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 拉扯麦芽糖

在兴义,有一群人,背上个箩筐,萝筐上放个小簸箕,簸箕上面放两大团有待拉伸、切块的麻糖,用干净的薄膜纸盖着。手里拿着一个略为弯曲的刨刀形铁片,用专业点的语言说就是“糖斩”。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铁锤一击铁片,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出售。叫卖时以之相互敲击,一路走一路敲,那传出很远的清脆的敲击声永远是那样具有节奏感:“叮——叮——当”。于是,麻糖也因糖贩用铁锤敲击铁片的声音而得名叮叮糖。叮叮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由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又名麦芽糖!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 小贩箩筐中的麦芽糖 陈进云 摄

麦芽糖,一种不起眼的传统小食品,却与我们的童年紧密相连。至于由来,则很传奇。相传杜康当年在竹筒里装稀饭,放置7天后变成了酒,杜康十分得意,在老婆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老婆不服气:“你拿稀饭7日成酒,有什么稀奇?看我把干饭一日变出糖来。”杜康不以为然,老婆却认真起来。她弄了些大麦来铺在地上,清水浇湿让其发芽后,舂碎磨成浆拌和在干饭里装瓮放起来。一个对时的工夫,米饭里果真冒出了糖水;她再把糖水煮一煮,就成了甜甜的糖糊。杜康尝到这麦芽做成的糖,对老婆的能耐心服口服。

托杜康老婆的福,从此天下有了麦芽糖。通过浓缩、扯白的麦芽糖,就是现在的麻糖。麻糖有止咳化痰、润肺之功效。既能当糖吃,也能作一些中药的引子,老少皆宜。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熬制好的原糖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原糖粘性十足

据老辈相传,麦芽糖的制作工序,大抵是这样。将麦子泡水一整晚,然后平铺在盆子里,每天浇三次水。大约三天左右小麦发芽了,连根带苗一起洗干净,麦苗倒入搅拌机搅碎。将玉米面,放入大锅之中,煮熟直至粘糊状。然后就到了和麦芽环节,将搅碎的麦芽和熬制好玉米糊搅拌在一起,放入大木缸,盖上盖,发酵五到六个小时。发酵后,用干净的纱布过滤出汁水,将汁水倒入大锅里,先用大火熬干水分,再调成小火慢慢熬成浆,一直熬到很稠很有粘性为止,这个过程大约八小时,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最后出炉的又粘又稠的糖浆放在撒好干豆面的盆子里,一锅原糖就此制成。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选优质小麦

▼捂麦芽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原糖制成后,其状粘稠,可扯成丝,在扯成丝状的麦芽糖上,撒上些炒熟的豆面和花生面等,就成了小孩子最喜欢吃的丝窝糖。而我们日常见惯的麦芽糖呈白色晶体状,则是要费熬糖师傅一把力气,初出得原糖为黄色,黄色的原糖要通过不断的拉制才会变得越来越洁白晶莹,拉糖,需要一个很大很结实的挂钩,多为桃木制成。而拉制好的麦芽糖,滚圆成糖粑打包,一个糖粑二十来斤,就可以背到街上去卖了。

熬制玉米糊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扯制好的糖粑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拉扯麦芽糖的挂钩

记得小时候,麦芽糖是可以用粮食来换的,也有些用牙膏壳、橘子皮、鸡鸭毛、旧书报、废铜铁来换。小贩瞄一眼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一只手将铁片放在“糖粑粑”的边缘,另一只手用小铁锤“叮叮”一敲,就“跳”出一块拇指大小的糖粒来。跳出的糖粒大小取决于你交换物件的价值多少。而现在的麦芽糖,很少有商贩拿来换粮食,只能用钱去买,但是味道还是和当年一样。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 和麦芽

麦芽糖的制作,本是传统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年来,能制作麦芽糖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或许,有一天,会慢慢消失。但是,作为八零后、九零后的儿时记忆,它一直在我们心中。当然,现在也有大作坊生产,但是味道,不再那么纯正,或许是一些记忆,在主导着我们。

(文/陈进云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赵兴摄)

叮叮糖,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惊喜大奖等你来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