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滿血原地復活的南恩寵


所謂武器落後都屬於陳年老屁了。


這兩張圖片上的火炮都是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繳獲的武器,第一張圖片推測是西洋12磅加農炮,第二張圖推測是西洋重型加農炮,應該都是安放在炮臺守口用的。

而且當時的火炮基本上都是前膛裝彈,用引信來點燃,根本就不是有代差的。而且根據相關歷史資料,清朝一直通過澳門來進口西洋火器,況且清軍早就是全火器作戰。換句話說,當時中英雙方火器差距並不大,而中國之所以戰敗也並不是什麼火器落後的原因。

首先是火器質量,清朝中期,火器鑄造逐漸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而手工作坊的限制使得火器和火藥質量參差不齊。而相比英國的工業化生產,中國在火器質量上就差了很多。

第二,相比於中國的農業文明,西方的商業/工業文明更具有活力。而且英軍在訓練、後勤、士氣這方面相比清軍更具有優勢。再者,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差不多是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水平,話說中國能在明末大幅落後的情況下追到這種程度已經實屬不易了。

第三,根據洋人的記載,清軍可以在火器對射時承受30%的傷亡,但是往往在白刃戰中敗下陣來,這和天下承平後武備鬆懈不無關係。但是我們還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軍隊伙食、後勤以及訓練制度上遠遠不足於洋人,所以白刃戰當中敗下陣來實屬正常。


北洋海軍炮手


清軍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可以歸納為以下原因。首先是兵力部署問題,我們知道,現在一個國家有軍隊有警察,軍隊對外,警察對內。過去沒有警察只有軍隊,軍隊即對內又對外,當時主要還是對內。清朝當時雖然有八十萬軍隊,八旗二十萬,綠營六十萬,但這八十萬軍隊分別駐守在全國各地,實際各地駐守的兵力並不多。在鴉片戰爭的戰場上雙方投入的兵力幾乎是相等的,甚至中國的兵力還要少於外軍的兵力。再有就是武器相對的落後。清軍武器的落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當時清軍百分之七一已經使用了火器,最後導致清軍失敗的原因,可以說是敗在了刺刀上。因為外軍的槍上有刺刀,而清軍的槍上沒有刺刀,這也就導致了清軍不敢與外軍打近戰,最後導致失敗的原因。再有,清軍在對外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漢奸太多。當時各地官員寫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上甚至說,防漢奸要重於防英軍,這也是導致清軍在對外戰爭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沙裡金64197031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源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稱“通商戰爭”或“第一次英中戰爭”。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戰爭結果,清軍失敗,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問題中提到清軍如果裝備火炮質量不落後的話,是否可以贏得戰爭。戰爭的勝敗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特別是進入近代之後,科技技術、戰術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合適的兵器加上得當的戰術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洽洽在這兩方面清軍都無比欠缺。

我們舉個很典型的例子,二戰期間意大利對陣埃塞俄比亞,全副現代化裝備的意大利軍隊,最終敗於落後的東非國家埃塞俄比亞,問題肯定不是出在裝備上。

我們分析一下清軍失敗的原因:

一、火炮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火力就是火炮,而火炮對於科技的要求很嚴謹的,火炮的威力、射程早期主要體現在身管制造技術和火藥的配比上。

英軍和清軍裝備的都屬於滑膛炮,但英軍火炮製造水平明顯高於清軍,質量有保證,炸膛率低。清軍火炮普遍重量大,製造水平粗糙。

鴉片戰爭中,兩國對於炮用黑火藥的使用。在配比上,英國按照硝、硫、炭78%、8%、14%的發射藥配比率,並採用機器生產,做工精細標準。而中國火藥製造由人工“舂造”,火藥顆粒不均,清軍的火藥配方為硝80%、硫10%、炭10%,硝含量過高,容易受潮,不能久存。因為黑火藥的差距,導致清軍槍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遠不能和英國相比。

另外,火炮彈藥的差別也體現在戰鬥力上,英軍大量裝備開發彈,而清軍還是停留在實心彈,兩者的殺傷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二、火槍

英軍裝備主力步槍是伯克式燧發槍,射程約200米,射速2-3發/分鐘,裝填簡便,射速高,加裝了刺刀,近戰肉搏也佔優勢。清軍鳥槍火器雖然已逐漸取代冷兵器,成為主力裝備。不過,兩者的製造工藝差異巨大,性能對比可想而知,不在一個水平上。

三、戰術

第一次鴉片戰爭最明顯的就是軍艦對炮臺,英軍火力和戰術上的優勢轉化的更加明顯。受制於思想落後和炮臺、炮位的不合理設計,清軍炮位固定,左右上下角度調整有限,面對海上移動目標命中率可想而知,就算命中,以實心彈的設計,最多打個洞,擊沉基本不可能。

而面對當時地球上戰術思想最先進的英軍,問題馬上就出來了,英軍以船側一路縱隊加上火炮射程和炮彈殺傷的優勢,充分發揮出集中火炮數量和質量優勢,在重複的一輪輪打擊中,將清軍炮臺轟個遍。查遍史料,清軍炮臺將士再英勇,基本都是損失巨大。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直面以現代武器武裝入侵的軍隊,就算配備以英國同等質量的火炮,以清軍當時的戰術思想以及實戰水平,應該還是以失敗告終。一個國家的進步更多體現在綜合國力中,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些武器的先進性。


河東三叔


鴉片戰爭真的輸在武器上嗎?現在普遍觀點認為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之所以輸給英國是因為清朝長期閉關鎖國,武器落後所致,這樣的論調導致清朝被某些人視為我國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沒有之一。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有必要分析一下當時雙方當時軍事實力的對比。

清軍當時的武器裝備與英國相在比火槍的差距實在不是很大,而差在軍艦和艦炮上,然而在陸戰上主要還是依靠火槍和近身肉搏。當時英國的滑膛槍也是一遇到下雨就無法使用,一颳風子彈就不知道飛到哪去了,清軍用的火槍也大致如此。

這不是我信口胡說的這是英國人自己記載的甚至他們想恢復以前的長弓部隊,因為火槍這種東西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實在不靠譜。與之相比清軍對火槍的依賴反而大的多,雍正就曾過八旗不可棄弓箭而盡習火槍,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清軍部隊裝備火槍的比率已經到了百分之40到50之間了不能說不高,為什麼八旗軍隊都不願意拉弓射箭呢?因為一個字累!弓箭手培養相當嚴格,週期也長,對人的身體素質和臂力都有嚴格的要求,而對於當時的火槍手來說要求就沒那麼苛刻省時省力,這也是英國最終沒有恢復長弓部隊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火器差距是裝備的差距,那麼清軍和進城的英軍短兵相接進行肉搏戰結果也被全殲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滿族人自詡以武功騎射定天下結果在肉搏戰中敗下陣來,豈不是打臉。當時的清軍不僅軍紀渙散,疏於訓練,武器裝備得不到維護保養,而且還抽大煙的情況,這樣的軍隊能夠打勝仗嗎?10年以後曾國藩評價清朝軍隊都是兵痞、兵油子,這也難怪有著60萬綠營兵和20萬八旗兵的清朝會被幾千英軍打敗了。而且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很多清朝軍隊都是望風而逃,一個縣城只剩下知縣一個人,其他官員、兵丁全跑了。所以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武器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腐敗 軍隊的腐敗,軍隊已經喪失了為國家戰鬥的勇氣與決心。

綜上所述當時的清朝雖然有著1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4萬萬的人口,gdp總量佔世界的百分之25,有20萬八旗的騎兵部隊,60萬綠營部隊,廣州水師,福建水師,長江水師,三支裝海上力量,如果單從紙面上講的話,哪一方面都是碾壓英國的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清朝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統治機器已經徹底腐朽,官員貪圖享受,士兵沒有鬥志,和老百姓離心離德,怎麼不打敗仗?其實早在40前爆發的一場白蓮教農民起義,面對使用大刀長矛甚至是鋤頭的農民起義軍清朝居然要花9年1796年-1804年,才徹底平定可見當時的清軍戰鬥力之低下。


小川說史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多個原因導致的:

首先,回答樓主的火炮問題,火炮確實落後,但是諸如'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等清軍武器並不是很落後,至少還是可以對英軍艦隊造成巨大傷害的!

然後,我們來解讀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1.指揮不力,戰術不佳,指揮上清軍的抵抗沒有統一有效的指揮,很多部隊各自為戰,打不過就跑;戰術上仍然採取冷兵器時代的突擊戰術和人海防禦,面對敵人的槍炮時其結果顯而易見

2.吏治腐敗:腐敗帶來了很多問題,剋扣軍餉,軍備鬆弛,訓練不佳,士兵們吃不飽,裝備沒有好的養護和更新,更有甚者部分武器裝備粗製濫造(現實改編:部分影視劇中清軍炮彈打中英艦,不僅不爆還能當球踢),還有很多士兵還吸食鴉片,原本素養和體質就不高,此時更是雪上加霜!

3.清政府搖擺不定:此時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對英國侵略者又有和談幻想,主力部隊沒有集中禦敵

最後,做一個總結,鴉片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帝王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等現象,積貧積弱-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炎黃子孫當以史為鑑,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秋水古韻


還是會輸的,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武器不是最主要的。當時清朝的失敗,歸根到底就是制度的失敗!落後的封建制度是無法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抗衡的。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那時清朝與英軍的武器差距,其實遠沒有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大。但是,制度上的差距卻相當巨大。

早在鴉片戰爭前,西方就已普遍確立為資本主義制度,科技文化、社會生產和國民素質隨著殖民活動的發展,而獲得了飛躍提升。



1840年,對中國來說是恥辱的近代史的開端,但對英國來說卻是另一個輝煌的開始。那一年,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徹底轉變為一個近代工業化國家。



而在同時期,清朝還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百姓中絕大部分是文盲,封建愚昧思想盛行。這樣的社會制度差距,使得清朝無法從生產力和組織力上堅持與工業化的西方作戰。

還有就是思想上的差距;當時西方軍隊是完全的近代化部隊,指揮戰術、作戰理念和思想都比還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清軍要先進得多。火槍陣作戰、炮步結合攻堅,在西方已經相當成熟。而反觀清軍,不僅戰術落後,軍隊體制的僵化和腐敗,使得當時的清軍還遠不如過去。



此外,西方軍隊的基層軍官都是近代軍事學院培養的,普通士兵也是接受系統訓練的職業化軍人。進攻章法有序,即面對複雜情況,西方軍隊的職業化也能讓他們快速適應,並形成強大戰鬥力。



反觀清軍,八旗基本都成了玩鳥的大爺,綠營兵也多半是混飯吃的嘍囉。即便是個別敢戰能戰部隊,士兵的素質也極差,不僅是文盲,而且還沒有多少職業化的軍事訓練。

所以說,武器並非最主要,制度和思想的落後才是根本。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夠假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鴉片戰爭,如果清軍不戰敗,就沒有後來的洋務運動;沒有洋務運動,也就沒有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沒有北洋水師,就沒有甲午戰爭;沒有甲午戰爭,就沒有辛亥革命;沒有辛亥革命,也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好了,倘若鴉片戰爭清軍不戰敗,說不定現在我等還被腦門剃個精光,頭上留個大辮子,男不男,女不女,還都是奴才,見到滿人主子,都得下跪磕頭請安,有多噁心,就有多噁心。

(吸食鴉片的大辮子)

滿清腐敗、腐朽,就是這樣的朝代,現在,竟還有人在歌功頌德,說什麼某某盛世,不斷播放漢人見到滿人主子就下跪口稱奴才的影視劇,所謂的藝術家們還在繼續噁心漢人,竟還有不少人看得津津有味。

言歸正傳,1840年,即使不爆發鴉片戰爭,那場鴉片戰爭,遲早還是要來的,是躲不過去的,因為清庭閉關鎖國政策就是倒行逆施,世界貿易是無法阻擋的滾滾洪流。

(守炮臺的清軍)

那場戰爭,英國也就40餘艘戰艦,4000人的遠征軍規模,犯珠江口、侵佔定海、到達天津大沽口,直逼京畿,但只要指揮得當,清軍完全可以用數倍優勢兵力,將登陸的英國遠征軍圍而殲之,清軍依有多次反敗為勝的機會。

但道光皇帝卻慌了,撤了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在廣州與英國人談判,割讓香港、賠償煙價,開放廣州等。

由於清庭無心戀戰,導致清軍官兵皆無鬥志,英軍很順利地連續攻陷沙角、大角炮臺、廈門、定海、鎮海、寧波、江寧,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以及《南京條約》,徹底喪權辱國。

(攻上岸的英國遠征軍)

即使清軍火炮再先進,也打不過英國區區數千人的遠征軍,因為清庭腐敗,清軍毫無鬥志,一觸即潰,一幫吸食鴉片的兵,有什麼頑強的戰鬥力。

鴉片戰爭,是清庭滅亡的前奏,儘管國內有識之士,發起了洋務運動,企圖挽救壽數將盡的滿清,但那也只是延緩清庭滅亡的節奏而已,大清氣數已定,等待它的只能是滅亡。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當然不是。

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因為清朝的武器全面落後於西方,最終導致技不如人而戰敗,進而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黃金理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前赴後繼。

而當時的清朝士大夫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催生了20多年後的洋務運動!

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

清朝雖然以騎射強國,但是並不代表完全放棄熱兵器,事實上,從清朝早期開始,綠營就一直裝備著大量的鳥槍等槍械類熱兵器,雖然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但是在火器上相比清軍仍然沒有代差優勢。

此時,英軍裝備的主力步槍是伯克式燧發槍,射程約200米,射速每分鐘為2-3發,較之火繩槍,燧發裝填更簡便,射速更高,且比火繩槍更安全,且加裝了刺刀。而清軍綠營兵丁鳥槍和冷兵器比例超過了1:1,火器已逐漸取代冷兵器,成為綠營的主力裝備。不過,清朝鳥槍人工製作,威力和精度得不到保證,不能同英國的機械化生產對比。

鴉片戰爭中,中英兩國的差距在於黑火藥的使用。在配比上,英國嚴格按照硝、硫、炭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比率,以及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組配比率。並且完全機器生產,做工精細。而中國的火藥製造流程為人工“舂造”,即用人工舂出來,火藥顆粒大小取決於工人經驗,完全沒有規律,清軍的火藥配方為硝80%、硫10%、炭10%,硝含量過高,容易吸潮,不宜久藏。因為黑火藥的差距,導致清軍槍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遠不能和英國相比。

在火炮方面,英軍和清軍裝備的都屬於滑膛火炮,不過由於英國改變了鑄炮技術,使得火炮威力和射程上大大提升。而清軍雖然也是滑膛炮,不過由於人工鑄造,質量得不到保證,炸膛事故時有發生。英國比清軍先進的一點是,英國大量裝備開花彈,而清軍只有實心彈。開花彈在康熙年間曾有大量運用,可惜後來被廢棄。

所以,清軍和英軍在技術上並不是太落後,很多方面還是可以和英軍一較長短。而且,雖然冷兵器不如人,但是清軍的弓箭射程和射速還是要比英國的燧發槍要厲害的,差出來的,是火器的質量問題。

由於清軍沒有嚴格的驗收和報廢制度。導致很多火槍火炮在生產出來後,質量就得不到保證,而火器使用也沒有強制報廢一說,因此火器就一直用下去,在當時的清軍中,竟然有166年不曾更換的陳年老槍,這樣的槍要是和英國的燧發槍對陣,打不到敵人,自己就先給廢了。

說了這麼多,“靜Yes”想表達的是:雖然清朝在火器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但是不足以和英國形成代差。也就是說,清軍不是人們認為的拿著大刀長矛和英國的洋槍洋炮拼殺。相差不多的技術劣勢有時候也能取勝,比如明朝後期抵抗西方侵略的一系列戰役。

那麼,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統治者的昏聵

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結束,道光皇帝都沒有意識到這是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國的開端,而一直認為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軍事失利。而割讓香港島和賠款對於道光皇帝而言也是九牛一毛,誰讓大清朝地大物博呢。

而這種昏聵的思維也影響到了廣大官員,所以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有人都沒有醒過來。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被攻佔,圓明園被燒,北方150多萬土地

被搶奪,統治者才猛然一動。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2、思想陳舊,戰法落後

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的將領都普遍蔑視英國,和被擊敗後哭爹喊孃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正是由於不瞭解英國,清軍弄出了很多笑話,包括用馬桶禦敵等。

多年不經歷戰爭,使得全軍上下不能及時反應。而道光更有意思,敵人都佔領舟山群島開始長期駐紮了,他從四川松潘調集2000精兵翻越高山,用4個月時間跨越半個中國來到浙江,然後一戰被英國人擊敗。

可以說,思想陳舊,戰法落後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潰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靜夜史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使用落後火炮只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鴉片戰爭是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林則徐在虎門強行硝煙,中英矛盾升級,而戰爭以中國戰敗並割地賠款而告終,並簽署《南京條約》,使中國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有∶一、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迅猛;二、中國是君主專制,吏治腐敗,英國確立資產階級統治地位;三、中國閉關鎖國,英國向全球殖民擴張;四、中國軍隊裝備落後,缺乏訓練,英國軍隊裝備精良,訓練良好為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英國迫切要求擴張海外殖民地,擴大原件市場和產地,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很平穩,正常的商品輸出很難打開市場,所以選擇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茻淺離


鴉片戰爭敲醒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的確當時中國使用的還是前裝的青銅火炮,但是中國真正更失敗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裝備落後於人,中國真正落後的其實是軍事思想。滿清政權其實並不是憑藉著弓馬嫻熟打下的天下,他們憑藉的是明軍不敢與之對抗的重型步兵和三順王幫他們鑄造的紅衣大炮取得的天下,他們卻長時間將自己催眠,自以為自己憑藉騎射弓馬贏得天下,所以也就忽視了軍事裝備和戰術的更新換代。

在和俄羅斯的進行的雅克薩戰爭中,清帝國雖然能夠在野戰中獲得勝利,卻難以啃開俄軍堅固的稜堡,如果不是進行了長時間的圍城,俄軍也不會那麼容易撤軍,在這個時候滿清其實就應該知道自己應該對包括火炮在內的武器進行改良和換代了,但是他們卻並沒有這樣做,還是陶醉在美夢之中,而且閉關鎖國的海靖政策讓中國海軍真正的成為一支泡在澡堂裡面的水師,而不是縱橫四海的海軍,他們已經失去了鄭和時代擁有的進取精神。

在對抗洋兵的戰爭中蒙古人還秉承著蒙古帝國的戰術,派出一小支部隊誘敵深入,但是這些部隊卻往往有去無回,因為洋兵使用的遠距離攻擊武器已經不再是蒙古帝國時代是用的武器了,這些騎兵只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這也是清帝國的軍事思想和戰術沒有進行革新的一個縮影。

正是因為清帝國不對裝備和軍事思想進行更新的後果,清帝國在世界上步步落後於世界最終只能成為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