上詩與畫也是相通的。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廬山

二、詩、畫的界限

1、古代語言藝術與時間因素

古代詩歌創作者,無不是將語言藝術發揮到巔峰至極者。遠的如《詩經》、近的如《唐詩、宋詞》,其中每位藝術家,都將大段文字壓縮總結到了極致,即不失完整的意思,又不失意境。這些作品能流傳至今,體現出這些藝術家們高超的言語天賦與對時間的精準把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張繼的著名詩篇,這首詩內,就包含著時間因素在其內。其它著名詩篇也都或多或少包含著時間這一因素。語言文字,是抽象的藝術,讀者通過閱讀,在腦海中自行構建畫面。

有了時間這一因素,構建起的畫面更加形象立體。這一點與畫作極為不同,時間並不是畫作的主要因素,只有少數風景畫中才會體現出時間。而對於詩篇,時間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就算是曹植所著《七步詩》內也暗含時間因素在內,煮豆本身就代表著一個時間過程,是具有連續性的。畫作就算具有時間因素也只是抓住一瞬間,並不具有連續性。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2、畫作的形象與空間藝術

畫作大師們是將集空間藝術與形象藝術發揮到極致的藝術家。如《溪山行旅圖》、《維摩詰像》等名作無不是將空間藝術與形象藝術完美的融於一爐。少了空間這一重要因素,畫的再好,畫作始終無法成為精品。

一副傳世畫作可以不包含時間,不包含色彩搭配,卻少不了空間佈局的合理性。缺少空間這一要素,畫作的意境、內涵都無法體現,充其量只是畫的好一些的稚童作品罷了。不論是工筆畫、水墨畫還是寫意、寫真,都少不了空間因素在內,只有擁有了空間因素,畫作才是立體的完整的才能給以美的體驗。如同畫作可以沒有時間一般,詩篇亦可以沒有空間。如杜甫的名篇《春望》中就並不包含空間因素,但卻完全不影響詩篇的意境與美感。又如著名的

《清明上河圖》就是對空間完美的掌控。

3、詩篇與畫作的界限

意境與生活是詩與畫的共同處,那時間與空間就是詩與畫的分水嶺。他們各自站在自己的一邊,隔岸相望。它們雖然彼此交流,取長補短,但卻又界限分明。詩篇離不開時間,畫作也離不開空間,若讓詩篇拋棄時間融入空間,或讓畫作拋棄空間融入時間,那它們都會失去原本的面貌。詩篇會變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而畫作會變成平面連環符號。魚離不開水,哺乳動物離不開空氣,同樣詩篇離不開時間,畫作離不開空間。

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詩中的無形畫境

詩與畫如同太極圖上的兩隻陰陽魚,雖然有著明顯的分割線,但還是你終有我,我中有你。詩篇雖然是時間藝術,但詩篇中同樣蘊含著無形的畫境

。如上文提到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看到它的人腦中不由得會形成畫面,這就是畫境在影響著讀者的結果。再又如王士禛的《真州絕句》這首詩所呈現的意境,就是一幅絕妙的風物畫。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雪溪圖

詩是濃縮的文章,用短短屬於表達出一篇文章所想表達意義。同樣是語言的藝術,詩篇也

抽象的需要發揮想象力的,詩中的畫境如同一味藥引,而想象力就是藥引要激發藥力的重要,將讀者的想象力勾引出來,按照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去構建畫面。

少了這份畫境,詩篇是乾澀、盲目的,即無法表達出想表達的意思,也無法給人美的享受。這樣的詩篇是失敗,就算創作出來也不會被欣賞、接受,更無法流傳下來。這與身份、地位、名氣都沒有關係,如十全老人乾隆,據傳他一生很愛作詩,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卻寥寥無幾

2、畫中的無形詩意

詩中有無形畫意,畫中同樣有無形的詩意。如《溪山行旅圖》等傳世精品,就算上面沒有題詩,畫面也會給人如詩般的感覺。《雪溪圖》構圖平遠,可分為遠、近、中三景。

近景的左下方,一座薄雪覆蓋的石橋,把人們引入一個銀白的世界;凍結的大河,在畫卷中部橫陳,水面如鏡,無絲毫漣漪;遠景,河對岸積雪土坡、樹木、房舍等平躺於如墨的水面之上,掩映於皚皚白雪之間,使畫面更加深遠。縱觀全圖,使觀者沉浸在一片安寧祥和的山村境界之中,彷彿有寒風吹過面龐、雪花落於肩膀、人腳步踩在雪上發出沉悶的聲音。這幅畫如同一首描寫冬季山村的詩篇,給人身歷其境的美感,這正是詩意的體現。缺少了詩意,畫作也將變得僵硬乾澀,失去了傳統國畫的魅力。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3、詩畫的融合創作

文人畫,又名“士夫畫”。是一種將詩與畫完美結合起來的畫派。文人畫的始創者,據傳是唐代大詩人王維,他率先在畫上題詩,但由於王維的畫作並未流傳下來,這一點以無從考證。

現可考,第一個在畫上題詩,將詩畫融為一體的人,應屬宋徽宗趙佶,這位皇帝在藝術領域的早已要遠遠高於他當皇帝的水平。元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它的高壓統治,激起了文人雅士的不滿情緒,使得詩畫融合的文人畫逐步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時期,文人畫已經成為主流,湧現出許多文人畫名家,如唐寅、董其昌都是其中翹楚。馬致遠的《天淨沙》與其相配的畫卷,完美的融合於一體,見詩如見畫,見畫如見詩。

四、結語

華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詩與畫一直流傳至今。它們是意境與生活的完美融合,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不分彼此。

“詩是無形的畫”,從古代詩、畫的藝術創作,細談古代詩畫的關係

同樣它們也是空間與時間的完美體現,存在著清晰的界限。它們的關係,如同太極圖上的兩隻陰陽魚,相伴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是獨立的個體,又是完美的整體。單獨的詩與畫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兩者

結合唯一更是給觀者與讀者以衝擊。看畫以詩印證,看詩與畫對應,將這兩種不同藝術同時推向了巔峰。

隨著時間的流淌,詩與畫的界限仍在,但早已融合唯一,成為不斷旋轉的太極圖,誰也離不開誰。從唐代開始詩人們就以畫作詩,到宋代,畫家們也更多的以詩作畫。後經宋徽宗趙佶畫上題詩,詩畫正是融為一體。經過歷代的發展積累,到元代,詩書畫印融合一體的文人畫成熟,成為明清畫壇的主流,詩與畫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詩畫融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