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德M56頭盔和同時期世界上其它型號的頭盔相比,有何優勢?

繽匯


  二戰德軍的標誌性M35鋼盔,以期冷峻威武的輪廓、流暢灑脫的曲線成為世界無數軍迷心中永恆的經典絕響,不可撼動。不過,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小秘密,M35並不是最好,它還是在防彈性能方面有瑕疵的,它本來還是有一個比它更優秀的弟弟,無論防彈性能還是製造工藝都比他更勝一籌,可惜它的外形太“另類、奇特”,以至於許多“不識貨”的眼光中它簡直算得上是“怪誕醜陋”。雖然誕生也很早,可是一開始就不得希特勒歡心,結果被無情雪藏。一直熬過十幾年,才重新被人賞識,成為冷戰時代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中一道閃亮的風景。沒錯,這就是前東德軍隊的M56式鋼盔。

  

  【也許是M35鋼盔太過經典,以至於大家會想當然的以為質量最佳的桂冠也一定屬於它,其實,它還有更好的兄弟姊妹】

  早在德國即將發動戰爭的前夕,德國帝國鋼鐵特別研究院還在研發更好的鋼盔,他們測試了當時世界上主要的幾種鋼盔性能,結果發現英國的園碟型的“託尼”鋼盔最差,德國M35算較好。但在防彈性能方面依然不夠理想,尤其是製造工藝複雜,成本大。儘管有了改進版的M40、42版,但成本依舊是問題。這樣就的的確確有必要另闢蹊徑再研發出來更好的產品。研究所的確做到了,他們首先從彈道學角度出發,研究測試不同角度對彈道的防禦性能,研發出來4種新型鋼盔樣板。分別命名為A、B、BⅡ以及C型,結果發現60度角,堪稱最完美的“跳彈黃金角度”,最能使彈道發生反彈。具此新研發的4款中具有前所未有的“緩丘”形狀的型號就是B型和BⅡ型,它不僅防禦力遠勝過當時世界上所有鋼盔,而且難能可貴的是製造工藝也比所有德國現有鋼盔簡單。能夠極大降低成本。BⅡ被德國科研人員給予厚望。

  

  【早在世界大戰沒有爆發時,德國國防科技人員就開始研發出更好的鋼盔型號,可惜沒有被採納】

  

  【與BⅡ一起被研發出來的A型鋼盔,同樣性能要優於M35,但都是外形不如前者威風而落選】

  

  【BⅡ型以其純60度黃金跳彈角度,成為凱夫拉誕生之前最好的鋼盔,可惜,賞識的眼光太少】

  當科研人員拿著新產品向希特勒展示時,自詡“藝術鑑賞力”不凡的希特勒卻對BⅡ“怪模怪樣”的外形十分討厭,覺得無法襯托德軍的威武氣概,新產品就這樣被無情否決。不過,這種鋼盔還是被德國統帥部少數慧眼識珠的人看中,偷偷的生產了一小批成品。二戰進入尾聲時,當蘇軍與德軍最後鏖戰柏林之時,蘇軍發現德軍中竟然有個別頭戴一種奇形怪狀鋼盔的軍人,起先還以為是德軍的什麼傀儡部隊,後來才發現是一種德軍未大量配備的鋼盔試驗品。這恐怕是BⅡ型在二戰中的唯一閃現。

  

  【東德人民軍有幸採納了這種納粹看不入眼的寶物,成為冷戰時期一道奇特的風景】

  戰後,東德西德都建立武裝,面臨軍服研發問題,東德被蘇聯嚴格要求研發出與納粹截然不同的制服與鋼盔。參與研發的人員恰好有當年BⅡ鋼盔的設計人員,在他們的力主推薦下,這種被雪藏十幾年的優秀作品終於獲得認可。1956年被批准正式成為東德人民軍的標準制式鋼盔,因此命名為“M56”式鋼盔。

  

  

  【越南戰爭中越軍佩戴的M56式鋼盔】

  

  【安哥拉戰爭時期M56式鋼盔】

  

  【中東戰爭時期的M56式鋼盔】

  

  【烏茲別克斯坦士兵】

  

  

  【土耳其軍隊也鍾愛這種實用的鋼盔】

  M56一亮相,頓時引起不同的爭議,有不少人像希特勒一樣譏笑它怪誕醜陋,也有內行人一眼就覺得M56卓爾不凡。測試結果讓世人對它刮目相看,它那與當時流行的坦克流線型外觀異曲同工之妙的設計,使得它具有當時最好的防禦性。堪稱凱夫拉鋼盔出現之前,世界上最好的鋼盔。結果,這種怪模怪樣的鋼盔,頂著外行人無數嘲諷,出人意外的走入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裝備行列。尤其戰火紛飛的世界各地戰場,如號稱“萬日戰爭”的越南戰爭、“永不休止”的中東戰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直到先進國家戰盔已經進入“全息智能化”的今天,M56依然在一些國家繼續它的使命。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闕興明

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一個部位。在戰場上,一個士兵如果頭部被擊中,或許在霎那間就會喪失戰鬥力甚至丟掉性命。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注重於頭盔的研發和生產,為自己的士兵提供最好的頭部防護。
東德(也稱民主德國)原產的M56型頭盔在對士兵頭部保護方面真是沒話說。當時剛剛研發出來之時,就跟一系列同期被研發的頭盔一起作過測試。測試結果顯示,M56要明顯優於其它頭盔。測試時很嚴格,是在15米的距離用11.5mm手槍彈進行射擊的方式進行的。其它幾款頭盔都有被擊穿甚至被擊中出現了裂痕,而獨有M56僅僅只是被擊出了凹陷而已。
M56頭盔的防護性能之所以如此出眾,得益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由於用了上好的材質,研製M56是在1939年末,當時的冶金工業並不像如今這麼發達。然而,設計這款頭盔的工程師們還是為之傾注了許多匠心,用的是一種兼具高強度與高韌性的特種合金鋼材。

如果用於頭盔的鋼材只講究材料的強度而忽視韌性,那麼被擊中後,頭盔就會被震裂,而且士兵也會因為受到子彈的強烈撞擊而被震傷;如果只求韌性而強度不夠,則很容易被擊穿。因此,M56的優勢就在這裡被體現出來了,除了不被擊穿之外,頭盔的凹陷還會吸收一定的由子彈射來而產生動能,不會被震傷。

另一個方面,就是M56的設計相當合理。這款頭盔自盔頂而下都呈60°的夾角,這個斜面能讓射來的子彈產生跳彈的效果,即不會正面承受子彈的衝擊力。
然而,M56雖然防護性能如此出眾,但在二戰卻被希特勒棄用。原因有兩個,一是造價太貴,製造M56所要用的這種合金鋼生產工藝太複雜,無法大量供應,就算生產出來也單價太高;二是希特勒認為這款頭盔看起來不夠英風颯爽。希特勒其實是一個頗具藝術家氣質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據說當時德軍的軍服就是他自己設計的,受到官兵們的一致好評。因此,M56因其並不美觀的外形就難入希特勒的法眼了。
然而,從防護性能上來說,M56就放在當今世界都算是質量一流的頭盔。

環球快資訊


安靜覺得存在即合理,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它合理的理由,所以東德M56頭盔和同時期其他頭盔相比,肯定有它的優勢讓其被選擇。


東德M56頭盔


東德M56頭盔,它的樣子讓我真心覺得慘不忍睹,確實如樓主所說的,非主流的代表。它是於1956年五一勞動節的儀式上被東德人民軍儀仗隊佩戴著正式亮相世界,當時的M56型鋼盔採用了石灰色塗裝並在鋼盔右側飾有黑、紅、金三色的盾形徽章,維利.史多芬將軍最終將其正式定為東德人民軍制式鋼盔,並對其經過一系列的改進,讓它更適合運用於實戰中。


同期的美蘇頭盔


美國:M1956型頭盔,是由M1鋼盔改良而成,在美軍參加1956年的韓戰及1968年的越戰時使用,和M1鋼盔區別主要在於鋼盔的高度減少了0.8CM,重量重了0.14kg。


蘇聯:SSH-40頭盔,是一個結構很簡單的鋼盔,內襯懸掛是三塊人造皮革。頭圍大小可以通過頭頂穿過三塊皮的一個束帶調整。在1960年開始被SSH-60取代,然後是SSH-68。


對比來說,這三款頭盔,在外觀上,東德M56頭盔是完敗了,那麼性能呢?頭盔最重要的是保護人的頭部不受傷害,而東德M56頭盔很多軍迷都說是史上最強的鋼盔,防禦性能槓槓的,也有外國軍迷對其的防禦性做了個實驗,讓我們來看下吧:


設計上


子彈撞擊到頭盔上時,力度是集中在彈頭的那一端點,這個弧線的外形能很好的把力洩開,加上頭盔內部的緩衝帶更加有效的緩衝了撞擊力度,從而減輕了配戴者頭部和勁稚所受到的衝擊。

實戰運用上


通過戰爭數據表明,德國士兵死亡的原因比較少是因為頭盔問題導致頭部受傷,經過測試,使用9mm拉派盧姆彈和7.62mm手槍彈在15米距離上進行的射擊,也都無法擊穿這一款頭盔,也無裂縫。


戰場上,穿戴的再醜,只要能保命,那就是開掛式的存在,所以東德M56頭盔雖然非主流了點,但安靜覺得它不愧是歷史名盔,對德國士兵的安全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你們認為呢?


安靜的小文藝,小萌新一枚,如有錯誤,歡迎各位大佬們指教。


安靜的小文藝


實際戰術上講,東德M56頭盔較同時期氣他頭盔型號,防彈性能好;宏觀戰略上講,該頭盔造價低廉,性價比高,生產技術難度低。

(頭戴M56頭盔的東德戰士)

實際上,說道同期,恐怕直到美國PASGT凱夫拉盔,和瑞典的鈦盔發明服役前,該款頭盔在單純的防彈性能上都強於同期世界上的其它頭盔。而該盔的誕生,在二戰末期。德軍陸軍兵器部為了節省頭盔生產時間和原料,同時保證良好的防護性能,借鑑坦克傾斜裝甲的防護原理,採取了大弧線斜面設計,同時以小牛皮製作盔內襯墊和繫帶。即通過大弧線外形核頭盔內部優良的緩衝層,巧妙地將彈頭的撞擊動能分散到頭盔的各個方向上去,繼而實現減輕子彈的穿透。

(M56頭盔雖然看起來簡陋,但其在擁有良好防彈性能的同時,還具有非常人性化的內襯設計)

在國外對M56頭盔的射擊實驗中,15米內使用9mm魯格手槍彈和7.62mm手槍彈的射擊,這在那個時代,已經是非常優異的防護性能了。

(M56頭盔防彈性能試驗後的結果展示)

更令人稱奇的是,與美軍凱夫拉PASGT頭盔,蘇軍鈦合金頭盔這些運用了高科技材料的“高富帥”不同。M56由於其特殊的出生年代,其頭盔主體為常見的鋼材,而這也正是英軍“湯米”頭盔,美軍M1頭盔這些“老傢伙”的主要材料。M56,作為一個二戰“老兵”,單憑巧妙的設計,而非高級的材料技術,取得了不輸於“後輩”們的防彈性能,實在是難能可貴。

(頭戴M56頭盔的土耳其軍隊)

同樣,因為材料優勢,M56的價格較低,生產難度小,適合大規模裝備,在戰略後勤上,不失為亞非拉國家軍隊頭盔的學習對象。事實上冷戰期間,出於“社會主義國際援助”的需要,東德曾向越南等國支援了大量頭盔。而冷戰後,隨著東德人民軍裝備的大量外銷,在世界的衝突地區,仍然能夠看到這位“老兵”的英姿。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區域拒止


說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的M56頭盔,倒還是有些牛皮可以吹吹的。某國外軍友對M56鋼盔進行了實際射擊試驗,使用9MM拉派盧姆彈和7.62MM手槍彈在15米距離上進行的射擊,結果無擊穿,無裂縫。甚至有傳聞國內有人用M56鋼盔來砸59式坦克的100毫米榴彈的彈頭,結果彈頭被砸癟了,而M56鋼盔就幾道劃痕。因此,在美國凱夫拉頭盔出現前,民德M56型鋼盔的防護性能超過任何一種別國軍隊列裝的鋼盔。

但論起M56鋼盔的淵源,就不能不提及M35型鋼盔。

早在1939年,德國軍工部門針對包括德軍M35型在內的各國軍隊的制式鋼盔進行輕武器及破片射擊測試。結果沒有哪支軍隊裝備的鋼盔擁有無懈可擊的防護性能,包括M35型。

抗日戰爭時期頭戴德制M35鋼盔的國民黨軍隊

因此,納粹德國軍工部門立即開始新頭盔的設計。1942年末,設計及生產測試工作結束,陸軍兵器部甚至將其型號都定為了M45。可奇怪的是希特勒卻表示不看好這頂頭盔。原因居然是,如此醜陋的頭盔有損第三帝國軍人的形象,能擔此大任的只能是M35頭盔。因此,新型頭盔並未批量生產投入現役使用。然而,從首批試戴使用的多布利茨步兵學院學員反饋的信息顯示,新頭盔的防護性及佩戴舒適性遠優於後者。

這就是M45鋼盔

隨著戰後德國的分裂,蘇聯支持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開始組建軍隊。1956年初,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正式組建。與此同時改進後的M45鋼盔開始批量生產並被正式命名為M-1956型(簡稱M56型)鋼盔。其從1956年誕生至今,一共有四種演變,主要區別是內襯和鉚釘的不同:1型盔外可以看到三個鉚釘,內襯有八片皮舌;2型與1型一樣,盔外可以看到三個鉚釘,內襯是新設計的,有六片皮舌;3型盔外看不到鉚釘,內襯與2型一樣;4型與3型基本一樣,只是盔頂比3型要平,倒放時可以穩定。

M56做工優良,連下巴帶都是小牛皮的,穿戴非常舒適。其大弧線形斜面設計,與坦克上的傾斜裝甲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弧線的外形和頭盔內部的緩衝帶可以有效把彈頭的撞擊動能分散到頭盔各個方向上去,從而減輕了配戴者頭部和勁稚所受到的衝擊。

可以說M56醜歸醜,質量倒是非常不錯的。



聯合防務


上圖為1956年2月東德《德國青年(German Youth)》雜誌上刊發的一張照片。人們正是通過這張照片第一次見到東德的M56頭盔,大多數人第一眼看到就一個字“醜”。一點不錯,希特勒1944年看到它時也覺得它醜,所以就把這款頭盔否定了。當年二戰剛剛打響,德陸軍兵器部就交給研究部門一個任務,研製新型頭盔。其實德軍當時的M35頭盔性能已經逆天了,大大領先美蘇英法等其他國家頭盔。

然而陸軍兵器部對M35頭盔仍不滿意,最終1944年最新圓弧設計的M45頭盔(就是後來東德的M56頭盔)在通過了近乎變態的各種測試之後,陸軍兵器部總算對這個新設計的M45頭盔滿意了。於是獻寶一般的將M45頭盔呈獻到希特勒的面前,審美獨特的希特勒看到新設計的M45頭盔大發雷霆,這次他和普通人審美一樣,認為M45頭盔太醜陋了,佩戴這種頭盔簡直有辱德國軍人的形象。希特勒能把頭盔上升到德國軍人形象這個高度是陸軍兵器部這幫頭頭們事先沒有想到的。這款使用9mm手槍彈和7.62mm步槍彈在15米距離都無法擊穿、防護性能領先二戰所有國家,甚至到二戰後美帝M88凱芙拉頭盔面世之前,一直是世界上防護性能最好的頭盔就這樣被希特勒給槍斃了。

好在二戰結束後,東德陸軍裝備部門又想起了這個M45頭盔,筆者這裡感覺是當年二戰德軍“陸軍兵器部”的頭頭們以及M45頭盔的設計師們“陰魂不散”啊!於是東德軍方對M45頭盔簡單測試就發現的確防護能力超強,所以最終東德裝備這款M56頭盔也就毫不意外了。


水鏡曉先生


東德M56頭盔是一種非常醜陋的軍用頭盔,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的PASGT凱夫拉材料防彈頭盔和蘇聯的K-6系列鈦合金防彈頭盔出現之前,M56頭盔的防護性能是當時全世界所有軍用頭盔中最好的。

M56的防彈性能優秀和這款頭盔的醜陋是分不開的。鋼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防護材料,但是鋼的比強度卻並不是太高。如果要想達到足夠的防彈性能,那麼鋼盔的重量顯然會重到無法接受。所以M56鋼盔就選擇了大傾角來提高防彈性能,原理上和坦克的傾斜裝甲是一樣的,另一方面,頭盔採用的是具有一定韌性的特種鋼,所以即使在被近距離發射的11.45mm手槍彈命中後凹陷62.5px,仍然無裂痕。當然了,這樣一來,雖然防彈性能很好,但是鋼盔就不免很醜陋了。

M56頭盔的發展可追溯到二戰。早在1939年入侵波蘭時,德國人就開始對鋼盔的防彈性能進行研究,結果是當時的德國M35/40/42式鋼盔雖然防彈性能相比同期的英美軍隊的鋼盔更好,但是總體性能仍有不足。

1942年,幾種新型鋼盔被送往德國陸軍裝備部進行測試。這批新型鋼盔分為4種型號,A,B,B2,C。其中,B和B2兩型頭盔通過了測試,防彈性能大大提高。然而整個二戰中,新型頭盔都沒有量產。

(計劃中的M45盔,也就是B和B2型,兩者區別不大)

戰後,民主德國需要一種頭盔:他既要在外形上二戰中的德國M35系列不能相似,又不能和蘇聯鋼盔相似,於是他們便找到了二戰中試驗的B2型鋼盔,經過一些小改進之後便誕生了著名的M56鋼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