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是什麼?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三國時代群英薈萃,英雄輩出。

尤以謀士、幕僚在背後上演了一幕幕“計中計”。

那麼,三國之中最突出的謀士究竟是哪些人呢?

從陣營角度,我們可以得出:

曹操陣營的首席謀士系郭嘉,其次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

劉備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法正、龐統、諸葛亮;

孫權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其他諸侯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賈詡、李儒、陳宮、田豐、沮授、許攸、蒯越等人。

這些謀士,均為所效忠的君主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可謂是勢均力敵。

如果依照謀士謀定的程度區分,筆者認為三國五大謀士應該是以下幾位:

第一位:司馬懿;

司馬懿作為晉朝被追封的開國皇帝,他為晉朝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曹操時代,司馬懿蟄伏一旁,其足夠長壽熬死了曹操、曹丕,騙過了曹叡,並通過十年蝸居勾結京城軍隊一舉賺殺了曹爽,最終讓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奪取曹魏朝廷的控制權,從而滅蜀降吳,統一天下。

第二位: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謀士,不僅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還具備超一流的外交才能,初出茅廬,他便分析出天下大勢,並且能夠將劉備從頹勢中一舉拉出來,從而使得劉備再以遇到諸葛亮為契機,最終能夠通過聯合孫權,赤壁決勝,佔領荊州,奪取益州,謀成三足。劉備死後,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一事無成,但是通過不斷對曹魏的主動出擊,換得內部的幾十年安寧。

第三位:魯肅;

東吳集團的首席謀士有人說是周瑜,有人說是呂蒙,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謀士應該是魯肅。魯肅是最忠實的國家戰略執行者,他始終認為應該聯合劉備攻打曹操,弱弱變強,從而最終換得東吳的一隅之地。曹操南下時,孫權集團內部一片投降之聲,唯有魯肅力排眾議,主動出使荊州,最終決勝赤壁,並且在周瑜死後,忠實了實行了孫劉聯盟路線。

第四位:郭嘉;

郭嘉是曹操集團的早期謀士,他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曹操一舉消滅北方割據勢力,奠定了北方統一的基礎。因為郭嘉的英年早逝,使得曹操在晚年錯誤頻出,最終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可以說,沒有郭嘉,曹操恐怕早已被其他諸侯吞併。

第五位:賈詡;

賈詡號稱毒士,三國之中他最反覆無常,多次易主,並且能夠在危難之時背叛主公。賈詡出謀,沒有底線,只為達到一時目的,其中在他投靠曹操之前出謀讓張繡反叛,最終殺死曹操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按理來說,張繡降而復叛,與曹操死仇不該再次投降,但是賈詡再次出謀,讓張繡在袁紹大軍壓境之時又一次投降曹操。從此換來了賈詡的榮華富貴,卻送走了張繡的性命。

以上五位應該說是三國最厲害的五大謀士,但是就歷史影響而言,曹魏的一位文臣陳群也可以算得上是比較厲害的謀士,他力主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直到隋煬帝時期科舉制才正式替代了九品制。


陸棄


第一位: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先去拜見袁紹,發現不能成大事,在家閒賦六年,被荀彧推薦給曹操。一生中基本算無遺策,對於人心的把控總是恰到好處,可以說非常果斷,不浪費每一次時機。提出十勝十敗之說,還有著名的‘遺計定遼東’。如果他還活著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可能不會慘敗,可以說是無人能比的三國第一謀士了。

第二位:荀彧

荀彧可以說是幫助曹操建立大業的最重要的一個人,早期在曹操還在兗州的時候,荀彧就對曹操之後的征途做出規劃並且一步步走向勝利,在曹操一統北方的功臣中荀彧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不過最後因為和曹操的政見不合而遭到毒手,不過他的光芒少有人能覆蓋。

第三位: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作為三國後期唯一可以抗衡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的實力毋庸置疑,但有很多人說司馬懿不是老吃諸葛亮的敗仗麼?怎麼會比諸葛亮還強呢?大家可以細數司馬懿的一生,在曹操曹丕都處處提防,朝中大臣處處抵制的情況下司馬懿下可以保全一家,上可以帶兵出征阻擋諸葛亮,這份能力又豈是諸葛亮可比的。

第四位: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曾是張繡手下謀士,張繡被曹操打敗時,曹操北撤,賈詡建議不要追,追必敗,張繡不聽,果然大敗,隨後,賈詡讓張繡馬上再追擊,這一次果然大勝,擊潰曹操。而後,又規勸張繡投降於曹操。歸順曹操後,賈詡可謂是水中魚,為曹操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第五位:周瑜

周瑜字公瑾,是東吳最負盛名的大都督,周瑜的才能毋庸置疑,火燒赤壁讓曹操大潰而逃足以讓周瑜名列青史,至於在三國演義中說周瑜不如諸葛亮的故事那就是在拿周瑜給諸葛亮做綠葉而已,而歷史中的周瑜也並非是度量狹小,心胸氣窄的,相反周瑜才智其實是高於諸葛亮的。

第六位: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政治上打壓貴族,任用有才之士,軍事上更是發明了攻城梯、火藥。生活上發明了一些‘半自動’,使其農民的生產水平大大提高,並且設立了都江堰標尺,大大促進灌溉事業。是一位了不起的存在,諸葛亮就是蜀漢的天,老百姓的天。


修行悟道


第五名,沮授

沮授,袁紹重要謀士,多次對袁紹出謀劃策 。他為袁紹打敗公孫瓚,為北方統一定下了基礎。被封為袁紹的三軍總司令。可是官渡之戰,袁紹漸漸驕傲。越來越聽從郭圖的主見。是沮授,迴天無力。官渡之戰後,曹操擒獲了沮授,沮授不肯投降,曹操之後把他處死。

第四名,荀攸:

荀攸,荀彧的侄子。被叔叔荀彧推薦,到曹操那邊當謀士,為曹操歷下很多功勞。

第三名,魯肅:

魯肅,東吳的第二代都督,被周瑜所推薦,到孫權那邊當謀士,為孫權出謀劃策。在赤壁之戰中,主持孫劉聯盟。

第二名,郭嘉:

郭嘉,曹操的謀士,起先是袁紹的部下,後來覺得袁紹不能統一天下 ,便投奔曹操。官渡之戰,他讓曹操不要懼怕袁紹,提出了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的策略。官渡之戰後,袁尚,袁熙逃到公孫度哪裡。郭嘉和曹操意見一樣,不要去攻打公孫度,說他們倆的人頭會送過來的。果然,袁尚袁熙的頭顱都送過來了。事後他去世於許昌。曹操痛哭。有歷史學家說,如果郭嘉沒死,赤壁之戰,曹操不會大敗。

第一名, 賈詡,荀彧:

第一名的競爭非常激烈,結果這兩個並列第一。賈詡,原為董卓部下,後投奔張繡,建安三年,曹操功南陽,久攻不下,便退走,張繡像追擊曹操,賈詡說不要追,張繡沒聽,結果大敗。回來的時候,賈詡讓讓他追擊曹操,結果大勝。張繡很迷惑,賈詡說了原因,張繡很敬佩他。後來張繡投奔曹操,賈詡成了曹操的謀士,他在涼州之戰中用離間計,使涼州平定。曹操選太子時,賈詡雪曹丕,是曹丕成了皇帝,魏國建立以後,他過的得非常由在,享年77歲。

荀彧,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推薦多多人才,他品質高尚,忠心為大漢做事,董卓死後,漢獻帝在洛陽過的非常苦,荀彧讓曹操,把皇上接到許昌,擁有奉天子而令不臣的策略,這就是曹操集團擁有了非常大的優劣。他為曹操出謀劃策,使北方統一。曹操當魏王的時候,荀彧堅決反對,曹操非常不滿,後被曹操處死。








魏武帝魏武王曹操


三國曆史是現代非常火熱的朝代,三國人才眾多謀士也非常多,如果將三國謀士進行排名,前五應該怎麼排,根據史書來排,我的五人排序如下:

第五名:賈詡

賈詡,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第四名:魯肅

魯肅,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第三名:荀彧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第二名: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第一名: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汐水柔情


第5名荀彧。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是曹操最離不開的人。“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是所從聞見,買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荀令君者也。”可見司馬懿對他有著極高的評價。幫助曹操多次制定戰略方針。擊敗袁紹。打退呂布。是曹操的心腹。


第四就是龐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可不是吹的。只可惜死的有點早。他的智慧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只獻了鐵索連環計。還有智取西蜀。


第三徐庶。徐庶是在三國裡最被低估的一個人物,我看過好多人做三國裡的排行,但是都沒有排到過徐庶。徐庶說過,去曹操那裡不會為曹操出一謀,獻一計。如果她真的忠心保曹操。真的有可能和諸葛亮拜拜手腕。諸葛亮,火燒赤壁前夕。徐庶,找到了諸葛亮。對他說“你要火燒80萬人啊” 諸葛亮大驚失色。請求徐庶不要告訴別人。徐庶對諸葛亮說。我走的時候我對劉皇叔說過,不會幫助曹操,我不會告訴別人。可見,徐庶的智謀遠遠高於曹操身邊其他的謀士。

第二司馬懿。


跟諸葛亮抗衡最久的人。而且能屈能伸,有大將風範。不僅把諸葛亮給熬死了。而且最後還奪得了天下。可見城府極深。

第一,肯定要數諸葛亮了。

好多人都說是郭嘉,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懂歷史。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也是我們最近才編出來的。沒有任何一部歷史寫到這句話。好多人只聽過郭嘉這個名字。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打了幾次仗,又勝了幾次仗。為曹操的作用有多大。還有好多人對郭嘉的瞭解是通過曹操赤壁之敗。曹操說了一句,要是郭嘉還活著,我還會失敗嗎?其實這句話多半是諷刺之意。並不能說明郭嘉有多厲害。

還有好多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了。那麼我想問。三國演義是明朝出的。那麼在唐朝的時候。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寫詩去讚美諸葛亮呢?難道他們也是看了三國演義?杜甫寫詩讚美過諸葛亮。李白寫過。陸游也寫過。李商隱寫過。羅隱寫過。陸瓊寫過。寫諸葛亮的詩句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又都是在三國演義以前。可是。誰又寫過讚美郭嘉的呢?


招工劉雨昊vlog


東漢末年分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群雄爭霸的年代,說到五大謀士每個人喜歡的不同,每個人心中的英雄也不同,所認同的謀士肯定也不一樣,我是易居白,現在給大家說說我心裡的五大謀士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後都喜歡)

毒士賈詡

他是不出世的天才,因為亂世中保生存,以被加上“毒士”的頭銜。他一手策劃了一場慘劇,他是曹操唯一忌憚的人。從出仕便一直在隱藏自己的才能,卻依然會壓制不住耀眼的光芒。

鬼才郭嘉

三國迷都應該認識郭嘉,只要稍微去深扒一下這段歷史,你就會發現,在才智方面,郭嘉絲毫不弱於諸葛亮,甚至比諸葛亮還要更勝一籌,別的不說如果沒有郭嘉,曹操還能打的過袁紹嗎,打不過袁紹還有魏國嗎,沒有魏哪來的三國啊。

美周郎周瑜

周瑜文韜武略,進可上陣殺敵,退可朝野弄權,倘若不是天妒英才,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他與諸葛亮交手,孔明未必能與之匹敵,歷史或許也將被改寫,只可惜,歷史早已寫好,周瑜早逝。

臥龍諸葛亮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牛叉人物,過多的我就不說了,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大軍師司馬懿

司馬懿不同於一般的高智商者,很多聰明的人愛顯擺自己,喜歡賣弄,比方說楊修,嘚瑟大了,結果小命整沒了。還有軍師聯盟這麼火就不用我過多的介紹司馬懿了吧,不過司馬懿善於偽裝自己,遇事隱忍,主子曹操說啥,他就隨聲附和。時間長了,曹操以為司馬懿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結果大家都知道的,他兒子,孫子把魏國幹翻了,孫子直接當皇帝了。


乂易居白


三國是一個天下紛亂的時期,武將如雲,謀士多如牛毛。曹魏,東吳,蜀漢三國鼎立,除了國力的比拼,還有就是人才的競爭!一個優秀的謀士,可以謀劃天下,統一天下。在三國時代,有五個謀士最為優秀,他們的名聲流傳千古!

第五位:荀彧

曹操手下第一謀士,曹操最為信任,作用有點像劉邦手下的蕭何,舉薦人才,穩定後方,籌謀糧草。曹操與袁紹的戰爭,如果沒有荀彧的後方支援,恐怕曹操就輸了。曹操要做每一件事,必定先和荀彧商量,荀彧也最懂曹操的心思。

第四位:賈詡

賈詡,人稱毒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戰略家,曹魏的開國功臣。他的智慧不在荀彧之下,但是他最大的特點是識時務,所以他最後得善終。賈詡當年為張繡的謀士,可是害死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計策不可謂不狠,但是他最終好好的活著,還最後的善終,這就是賈詡的高明之處。

第三位:郭嘉


郭嘉,字奉孝,曹操前期最為倚重的謀士,有鬼才的美譽。郭嘉最大的優點就是洞悉曹操的意圖,有很好的分析事件的能力。官渡之戰策論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預測十分準,直指袁紹的弱點。可惜這樣一位謀士,卻英年早逝,他說不死,曹操就不會在赤壁大敗。

第二位:諸葛亮

三國中神一樣人物,人稱臥龍,一手締造了蜀漢的江山,憑藉一己之力,撐起了弱小的蜀漢。出山前對劉備說過的三分天下,成功的預測了劉備的命運以及後來的形式發展。諸葛亮一生傳奇頗多,空城計,七擒孟獲,木牛流馬,都可謂精彩紛呈!

第一位: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最後的勝利者!都說司馬懿最怕諸葛亮,殊不知諸葛亮也最怕司馬懿。兩個人智慧不分伯仲,謀略也不相上下,互有勝負!司馬懿比諸葛亮強的有兩點:第一,頑強的生命力,熬死了曹操,諸葛亮,曹丕等大敵,也熬死了曹魏大多數功臣,最終獨攬大權。第二,政治能力很強,懂得隱忍,所以最後的勝利者是司馬懿!


小七歷史


個人建議如果在三國做主公,最有利於統一天下的五位謀士。

1,郭嘉,主要作用於出謀劃策,戰前謀劃,陣前獻計,決勝戰場,無人能出其右。

2,諸葛亮,主要用於國內政治建設,民生水利,經濟發展規劃,和外交處理。諸葛亮是做丞相的不二人選。

3,荀彧,主要用於後勤建設,糧草安排,人員選拔管理,和諸葛亮配合管理國家,沒有比他更好的。

4,賈詡,主要作用於,情報處理,內部規則和調查整頓,國家戰略規劃。

5,周瑜,主要用於統領水軍,統一北方後,長江以南會有大作用,水軍統領的不二人選。

五人各有作用,郭嘉相當於總參謀長、諸葛亮是總理兼外交部長、荀彧是後勤部長兼人事部長、賈詡是情報部長和稽查部長、周瑜是海軍上將。


樊瑞慶


三國時代群英薈萃,英雄輩出。

尤以謀士、幕僚在背後上演了一幕幕“計中計”。

那麼,三國之中最突出的謀士究竟是哪些人呢?

從陣營角度,我們可以得出:

曹操陣營的首席謀士系郭嘉,其次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 劉備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法正、龐統、諸葛亮;

孫權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其他諸侯陣營的主要謀士分別有賈詡、李儒、陳宮、田豐、沮授、許攸、蒯越等人。

這些謀士,均為所效忠的君主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可謂是勢均力敵。

如果依照謀士謀定的程度區分,筆者認為三國五大謀士應該是以下幾位:

第一位:司馬懿

司馬懿作為晉朝被追封的開國皇帝,他為晉朝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曹操時代,司馬懿蟄伏一旁,其足夠長壽熬死了曹操、曹丕,騙過了曹叡,並通過十年蝸居勾結京城軍隊一舉賺殺了曹爽,最終讓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奪取曹魏朝廷的控制權,從而滅蜀降吳,統一天下。

第二位: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謀士,不僅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還具備超一流的外交才能,初出茅廬,他便分析出天下大勢,並且能夠將劉備從頹勢中一舉拉出來,從而使得劉備再以遇到諸葛亮為契機,最終能夠通過聯合孫權,赤壁決勝,佔領荊州,奪取益州,謀成三足。劉備死後,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一事無成,但是通過不斷對曹魏的主動出擊,換得內部的幾十年安寧。

第三位:魯肅

東吳集團的首席謀士有人說是周瑜,有人說是呂蒙,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謀士應該是魯肅。魯肅是最忠實的國家戰略執行者,他始終認為應該聯合劉備攻打曹操,弱弱變強,從而最終換得東吳的一隅之地。曹操南下時,孫權集團內部一片投降之聲,唯有魯肅力排眾議,主動出使荊州,最終決勝赤壁,並且在周瑜死後,忠實了實行了孫劉聯盟路線。

第四位:郭嘉

郭嘉是曹操集團的早期謀士,他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曹操一舉消滅北方割據勢力,奠定了北方統一的基礎。因為郭嘉的英年早逝,使得曹操在晚年錯誤頻出,最終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可以說,沒有郭嘉,曹操恐怕早已被其他諸侯吞併。

第五位:賈詡

賈詡號稱毒士,三國之中他最反覆無常,多次易主,並且能夠在危難之時背叛主公。賈詡出謀,沒有底線,只為達到一時目的,其中在他投靠曹操之前出謀讓張繡反叛,最終殺死曹操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按理來說,張繡降而復叛,與曹操死仇不該再次投降,但是賈詡再次出謀,讓張繡在袁紹大軍壓境之時又一次投降曹操。從此換來了賈詡的榮華富貴,卻送走了張繡的性命。

以上五位應該說是三國最厲害的五大謀士,但是就歷史影響而言,曹魏的一位文臣陳群也可以算得上是比較厲害的謀士,他力主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直到隋煬帝時期科舉制才正式替代了九品制。


奈何oba丶


三國五大謀士,這個話題太有討論性了,估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版本。



三國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各類文臣謀士更是層出不窮。比如:

1.董卓集團:李儒,賈詡(後轉曹操);

2.袁術集團:楊弘;

3.陶謙集團:陳珪、陳登;

4.呂布集團:陳宮;

5.張繡集團:賈詡(後轉曹操);

6.劉璋集團:黃權、劉巴、法正、李嚴(均後轉劉備);

7.袁紹集團: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

8.孫權集團:周瑜、魯肅、陸遜、張昭;

9.劉備集團:諸葛亮、龐統;

10.曹操集團: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司馬懿。

其他人應該都屬於武將(如呂蒙)亦或是統帥級的人物(如曹操),我們姑且不論。

謀士的成就往往受制於主公的才能,所以良臣擇主而事。從這個視角來看,猶如田豐、沮授,縱使天縱英才,其謀略甚至不輸諸葛亮、司馬懿,卻遇主不賢,也只能讓人嘆息。這裡最有爭議的是陳宮,活的太過隨性、率真,因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而棄曹操而去,否則絕對是曹操身邊的一流謀士。這裡最特殊的是東吳,張昭、陸績、虞翻、薛綜等文臣都擅長治理州政,但東吳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幾代大都督,都是出將入相的人物,是否列入謀士仍存很大爭議,但我認為,他們應該屬於。

謀士所謀雖各有側重,有的擅出奇計,有的擅長理政,有的擅長戰略,或者有的謀事也謀身,有的求全不顧身,評價其才能高低,還是主要依其歷史貢獻。而這種評價和排名的意義,就在於我們後來人能更好的去讀懂他們身上的精神追求,鞭策自我,不斷前行。



(新三國諸葛亮劇照)

我認為:三國頂尖謀士應該是諸葛亮、荀彧、郭嘉、賈詡、司馬懿、周瑜、魯肅、陸遜八人。劉備集團八佔其一,足見衰微之勢;曹操集團獨據半數,而且代際分明,印證曹魏強大;東吳仍有其三,人才薈萃,最終割據東南。

一、理想型(諸葛亮、荀彧、周瑜)。他們都是曹孫劉的首席謀士,都擁有經天緯地之才、變化乾坤之能、神鬼莫測之術、匡扶天下之志。他們三位都是心懷天下,不顧生死。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隆中對策、促成孫劉聯盟、收並二川、平定南中、六出祁山,讓劉備從“喪家之犬”到“割據西南”,其歷史功績自然不用多說。荀彧輔佐曹操守定中原四戰之地、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呂布、敗袁術,是曹魏的蕭何,地位尊崇,始終是曹魏第一能臣,但最後為“漢室中興”,死亦漢臣。周瑜少年英才,助孫策平定江東,敖兵赤壁,大敗曹操,聯合劉備,稱雄東南,威望顯著,甚至眼觀天下,其志不可小覷,只可惜英年早逝。

二、務實型(賈詡、司馬懿)。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洞察人心、洞悉世事”,及其善於把握形勢變化、因勢利導,在謀國的同時追求個人目標最大化。賈詡本微末之士,但擅出奇計,從董卓到李傕、張繡、曹操、曹丕,其審慎世事的能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特別是跟隨張繡打敗曹操,棄曹操而選曹丕成帝王師,官拜太尉。司馬懿更不用說了,忍字當頭最終鋪成三分歸晉之路,被追封晉宣皇帝。

三、兼容型(郭嘉、魯肅、陸遜)。他們三位不似前兩類那樣極端,而是用心的去輔佐主公成就偉業。郭嘉的最大貢獻是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可惜英年早逝;魯肅最大的貢獻是促成東吳聯盟,讓江東始終處於不敗之地;陸遜由於東南屏障,有陸遜在,曹魏、蜀漢對東吳無可奈何。郭嘉的英年早逝對曹操來說絕對是一大損失,曹魏的郭嘉和蜀漢的法正、東吳的魯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說的話主公愛聽,願意採納。郭嘉在世,絕不是東吳和蜀漢的福音,曹操拿下荊州後,就會據守不攻、休養生息、從江夏和合肥兩個方向圈死孫權和劉備。

這八大謀士,我最喜歡諸葛亮,但是現實中的我根本一點都不像他,發現自己卻更像司馬懿,能忍所不能忍的,這恐怕就是歷史的魅力,讓我們從中不斷的汲取養分、變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