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同名公眾號“恣遊四方”~

時光苒,記憶黃。

旅行讓我心動的,除了一路的風景和一路的故事外,就數這時光裡的變化和記憶了。

此次西馬之行,動人動心處就是時光裡的歷史和時光裡的人文!

時光裡的人

此行遊覽的馬來西亞幾座城市如怡保、檳城、馬六甲,都有一個集中的特點,就是華人文化。這幾座城市當中,華人都佔比到40%,因此,雖然受西洋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仍保留著部分華人傳統,注重華人禮節、風俗和信仰。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現在國內這些傳統的風俗在漸漸淡化,希望孩子能夠潛移默化地浸淫在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裡,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時間對於這些早已定居於此的華人們彷彿是近乎停滯的。在安靜的街道中,人流寥寥無幾,在已是早上十點多的明亮晨光裡,那一家家七八十年代在國內還存在的老式修表鋪、五金店和布行依次開門營業。

有些斑駁的牆面,鋪著一層薄薄灰塵的玻璃櫃臺,慢慢轉動的老式電扇,和堅守著老鋪的老夥計。櫃檯上全是我還在極小的年紀時才見過的卷布尺和老藥鋪裡的中藥罐,懷舊之意濃厚,似乎在這裡,那些早已逝去的和被遺忘的時光,還在悠然地淌過。

最喜歡的還是店家拉家常般地和你嘮叨,給我們說說怡保日常,還有哪家的茶餐廳本地人比較喜歡去吃,當知道我們準備去玩的地方比較遠,擔心我們UBER打車遇上馬來人可能會有語言障礙,她還熱心地把熟知的華人的士司機電話給我們以作個備用…….這種不設防的嘮嗑雖然瑣碎卻極富人情味,似乎那個我所熟悉的八十年代的童年又回來了。

時光杳去,人情尚在,真心喜歡這種溫溫脈脈的感覺!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民宿老爺爺家的規矩

說到此行最喜歡的住宿,大人和孩子的意見出奇的不同:大人對檳城的藍房子讚不絕口,兩個孩子卻異口同聲地說最喜歡的是房東老爺爺的家——怡保27號旅館。

27號旅館是怡保最有名的二奶巷裡的一座民宿,1904年建成,屹今有一百年曆史了,一共三層,全是木製結構,上下樓都能聽見木板咯吱作響,所以,在我們住進這棟樓裡時,民宿的主人——一個美國老人就對我們立了如下規矩:

1、 上下樓梯請脫鞋輕聲步行,以免聲響太大影響他人;

2、 民宿的主人和客人同住這棟樓裡,請互相尊重,保持環境衛生,垃圾請扔垃圾筐;

3、 家裡養了三隻貓,它們性格溫馴,但不要主動惹怒它們。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有這些約束在身,本以為活潑好動的孩子肯定很難受,沒想到兩天住下來,孩子們適應得極快,不但養成了輕手輕腳上下樓梯的習慣,情商超高的LULU還主動畫了一幅畫送給房東老爺爺,把房東老爺爺樂得直咧嘴,主動把這幅畫擺在自己的桌子上顯擺呢!到後來房東和我們處得很好,還和我們說起他的故事,原來他是一個退休的火箭設計工程師,從美國退休後就來到怡保買下這棟老建築,一邊開著民宿一邊享受著這邊的慢生活。

就是這家有諸多規矩、其中的閣樓房間還沒有空調只有風扇的民宿,按大人的預設來說不算是特別理想的酒店,讓孩子們對“別人家的生活方式”有了難得的體驗:原來別人家是這樣生活的啊!

所以,關於喜歡這裡的理由,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因為我們可以趴在木樓板地上,從板縫向下望樓下的風景,而那些風景是你們大人看不到的!”瞧,孩子們開始積攢自己的小秘密了,她們喜歡這裡的原因就這麼簡單!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檳城是個宗親與同鄉意識非常濃郁的島嶼。在姓氏橋(Clan Jetty)可以感受到依姓氏群居的色彩,和見慣了的華麗會館景點相比,姓氏橋就顯得極為淳樸和老舊,數十年不變,洋溢著濃濃的懷舊氣息。

作為人文景點,姓氏橋的“橋”並非真正的橋樑,而是建於海上的木屋,以木柱架高,並用木板鋪設成橋樑作為村裡的街道與陸地相連,最長的木橋向海延伸約500米,有些則較短,左右建滿了木屋。橋是這裡唯一的交通要道和漁民住家的樞紐,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而得名。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這裡有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姓楊橋、雜姓橋及平安橋,多建於19世紀末,他們的祖籍大多是福建同安縣。其中一座姓王橋在建立檳城渡輪碼頭的時候拆毀,而剩下的6座姓氏橋則在不斷的拆與不拆的爭議聲中留存至今。現在“姓氏橋”變得特別珍貴,被列入世界遺產範圍內,以更完善的制度保存,也更成為了喜愛檳城華人文化的遊客們的熱門之地。

我們這次來參觀的姓周橋是姓氏橋最著名也最大的一條,長度達500米,有79戶人家。著名的小清新電影《初戀紅豆冰》就是在這裡取景,主演阿牛、李心潔、黃品冠、梁靜茹等明星也都是馬來西亞人,或許正是這樣的本色演出,才讓電影美到不行,讓人們在感動於青春情感的同時,也記住了充滿故事的檳城。

這裡房屋很簡單但不簡陋,能看到這兒的居民生活簡單而淳樸,現在老一輩的居民仍以捕魚為生。當年興旺的周橋,是靠向過往船上的水手販售淡水和搬運貨物謀生;也有和緬甸漁民交換木材和橡膠貿易的。這就是過去的華人參與全球化的一種方式,漫步在“姓氏橋”上,能夠清楚地感受到當年南洋華人祖先在19世紀遠渡檳城,重新紮根及生活的歷史。

小小橋村寧靜非常。不少住戶家的門敞開著,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家門口或擺攤或喝茶,對我們這群觀光客早已習以為常,依然保持著如常的生活作息。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些老人我總會有一種內心的安定,也許是一種對華人辛勤發展的歷史的認同,也是一種血脈裡傳承的來自於文化凝聚力的認可。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在喬治市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群手藝人,她們被稱為手繪師,一塊桌布,幾個圓錐形顏料筒做的畫筆,便是他們的創作工具。手繪的材料被稱之為海娜,人們採摘下某種灌木的葉子,將其磨成極精細的糊狀物,便成為印度手繪師重要的繪圖原料。印度海娜手繪是一種古老的身體裝飾藝術,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特別流行。

其實,姓氏橋的海娜手繪比別處貴,後來我瞭解到一般是5-10馬幣,但這裡的印度人收了我們15-25的價錢!!據他們廣告這個手繪可以保存10天不掉色,事實上只存留了5天就已經褪去無蹤影了,因為只是圖個好玩,索性就不計較了。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看著陳舊的橋道,不由擔心這樣奇妙的橋區如果慢慢消失是多麼的可惜,但是,當我們離開時,我回頭看向灰濛霧靄中的木屋、橋板及朝元宮綿綿不絕的香火煙,我就覺得,這不是生拉硬造的做作景點,這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我想離開姓氏橋外出打拼的人在年老時終會回到這裡,成為我們遊客眼中 “姓氏橋的老人”。只要人在,生活就不會消失。

馬六甲的畫家爺爺

在馬六甲河畔閒逛時,我們還遇到一位很有意思的老人。他安靜地在巷子旁支了一個攤,只賣他自己的畫作。熱愛畫畫的貓娃一見到這些畫眼睛都亮了,忙上前仔細欣賞。或許是因為孩子對他畫作不作偽的熱情,老人家立馬打開了話匣,絮絮叨叨講起了他的傳奇故事:先是憑語言天賦掌握了多門語言如英語、法語、馬來語、華語、粵語等,在當地有語言天才之說,後來又自憑一股韌性拜師學畫,學了七年專畫螞蟻,成為有名的“螞蟻畫家”。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貓娃挑中了老人的一張風景鋼筆畫,一直在讚歎:他畫得真好,不知道什麼時候我也可以畫得這麼棒!

老人有點人來瘋,看貓娃接連挑了兩幅他的畫作,頗有知音之感,連忙掏出畫筆說要在畫上簽名,還說他並不常擺攤,他是非常忙碌的,興致所至才會偶爾擺一下畫攤,並連聲囑咐貓娃記得把畫帶回去後好好欣賞、好好保存,一定不要再在他的原作上動筆更改了。可見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對自己的作品非常珍重。

夏至馬來西亞:人文——旅行中永遠的重要風景

旅遊中的小樂趣,就是遇見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故事,不是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