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童書媽媽編輯部齊聲說:一提起過清明節,你大概只有返鄉祭祖,踏青訪花吃青團、親子共讀幾本談死亡和生命的繪本……這幾種過法,童書媽媽編輯部誠實地跟你說:太平淡了!創意太單薄了!

為了讓你攜孩子和全家,過一個創意豁達、濃郁親情、思想深刻,有教育意義的別開生面的清明節,編輯部用了一個下午,頭腦風暴了14個過清明的絕佳創意,現在就熱情地獻給你。

童書媽媽為什麼要號召大家創意、幽默,甚至是時尚地過清明節?

這源於我們對死亡、對生命、對家庭、對父母的功能,對親子關係的看法,跟別人不一樣。

去年大熱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大家看得歡喜快樂而且熱淚盈眶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你也跟我們一樣,認同:死亡也可以是歡喜的,家庭是溫暖的,一個人的生命是需要有意義而且被人記住的,親子之間是有可能談論“生命究竟是什麼”這樣嚴肅的哲學話題的。

如果你認同這些,那麼,你應該會喜歡我們這14個過清明節的創意推薦,也歡迎靈感爆棚的你,在我們的拋磚引玉之下,繼續貢獻好點子,用三川的話說:讓我們牢牢抓住清明節這絕佳的生命教育機會!

1

組織全家看清明節開幕影片

《尋夢環遊記》

所有家庭都應該集體看一次動畫片《尋夢環遊記》!看一次彼此就會更加相愛,看一次彼此就會更加理解!我們編輯部甚至把這部影片選為清明節開幕影片!

這部影片精彩、溫暖而讓人熱淚盈眶,所有人都能從中感受到親情的力量,家族的溫暖,我相信所有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對家人、傳承、血緣會有另外一份理解,能夠讓我們更加相愛,更加珍惜血脈相連的緣分。

當然,我們也更加能夠理解死亡,懂得生命。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讓我們熱淚盈眶的《尋夢環遊記》海報,推薦所有家庭都要全家一起看。

2

帶孩子不打折扣地

祭拜一次祖先

所有的風俗形成,都有其理由。我們在五十年“移風易俗”的環境中長大,已經不尊重“風俗”,所以我們從節日、儀式中,得到的信息越來越少。

去年,丸子奶奶帶著我們出席了大爺爺的葬禮。我對河南新密的儀式非常著迷,他們穿的喪服、披的麻、帶的孝,都簡單素樸顏色純正。我們一家都很尊敬和喜愛大爺爺,能夠有一個非常正式嚴肅的儀式讓我們寄託哀思,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各地清明祭祖都有自己的風俗,帶著孩子原汁原味、不打折扣地紀念故人、祭拜祖先,我覺得比讀三字經、弟子規更能學到國學家學,也更能文化尋根。我聽說潮汕地區所有人都很嚴肅認真地過清明,從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到潮汕的高速公路、高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春節和清明返鄉而修建的。

我跟兩個哥哥約好每年清明回家“看父親”,這是天各一方的親兄妹每年團聚的時刻。我的好友的幾姐妹甚至是從幾個國家聚在一起的。人到中年,有了子女之後,對血脈的理解跟兒時不太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家族傳統。

3

為祖先親手做一個祭品

在我們老家,清明祭祖一定要去冥器店買幾大疊紙錢,掛在墳頭的“青”(實際上是一種鮮豔塑料紙做的旗幟)、大面額的新版冥幣(一般以“億”為單位),以及汽車、樓房等等紙模型。

我女兒在冥器店選購這些祭品的,跟逛玩具店一樣好奇。後來她跟我說店裡的東西質量不好審美太low,她花了一個晚上,給我的父親,也就是她從未謀面的外公,做了一座立體花園。今年她打算再“快遞”幾隻漂亮的貓咪過去。

你看,表達愛意的手工除了愛心千紙鶴,還可以是其他嘛!心靈手巧的你們一家,一定可以玩出新花樣來,說不定還能做出集科學、工程、數學、藝術為一體STEAM新作品。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丸子在小藝術家工作室室學會了做立體房子之後,提出了在祭拜的時候給外公做花園洋房。

4

給孩子講講

故去親人的故事

《尋夢環遊記》告訴我們:死亡不可怕,遺忘才是最要命的。

童書媽媽兒童寫作課的老師虞越,以前做過抗戰老兵的紀錄片。她跟我們講,有幾個老兵在採訪完之後不久就去世了,有人甚至去世在回家的火車上,這是因為保存在他們心中的故事,終於傳給了別人——這些故事,是國家、民族、時代的故事。

而我們家族的故事,我們自己每個人的故事,需要我們講給自己的孩子聽,對孩子而言,那些早已故去的人的確印象模糊,但在父母心中,還有很多很多鮮活的記憶。一邊翻看老照片,一邊講講其背後的故事,是對故去的親朋好友的真心紀念,也是父母一代生活經驗的傳承。

▲臺灣作家齊邦媛寫作的家族回憶錄《巨流河》不但記錄了家族故事,還紀錄了整整一個時代。

5

畫一棵根深葉茂的家族樹

這是一群因為血脈而聯繫在一起的人。

春節的時候,我曾經邀請家裡的三個小孩畫我們的家族樹,他們終於搞清楚了節日之間突然要給他發壓歲錢的人,跟他是什麼關係。我的小外甥甚至一邊畫一邊說,以後應該要多生幾個!這樣家族才興旺!另外一個大一點的外甥說:以後我們應該互相幫助,因為我們是最親的人。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人類簡史(繪本版):給孩子的世界歷史超圖解》書中,形象演示了“家族樹”。

6

玩裝死遊戲

不知道你們家小朋友喜歡玩裝死遊戲嗎?我們家丸子同學經常突然很生氣地喊:“為什麼我每次裝死你們都沒有發現?”

我們以為她橫在沙發底下是要換一個角度觀察世界,原來是在“裝死”!後來我們舉辦了“誰裝死最像”的比賽,我趁她得勝心切,用鼻子嗅她,親她,抱著她悲切地大哭(簡直是戲精上身啊!),她果然都忍住了。後來她總結:死亡太沒有意思了,必須好好活著!

7

教給孩子

談論死亡的禮儀

我們的教育經常過猶不及,教了孩子生命的意義,坦然面對死亡,甚至不忌諱談論死亡,但是,也得教會孩子談論死亡起碼的禮儀。

比如,有些孩子追著老人問“你不是說人都會死嗎?那你什麼時候死啊?”“祝你早點上天堂之類”,這些話在沒有任何幽默語境說出來,輕則讓人尷尬,重則大傷感情,並不是用”童言無忌“四個字就能敷衍過去的。

而教育孩子不要出口傷人的責任,只能是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直接說”死“,要說“去世”“走了”“仙逝”“永遠睡著了”這樣的婉轉一些的話,是對逝者和他們親屬的尊重。也要讓孩子學會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在他人悲傷時發笑,不在他人傷口上撒鹽,理解很多老人面會死亡這樣詞彙時會有更多的不安和恐懼,學會體貼體諒他人。

8

看最詩意的死亡之書

《天藍色的彼岸》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如果關於死亡,我們最推薦的一部電影是《尋夢環遊記》的話,我們最推薦的一本書是《天藍色的彼岸》。書裡寫了一個男孩突然車禍去世,他的魂靈不捨去天堂,回去家裡看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姐姐,當他們悲痛的時候,男孩覺得家人非常愛自己;但男孩最後希望他們能夠停止悲痛,代替他好好地活著。

我小時候父母對哥哥更偏心、父母不理解我責罵我之後,我經常憤怒地想象要是我自殺了他們腸子都悔青了的樣子。《天藍色的彼岸》是從兒童的視角去理解愛和生命,深深叩動兒童內心之餘,充滿深刻的哲理。有時候,我真感激世界上有“死亡”這樣的東西,讓我們懂得怎樣去使用我們的生命。

關於死亡和生命教育的繪本有很多,《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一片葉子落下來》是童書媽媽編輯部看了五十本以上同類繪本,最為推薦的三本。

9

給寵物掃墓

剛剛寫童書媽媽公眾號時,我們被後臺海量的死亡問題給驚呆了:我沒有想到那麼多孩子在親人去世、寵物離世時如此痛苦和迷惑;也沒想過當父母多久之後就得給孩子講死亡問題。當時我們甚至想專門開發一個app,用遊戲的形式跟小朋友互動,幫助他們理解死亡和紓解心結。

我們家的母貓晴天生孩子,是丸子接生的,當時就夭折了一隻小貓。丸子爸爸跟她一起把貓仔埋進樓下花園,清明節的時候,丸子還計劃帶晴天去小貓的小土堆前紀念一番。

10

組織全家聊聊

“如果生命還剩下三天”

“如果你去荒島生活一年,只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麼?”

“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天,你會做什麼?”

……

有些神奇的問題,像一把鑰匙,很容易打開交流的話匣子,而且能夠談得非常深入。我很喜歡這樣的問題,會在童書媽媽兒童寫作課跟孩子們一起聊聊,並且寫下來。也會組織全家一起聊聊,在這些話題裡面,你會感覺到,你是跟家人真正意義地對話,你是在真正在培養一個有血肉有靈魂的孩子。

11

趁機託付身後大事

有一位同事說有一次出去旅行沒有帶孩子,夫妻倆在天上飛著的時候,突然想飛機失事怎麼辦,孩子交給誰養,養育經費怎麼辦……回來之後,他們很嚴肅地立了一個遺囑。

編輯部的小明說,她最想跟孩子交代自己死後的器官捐獻問題,在醫療行業做了十幾年的她,認為到最後要給社會的醫療事業出一份力。

有些同事則比較唯美,甚至跟自己的孩子指定了墓碑的款式、骨灰灑的海域,以及每年清明拜祭的方式——主要要求一定要買什麼品種的鮮花。

我們並不懼怕衰老和死亡,我們也每天為活得更久活得更有意義而努力,但我們也應該安排好自己“最好的告別”,不然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心意,最後你卻無能為力。

12

一家人談談

晚年安排和“安樂死”

有一段時間,我推薦身邊所有的人看《最好的告別》,那是一本思考如何讓生命最後一段時光過得有質量的智慧之書。其中有一句話特別震撼:大多數人從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別人幫助到正常死亡,只有一到兩個月。但很多人為了擔憂這一兩個月喪失了晚年的樂趣。

在看書當時,我把孩子叫過來,說:萬一我得了絕症,請不要搶救我,請不要讓我渾身插著管子,毫無尊嚴和生趣地去世,

看到那則孕婦要做剖腹產而丈夫不允許,最後憤然跳樓自殺的新聞時候,我發現,我們的生命決策權經常並不捏在自己手裡,年幼的時候,在我們的監護人父母手裡;年輕的時候,在我們配偶手裡;年老的時候,在我們孩子手裡。

儘管我們不需要孩子來養老,但孩子卻握有決定我們怎麼死的權利——尤其是安樂死在大多數國家不合法的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跟孩子談論一下這個問題。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一位22歲的青年因為車禍而全身癱瘓,只有一根手指能動,對他來說,身體已經成了靈魂的牢籠。於是,他靠這根手指與人溝通,強烈表達了希望安樂死的意願。2003年9月,他的母親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心願,同時,一位職責本是幫助傷殘人士恢復生存能力的醫生參與了這一行動。《我不是殺人犯》詳細記述了整個事件,同時也寫出了他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13

如果爸爸媽媽離開了

你會怎麼辦?

2008年離世的日本媽媽千惠,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後,就教四歲的女兒阿花學會做飯、洗碗、掃地……所有她認為孩子要獨立地好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那個故事給我的衝擊很大,

“我沒錢、沒權、沒地位,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該給女兒留下什麼…想了想,我只能教會她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四歲的阿花在媽媽的教授下學習生活的技能。

▲癌症媽媽林茹冒著生命危險產下了女兒,她自知無法陪伴女兒長大,便錄下了25年,每一年對孩子的生日祝福。全片2分鐘,能夠讓所有的媽媽都動情。

無論你有沒有跟孩子討論過死亡,每個孩子都會在心裡默想過一個問題——“如果爸爸媽媽不在了,我該怎麼辦?”也許學會更多生活技能,瞭解家庭的財務和保險安排,可以讓孩子稍稍安心一些。

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都要儘量把自己的愛真切地傳遞到孩子的心裡。比起生離死別來說,孩子成績好點還是差點,作業做得快還是慢,又有什麼關係呢?好好珍惜我們的親子之情吧。

我們編輯部的韓劇迷裙帶菜還深情推薦了韓劇《世上最美麗的離別》,該劇主描述為家庭奉獻一生的家庭主婦,在某天被診斷出患有絕症即將死去的心路歷程,深刻的親情令人動容,除了化解一些對死亡對未知的恐懼,這些影視作品更能幫助我們趁著還是“生前”善待親朋、自我珍重。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世上最美麗的離別》海報

14

一起去逛世界上最美墓園

感受死亡的偉大、寧靜和美麗

在國外,逛著名墓園是旅行文化的重要內容。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帶丸子出國旅行,住在 巴黎市中心拉雪茲神父公墓附近,每天去參觀墓地的情景。在莫里哀、巴爾扎克、王爾德的墓碑之前,我們要給孩子講的越來越多。

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墓園,甚至有人評比出十大墓地,這些美麗的墓地超出了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公墓的平凡面貌,而是在設計風格上大放異彩,讓人為之驚歎。

公墓內樹木繁茂,鮮花盛開,鳥語花香,沒有一絲絲淒涼之感。在綠樹掩映中的公墓讓人感到的只有寧靜、祥和,絕無一絲孤寂和悲涼,同時,公墓內造型各異的墓碑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給公墓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讓其擺脫了傳統公墓的恐怖和陰森之感,增添了雅緻和諧之意。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巴黎最大公墓,佔地44公頃,97個墓區,已經安葬了上百萬人,包括莫里哀、巴爾扎克、王爾德等傳世名人。每年有超過350萬遊客從全球各地趕來參觀。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佈滿瞻仰者吻痕的王爾德的墓碑。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這裡長眠著再戰爭中陣亡的士兵和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粉色的櫻花樹下,一排排墓碑正如列隊整齊的士兵,與波托馬克河對面的林肯紀念堂遙遙相望。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維也納中央公墓,歐洲第二大公墓。莫扎特、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父子(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施特勞斯、約瑟夫·施特勞斯)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長眠於此。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日本和歌山縣高野山奧之院墓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日本容納逝者最多的墓地。有多達20多萬座,其中不乏得道高僧。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莫斯科新聖女公墓,莫斯科第三大觀光勝地。墓園中每一位逝者墓前都有專門的雕塑,以藝術的形式表現逝者生平、功績。俄羅斯和前蘇聯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界名流幾乎全埋葬於其中。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墨西哥環狀公墓。始建於1876年,一座座墳墓排列成環狀,100多年來,陸續有90多位名垂史冊的墨西哥政治、軍事、科學、文化藝術各界名人長眠於此。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瑞士日內瓦的先賢祠,是日內瓦最傑出的公民長眠之地。這裡是城市中心的安歇地,氣氛悠閒,並不凝重,很多墓碑獨具巧思和趣味。日內瓦人很喜歡來這裡,體會一種生時精彩,死後明亮的感覺。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泰國--北碧府盟軍公墓,共有6982個來自英國、荷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新西蘭、加拿大和緬甸等盟軍戰俘的墓碑,他們多在修建泰國通往緬甸的"死亡鐵路"時去世。公墓內綠草萋萋,鮮花盛開,幾千個書本大小的大理石墓碑整齊排列。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香港赤柱軍人墓地,最初主要安葬英國駐港英軍及其家屬。在1942年重開,以安葬當時在香港犧牲的香港保衛戰死難者,戰俘、平民、香港義勇軍及英軍服務團成員。在這裡會看見新人正在拍婚紗照,還有在這裡看書休息的遊客。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悉尼威弗利公墓。一半是海洋,一半是墓地。海浪聲大概是最肅穆的安魂曲。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十四堂清明創意課: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死亡、愛和希望

羅馬尼亞的快樂墓地。這裡超過800個十字架墓碑全部都以鮮豔的顏料,畫上生鬼的圖案,並寫上充滿幽默感的墓誌銘,讓你瞭解亡者生前的趣事。令村民能以這樣豁達態度面對死亡的,是本地藝術家Stan Ioan Patras,他與世長辭後,也將安葬於此。

墓園如此寧靜,當我們感受死亡的偉大、寧靜和美麗之時,我們就知道生命的美好和珍貴。生時精彩,死後明亮——這大約是清明節的意義。

祝童書媽媽讀者,擁有一個創意豁達、濃郁親情、思想深刻的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