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3)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3)

【原文之十三】

汉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岁为泗上亭长,送徒至骊山,徒多道亡,因纵所将徒,遂行不还。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居前,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道,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高祖后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之,人曰:“妪何为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为何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化为蛇当径。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以妪为妖言,因欲笞之,妪因忽不见。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3)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3)

【拙解】

汉高祖在秦始皇死去的那一年成为泗上亭长,押送役徒去骊山,役徒大多在途中身亡,高祖因而放走押送的其余役徒,役徒们皆愿随其行而不回家。带着酒意,高祖夜行经过沼泽之中,令一人居前而走,前面行走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大蛇挡在道中,请求往回走。”高祖已有醉意,说:“壮士行走有何畏惧!”于是上前,拔剑斩蛇,大蛇即被砍为两段。道路通开,行走了数里,高祖酒醉而卧。高祖身后的人行至斩蛇之处,有一老妇人在夜里痛哭,那人问道:“老妇人因何而哭?”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那人又问:“妇人的儿子为何被杀?”妇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身为蛇挡在道中。如今赤帝之子将其斩杀,故而痛哭。”那人认为妇人所说为妖言,因而欲对其鞭笞,老妇人忽然不见了。

【小议】

这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记》,写的是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事的故事。在此之前,《史记》中已经“编”了一个神话,即高祖之母因与龙交合而生下刘邦。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记载了大量的诸如此类的神奇故事,在描述汉朝皇帝及其重臣建国立业、开疆拓土的过程时,常有“神化”的典故。不过,太史公“编”的故事好像也出了纰漏。先说了高祖之身源于其母与龙交合,也就是说刘邦当为龙子,而他在芒砀山斩了白帝之子,那位哭蛇的老妪却说刘邦是赤帝之子,那么,刘邦的父亲到底是谁呢?有些乱!似乎司马迁表面上是在恭维汉高祖,细品后,竟有些嘲讽之意。或许司马迁撰写《史记》,亦是采集了高祖近臣的说辞,而那些臣子为了凸显汉室天下的正统、合天意,便杜撰了好多神话故事。只是,司马迁将那些神话故事放在了《史记》这样的恢宏巨著之中,作为史实相传,只能说,史上的名人大家其实也是凡人,畏于权势而不能脱俗。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