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招聘都是劳务派遣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以后有机会转正吗?

超级小风


小公以前所在的事业单位,聘用临时人员就是按照最低标准执行的。

收入结构大体是:基本工资+绩效。

基本工资按本地最低标准发放,最低工资涨了,基本工资就涨,否则,十年也不会动一下。我们这的最低标准1700多,临聘人员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单位帮缴纳五险一金,直接从基本工资扣,据小公所知,扣完五险一金后,拿到手有1千元左右。这是一部分收入。

另外一部分收入就是绩效。绩效标准单位自定,小公记得没错的话,分了四个档次,最低档是1500,依次每当增加300-500元不等,最高档的标准是3500元,基本上很少人拿到,大部分临聘人员拿到手的绩效是在2200-2500元之间,加上基本工资1千元左右,每个月的收入三千出头,在我们这里算是比较好的(当然主要是单位效益比较好)。

至于转正,在小公离开之前,印象中只有两三个最后通过直接面试的方式考核入编,据说都是领导打了招呼的,其余到现在都是合同工。

实话说:临时工想转正入编,难!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80后小公


作为经历过银行劳务派遣制度下的员工,如果可以,千万不要选择作为劳务派遣员工被招聘。

一、派遣制员工转正是极难的。跟我同批入行的,有不少人工作了,3、4年还没有转正。转正条件极为苛刻,以我们银行为例,只有日均存款达到2000万,才有转正的机会。(银行外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日均存款,日均2000万也就是要确保,你名下的存款,每天至少要2000万。可见有多难)


二、工作没少干,工资福利待遇却比不上正式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派遣员工是当做正式员工来使用的,但是在发放工资福利待遇的时候,派遣制员工却被进行区别对待。而且差距还很大,有些待遇直接腰斩。比如:公积金,正式员工缴存12%,派遣员工缴存5%。过节费,工装、取暖费,直接就减半发放。

三、派遣制员工是没有晋升资格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派遣制员工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只是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与其签订合同。所以银行等事业单位是不可能让一名不属于自己单位的员工晋升为领导的。


很多单位招聘劳务派遣员工,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用人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对于不是很重要的岗位,用人单位宁可离职率居高不下,也不会愿意给派遣制员工转正的。

如果还想要了解相关银行劳务派遣方面的事情,可以随时私信我,或者评论区留言,看到后,我会及时回复。


银行研究僧


我有一个朋友在环保局工作。去年的时候,他们有过一次公开招聘,都是有编制的正式岗位。为了公正,防止有关系户,招聘的整个流程都是由第三方来组织的,有专业的笔试,面试等多道流程,当然招聘是面向所有的人的。这一次的招聘,他们环保局里所有的派遣员工也都报名参加了。他们有机会转正,但是是通过正常的选拔途径获得的。不过和其他的应聘者相比,这部分在环保局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在选拔中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他们面试的岗位是他们正在做这些事情,并且这部分派遣员工对于相关的工作和专业知识都比较了解,从而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分数。那么一旦通过这个途径被选聘上的话,就可以成为正式员工。

我另外有一位朋友在中国联通工作,大概做了近十年的派遣员工之后,正好遇到了国家出台派遣员工不得高于总员工数的10%的规定,得以有转正的机会。经过笔试、面试等几轮考核,最终成为了中国联通的正式员工。那段时间,联通有过多轮的员工转正计划,有相当一批派遣员工得以转正。但也有些员工,因为技能、学历等各种原因没能获得转正

所以说在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部门,都是有机会转正的,有时候需要机缘巧合,有时候需要与其它候选人一样参与人才选拔流程,你自己用能力来证明,可以转正。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无忧精英网


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就是一个奇葩政策,才导致了人们的奇葩追求。职场火锅遗憾地说,你错过了2016-2017这两年最好的劳务派遣“转正”的大好机会了。以后还会有机会“转正”,但机会相对比较少了。给你干活,但不是你的人,我好好干活,就是为了成为你的人,这才干活人的梦想。想一想,这个梦想就够奇葩的。

首先纠正你这个“转正”用词,你的本意是:劳务工、外包工转变用工身份,成为合同制员工(正式工)。这是陈旧的历史观念。原来的正式工,往往制全民所有制职工,国家正式干部和国家正式工人。现在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制员工、合同制员工。所以,大家还是追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制员工(正式工或有编制)。

2016年以前,在企事业单位,因为工资总额限制和用工编制限制(企业叫三定),企事业单位要用人,但不给工资总额和用工定额,怎么办?于是出台了劳务派遣政策,就是企事业可以用劳务派遣工啊。什么意思呢?

举例说明:我单位有90个人,但我想再招10个人,但上级不给10人编制和10人工资额度啊。我找一个劳务派遣公司,我选10个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这10个人是劳务公司的人,然后由劳务公司派驻到我单位工作。这10个人不是我单位的人,工资也不归我发,而是由我单位从财务劳务费中支付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拿出一部分发工资,剩余的就是劳务公司的利润。

这10个人,在我单位高大上的环境里工作,与我方90个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突然发现不对啊,我们10个人干活比你们多,怎么还不是你的人?怎么工资比你们低?怎么年终奖只有你们一半?怎么分房、住房公积金没有我们?怎么你们分大苹果我们只给小苹果?这就是“同工不同酬”啊。我们要抗议,我们要闹事。

人多力量大啊,劳务派遣队伍太庞大了。2016年-2017年,国家出台了规范劳务派遣的政策,你们有些企事业单位怎么歪嘴和尚念歪经啊,好好的政策被你们用歪了。正式工10个人,用了90个劳务工,正式工喝茶,劳务工干活。这怎么行啊?!整改!劳务工比例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且只能用于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的岗位,说白了就是保洁保安司机门卫等低级岗位。国家是一片好心,让企事业单位把劳务工转成合同制员工(转正),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响应号召,把劳务工都转了,但是也有许多企事业单位不转。

不转,怎么办呢?这些企事业单位有利用了业务外包政策,什么意思呢?我干脆把这些业务外包出去,与用人更没有关系了,于是把劳务工转成了外包工。那么,现在成了什么用工格局了呢?

企事业单位员工组成:正式工、劳务工(不超过10%)、业务外包工。劳务工和外包工心里怎么想呀?我们给你干最苦最累的活,却不是你们自家人,福利待遇低一等,没有积极性了。怎么办呢?企事业单位又想办法刺激积极性了:只要你们好好干,符合几个条件的,可以转为正式工。

比如,一家大企业规定了五个硬杠杠:比如,其中一项是,在技能大赛中得金奖的员工。刺激员工只要你好好干,表现特别优秀,你就有机会跨进我家大门,成为家里人。所以,劳务工和外包工原来还抱怨呢,现在开始铆劲工作,争取好好表现,成为他们的人。

所以,回答你的答案,劳务派遣工和业务外包工,有机会转为正式工。聪明的企事业单位都把门留了一道小小的门缝,就看你有没有那个命挤进去了。其实,本来就不用挤,因为你就在门里干活呢。


职场火锅


各位醒醒吧!做为一个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我所知道的是:从2002年开始就逢进必考,子女当兵退伍可以安置。但2009年子女退伍这道门也关死了。以武汉市为例,编制全市统一归市人事局管理,各单位没有招考正式编制人员的权限,必须报编委审批由人事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报考人员通过学历审核才能报考,往往一个职位几百上千人竟争,笔试按所在职位1:3进入面试,面试官员由市人事局监查纪委用人单位等几方组成,从招考开始全程录像。请问哪个单位的领导敢向纪委监察局打招呼走后门?这些考进来的孩子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派遣工必须笔试面试审核各个环节分数赢过他们才能上岸,可惜单位做临时工的考不赢他们。主要原因在所招考的职位有专业限制,还有的有工作经验职称学历的要求。不是做个临时工就能改变的,所以好好工作抓住每年的招考季,一年不行明年再来。其实考试是最公平的一种办法,如果不是阳光考试你进得了编制吗?


用户9380195384994


劳务派遣按说从事的是替代性,临时性,辅助性的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用工方式,同时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做为派遣工本人,应该说收入和待遇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是谈到转正,对大多数派遣工恐怕不容易。因为事业单位编制比较严格,进人也要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临时性的工作本身就是临时的,辅助性岗位如保安,保洁,勤杂等,肯定不会设固定编制。所以说大多数派遣工是很难转正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长金老者


只能给四个字,分两次给 白日 做梦。除非内部关系 刚刚刚刚滴,,,除非天空变色了。

大家都懂,这个社会培养我们学会很多。

如果目标能转正,劳务派遣吃什么?劳务派遣公司都是什么人能开?劳务派遣目的是什么?就是把国家的负担 放回了百姓的肩上。谁知道劳务派遣公司 从人头上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但不可否认,现今当下 劳务派遣 是社会第一劳动力主力军,国家机器应该放不下 不容易改。这是咱社会运转的必经之路,百姓的路还得自己走,谁大谁小 谁高谁低 谁心里都明白。民主如何体现 首先自己能做自己的主,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给你民主 给你上帝佛主 那不就是空人情吗?

中国的运行机制,就算可以了。所以百姓 既要看明白 又要想的开。当下世界已经进步好多了,人生 主要是为了 国政 民族 宗教 武力 而前进,希望有一天世界和平,把这几样统统粉碎,人类能没有任何划分的共存。



等到那一天 世界就好了, 人类能做到吗?

人类应该去做。


午夜锁横南江


楼上大多答非所问。事业单位一般分公益一类(全额拨款)、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但都是财政拨款的,也就是所谓的有编制的在编人员,但是由于编制控制严,但工作内容多,所以不得不聘请“临时工”(即劳务派遣),从根本上说还是体制外人员,不存在直接录用的情况(极少数有可能因特殊贡献转为编制内,如在警务系统,但也是审批极其严格)。但是,由于劳务派遣人员熟悉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作和具体业务,当符合招聘条件(年龄、专业等)且能够闯过笔试关,在面试环节还是有巨大优势的。所以还是要积极学习、积极备考,才能给自己创造条件


qqsnow2001






12345688顺流


学问高的,综合素质不强,学问低的办事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书呆子与文盲的对比,各其所能,书只能应付最低基本工作操作流程,大智大勇靠人才想出来,齐白石一个木工师傅怎么成为历史大画家,不去闯北京,也没有今天画家称号,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英雄汉,寒门出贵子之说是空谈,能力最贵,价值最重,其它一场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