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故宮房屋近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上廁所怎麼辦?

晌餃橫胸


誰說故宮沒一間廁所?我可以鄭重告訴你,袁世凱時候就在新華門建了一個廁所,他為什麼建廁所,難道是為了方便同志們?等一會我告訴你。

回到本題,故宮房屋萬間,難道真的沒有一間廁所嗎?其實古代故宮不是沒有廁所,只不過不叫廁所,當然古代沒有現在意義上的用水沖沖的廁所,古代故宮廁所叫“淨房”,裡面有個便桶,皇帝用金的便桶,大臣用銅的便桶,不過皇帝的淨房不和大臣們在一起,不會一邊蹲著一邊討論國家大事。

便桶用後,僕人會定時間倒掉,故宮裡有專門運輸“排洩物”的工作人員,也就是運大糞的。

其實古代皇帝也是吃五穀長大的,他也有“三急”他也吃喝拉撒睡,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他也需要廁所,只不過叫法不同,意義是一樣的,皇帝的廁所是流動的,他上廁所有好幾十個人伺候。

皇帝如廁好威風啊!其實就連大奸臣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還有個“美人痰盂”呢?況且皇帝乎?

據說嚴世蕃有痰直接吐到宮女張著的嘴裡。故“美人盂,”有此可見,皇帝的廁所會更高級吧,反正宮裡有許多閒人,用什麼廁所呢?奴才們爭著搶著給皇帝端尿盆,恐怕好多人沒資格端呢!

能夠在故宮上班的領導,都是有權有勢之人,大臣上“淨房”,奴才們都把手紙準備好了,大便後一般都在上面撒上草木灰,防止臭味四溢,即便不撒草木灰遮蓋臭味,這些奴才也不嫌棄,伺候領導比伺候他爹孝順多。

他們會拍馬屁,說:“真香啊!”據說武則天當政時,有個大臣想巴結丞相魏元忠,魏元忠身體有病了,這個大臣親自品嚐老魏的大便判斷病情,這個大臣也不覺的噁心。

講這麼多,春秋君無非想告訴親們,故宮相對來說,還是有廁所的,有專門負責清理的人,所以故宮看似沒廁所,但不會汙穢不堪。

前文我說了,袁世凱在新華門旁修建了茅廁,也就是在中南海正門前旁修了茅廁,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權利以後,總想復辟帝制,據相命大師賈興連說:稱帝可以破解家族魔咒。那麼,袁世凱有什麼家族魔咒呢?原來老袁的祖上都活不過57歲,他的父親叔叔都是短命之人。

老袁接受了相面大師的建議,於1915年12月11日,老袁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參議院的提議,即日稱帝。

老袁稱帝不得人心,全國掀起了反袁浪潮。袁世凱讓相師看看紫禁城的氣數怎麼樣?

賈興連轉遍了皇宮內外,說:紫禁城經元初建,又歷經明清兩代的修葺,其設計與結構,可保皇帝江山萬代,唯有新華宮門氣散而不聚,正位之後,難免出現一些波折。”

袁世凱急忙問,有什麼方法破解嗎?

相師掐指一算,說,在新華門旁建個廁所就可破解。相師得意思是聚斂收集故宮中的穢氣。廁所雖然修好了,可舉國反袁之聲欲加高漲,袁世凱終於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便嗚呼哀哉了。


秉燭讀春秋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房屋多到8704間,可以說這些房間用途非常多樣,有煮茶的、做飯的、換衣服的、存冰塊的。。。可唯獨沒有一個最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房間——廁所!

俗話說“人有三急,尿急憋死人。”這偌大的紫禁城竟然沒有廁所,那皇帝妃嬪和太后是怎麼上廁所的呢?難道他們都修煉成精了,不用上廁所?

“故宮裡為什麼不專門建廁所?”

關於紫禁城裡為什麼不建廁所,這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而大多數的說法認為是皇帝不允許皇宮這麼莊嚴的地方有汙穢物存在,試想皇宮裡這麼幾萬人居住著,要建廁所的話不得幾十個啊,萬一這裡面塞滿了便便,這不讓整個宮裡臭氣熏天嗎!

當然啦,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皇帝想跟民間老百姓不一樣,畢竟天子嘛,怎麼能跟普通人一樣去“上廁所”呢?!

所以,他們想了另一個辦法來解決上廁所的問題。

“請把廁所抬進來!”

整個紫禁城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等:

皇帝妃嬪太后屬於“主子”,上等人。

宮女太監雜役屬於“奴隸”,下等人。

而在上廁所這件事上,兩種人都採取了一種辦法——“移動式上廁所”。

具體操作辦法如下:

在每個宮殿裡最不引人注意,最偏僻的角落都會設置一個小屋子(淨房),裡面放著裝便便的器具,俗名“桶”,當你要想方便的時候,就把汙穢物全都排到這個桶裡。

只是,太監宮女這樣的下等人用的桶一般是木頭做的,材料比較一般,俗名“便房”,且要使用時,得自己到這個小屋子裡來。

而像皇帝妃嬪們用的,材料就很奢侈了,有用紫檀木的、黃花梨的,且鑲金鑲鑽,人還有個更高級的名字“官房”,同時當他們要使用時,就不親自去小黑屋了,而是直接喊一聲:“小李子,傳官房!”

聲畢,就會有一眾小太監抬著這個“便便桶”來到主子跟前。

不過據一些史料記載,各個宮裡的淨房並不是只有一間,而是有兩間,這說明宮女和太監是分開使用,分男女廁所的。

呃!!太監也能進男廁?!

“我們拉的沒有味道,是香的!”

不管皇帝也好,太監也好,在排洩物的成分上幾乎是一致的,體現著眾生平等,而且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臭,因此,為了不讓皇宮裡有任何臭氣,太監宮女們特意在便便桶裡鋪上一層香灰,這樣,當你的那個東西拉出來掉下去的時候,馬上就會被香灰裹住,看不見任何一點樣子,而且還帶特有的中藥香。

真是應了一句俗語:“皇宮裡的人拉出的東西都是香的!”

每逢初四,十四,二十四,這些便便桶都會由太監拉出宮倒掉,不留一點汙穢物在宮中。

說到這,小君想給大家普及個歷史上最貴的“便便桶”,誰的呢?

慈禧太后的。

據史料記載,慈禧的這隻馬桶是由檀香木做成的,外雕一條大壁虎,壁虎的四隻腳被做成桶底座的四條腿,它的嘴張開,以銜手紙,壁虎的尾巴捲成為把手,壁虎的肚子正好成為容器,裡面放置一了大量香木的細末。

不過很遺憾,這隻價值連城的馬桶現在流落民間,想想誰現在要把它拿出來拍賣,一定。。。是個超級大價錢!

如今的故宮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天上萬人的流量也讓宮裡建了無數的廁所(如下圖)

每次小君走進廁所方便的時候都會感嘆:“哎!要是皇帝們知道了他們的家現在變成這樣,不知會作何感想呢?”


宮殿君


有吃喝、就有拉撒、古時候的故宮房間裡是有廁所的。只不過那時候不叫廁所、是叫《馬桶》、是叫《夜壺》。

如果用當今的話語來說、那些應該稱為:移動式廁所、或者:便攜式廁所。


跟進2020


今天我們去故宮,有公共廁所可以解決方便問題。但是要知道,這些廁所所用的都是現代設施,所有涉及到的上下水問題都是經過改造之後才得以實現的。而在古代,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暗渠的下水道,如果要在故宮裡修廁所的話就只能修成像很多農村那樣的旱廁。試想一下,故宮裡那麼多的妃嬪、太監、宮女,一天要產生多少汙物,堆積在那裡的豈不臭氣熏天,這讓天子如何生活?

所以故宮裡沒有的廁所是現代意義上的廁所,但它也有自己的廁所,那就是馬桶和淨房。

對於主子們來講,用的都是高級馬桶,稱作“宮房”,據說慈禧的宮房是由檀香木做的,還雕著一隻大壁虎。需要的時候,只需喚一聲“傳宮房”,就會有下人把馬桶抬過來,然後伺候著方便,馬桶裡鋪著香木粉末,掉進去的汙物會馬上被包裹住,一點臭味都不會散出,方便完以後再迅速由下人抬下去。

下人們方便則有專門的淨房,裡面一排排的大缸,方便完以後也要撒上草木灰,防止臭味擴散。這個淨房就相當於公共廁所啦,而且太監和宮女的淨房是分開了,相當於男廁和女廁。

這些馬桶和大缸每天都有專人拉出宮去傾倒,也有專門的人清洗,保證了故宮裡的清潔。像電視劇《康熙大帝》中的令妃,在被冷落後就被安排去洗馬桶,最後死在了一片倒塌的馬桶之中。


徐鵬遠


從古代到近代的80年代,我們所認識的廁所就是廁所,不是如今的衛生間(茅坑+洗漱+沐浴)的組合。

茅廁就是古代的廁所隱晦稱呼,當然還有各類型的文縐縐別稱,總之顧名思義,茅就是草叢之類,換句話說,大小解在野外就是找個草叢蹲下就是,完事扯幾根草擦拭即可。

家裡有養豬的就在豬圈上頭假設簡易木板房,兩條長木,中間漏空;非農戶,譬如在城鎮裡頭,也就是在上下樓梯的底板下的黑暗空間設置一個木桶,有蓋的,免得異味溢出,拉個布簾遮掩,戶型較大的可以在各自的室內,床腳設置同樣加蓋木桶,這就是最初的馬桶。

每逢清晨都有號車巡街,各家各戶踴躍傾倒馬桶。

故宮當然也是如此,不能免俗,頂多所有的馬桶製作工藝、用料採用高級貨罷了,設置在偏僻角落或者不佔主幹道的位置。


鴻哥iouyh福小鋪


北京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王朝的首都,中國兩大帝國的核心,也是天子最高權力的象徵。整個故宮有著諸多奇異現象,至今有些仍迷霧重重。


那麼,為什麼偌大的紫禁城無一處廁所?



故宮一共有9999間半的房子(由於年久損毀,現僅剩8704間),可以容納成千上萬的人,皇宮裡房子的用途和分類精細齊全,有議政的、會客的、就寢的、煮茶的、做飯的、換衣服的......等等,可以說當時人能想到,基本上樣樣都有。

俗話說“人有三急,尿急憋死人。”但是,如此大得驚人的紫禁城,竟然沒有一處廁所。那麼,皇上和三宮六院嬪妃及太監宮女們,平時在哪兒上廁所呢?


首先,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問題:為什麼故宮是9999間半的房子?


為什麼不是9999間?9代表“長長久久”,又代表九九歸一,天下一統。這不是很吉祥嗎?為什麼不是一萬間?“萬”代表天地萬物,王朝萬年,萬國來朝,萬歲萬萬歲,不也大吉大利嗎?

歷來說法很多,原因不一。但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

在封建時代講究“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也就是上天之子,只有天上主宰三界(天界、人間、地府))的玉皇大帝,才能夠享有一萬間房子的禮制,而皇帝只是凡間的主宰,禮制上不可逾越玉皇大帝。所以,9999間半已經是極限了。

這個“半間房”指什麼?它其實是指文淵閣樓下的一個樓梯間。古代封建迷信色彩較濃,大家姑且聽聽就好了。


其次,我們說說偌大的紫禁城不建廁所,宮中人都怎麼上廁所?


關於紫禁城為何不建廁所,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裡最主要原因:不是紫禁城裡沒有“廁所”,而是皇家採用了“移動式廁所”(便器)。比國定在一個地方臭昂昂的廁所,要有一定優勢。(以下圖片僅為示意)。


在當時,整個紫禁城的人大致分為兩等:皇帝妃嬪屬於“主子”,上等人,使用的豪華便器叫“官房”,“官房”用料及做工非常考究,待遇非同一般;宮女太監雜役屬於“奴才”,下等人,只能使用最粗糙的公用馬桶。

皇帝及嬪妃的便器,精選上等名貴材料,有檀香木的、黃花梨的(甚至據說還有鑲金鑲鑽的),做工精細、精湛絕倫,而且便器內佈滿特製細沙,表面還要精心灑上一層焦棗、香灰或碳灰,經過數道中草藥薰香......上個廁所也儀式感十足,可謂奢侈奢華。



據有清宮太監曾經回憶:慈禧上廁所會傳諭身邊太監,由太監再傳宮房,隨後由十多個配套宮女(伺候的+抬器的)將慈禧專屬“官房”抬進來,慈禧上完之後還要專人伺候擦屁股,只能擦三次,還要做到乾淨,做不到輕則被罰,重則掉腦袋。完事後,宮女們再將“宮房”,小心翼翼將其抬回專屬淨房(專門存放便器的地方)。



定期都會有專門的太監,收集各宮的糞便等汙穢物,統一集中到糞桶車上,拉出皇城倒掉。太監宮女雜役等下人,用的馬桶是粗糙木頭做的,俗名“便房”,想上廁所必須要去公共淨房內。


其三,古代紫禁城,為什麼不建廁所?



相對而言,在紫禁城這個人口密度較高的地方,“移動式廁所”比建固定廁所大致有幾點優勢:

1、保證皇宮內的大環境,更清潔、少異味

皇家對皇宮要求甚高,不允許出現明顯異味,更何況這麼莊嚴的地方有汙穢物存在,會玷汙所謂的皇家氣象。全部使用便器,完事後拉出倒掉,皇宮內就不會有異味了。

試想:紫禁城裡眾多太監宮女們,人口龐大、人口密度高,每天聚集在一個地方吃喝拉撒,若建廁所,萬一這裡面塞滿了便便,這不讓整個宮裡臭氣熏天嗎!

2、對於皇帝及嬪妃而言,更方便、更省事

對於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時時處處都要人伺候的皇帝及嬪妃們來說,這樣反而更方便,從來不用自己跑去“上廁所”,而是命人將自己專屬“廁所”抬過來。一方面是相對方便,另一方面也是皇宮中人已習慣這種便器方式。

所以,古代當時的紫禁城,既然採用了“移動式廁所”,建廁所也就顯得沒那麼必要了。


最後,我們說說歷史上最貴的“馬桶”!



據說,歷史上最貴的這隻“馬桶”,是慈禧太后御用的。


據史料記載,慈禧御用的這隻馬桶由名貴檀香木製成,外雕一條大壁虎,壁虎的四隻腳,是桶底座的四條腿,它的嘴張開,以銜手紙,壁虎的尾巴捲成為把手,壁虎的肚子成為容器,裡面放置香木細末...


不過,據說這隻“天價”馬桶,清亡流落民間,已不知所蹤了....

後來大清亡了,據說做“皇帝夢”的袁世凱,曾建過幾處廁所,不過那都是比較近現代的事了。

如今故宮,已成為世界旅遊景點,每天有來自中外數以萬計的參觀人流量,因此基於參觀者需要,後來在故宮裡新建了眾多現代廁所。帝王已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紫禁城步入尋常百姓生活!

【撰文:峰子哥;點關注更多趣歷史!】


峰子奇觀


故宮中確實沒有廁所,皇帝、嬪妃等“上層”與宮女、太監等“下層”雖然採用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是他們都是使用“便桶”或者“便盆”來解決上廁所的問題。

先來看皇帝和后妃們:在沒有抽水馬桶的年代,解決廁所臭味的問題一直很難纏。於是,天之驕子使用的馬桶都特別講究——用木材、錫或者陶瓷製作而成,形制上基本上與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馬桶類似。但是它們下方都有一個抽屜,裡面放的是草木灰,方便完之後,草木灰可以迅速地將氣味弱化。皇帝和皇后用的馬桶是最為高端的,它們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官房。

再來看太監和宮女們:明呂毖所撰《明宮史》中記錄道:“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曰西夾牆……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各有淨車在下接盛。於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開玄武門及各小門掃之。”這段話解釋得很清楚,即紫禁城中在特定的地方設置了“流動廁所”,而這個流動廁所每隔十天左右就會有由宦官、被處罰的官員等組成的“淨軍”清掃出去。


國史通論


在先秦時期,人們管方便的地方叫做豬圈,這是因為先秦時期人們是在豬圈上面搭一個簡易的支架,人就蹲在支架上方便。

到了秦朝,皇宮便有了一間單獨地房屋,裡面擺滿了一種類似於水缸的器皿用來裝排洩物,人在想方便的時候就蹲在上面方便,然後由專門的人負責清理。


到了漢朝時期,就出現了一種類似於現代馬桶的器皿叫做“虎子”,虎子是專供皇家使用的,皇帝的虎子由專門服侍皇帝的太監抱著,皇帝可以隨時隨地的用,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這也是馬桶的前身。傳說這是虎子得名於西漢時期,當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後,便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

關於虎子最早的記載是《西京雜記》,裡面說得是虎子由玉石做成的。
虎子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了唐朝,因為唐朝的李姓先祖有一個人叫李虎,所以為了避諱,便將虎子改名為馬子,後來漸漸的人們就稱呼馬子為馬桶,關於馬子最早記載的的是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


天棒KO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倒馬桶的情結,其實不符合歷史

這個問題,著實困擾了很多有八卦之心的人,包括我,小的時候遊覽故宮,也會產生疑問。沒有廁所,沒有衛生間,他們在宮裡面方便,不會有味道麼?還怎麼住人?

後來,我看電視劇《雍正王朝》,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太監們拿著“恭桶”去倒糞便的景象。這更加深了我的判斷,看樣子,古代皇帝、后妃們生活也不怎樣,吃在屋裡,拉在屋裡,香臭混雜。

後來,我才發現是《雍正王朝》弄錯了,古代的皇帝、嬪妃以及太監宮女根本就不是這麼“出恭”的。當然,我也理解,電視劇設計這個情結,其實是為了證明,皇帝也是普通人。

皇帝、嬪妃的“恭桶”有講究,一般都用木、錫或者瓷做成

在故宮裡,人們“出恭”主要使用的器具是便盆和木頭做的恭桶,這些器具被放在稱之為“淨房”的地方。

當皇帝或者嬪妃需要使用的時候,一般都是由太監或者宮女拿出。

皇帝、嬪妃“出恭”之後,太監和宮女會趕緊拿來炭灰蓋住,其目的是遮住味道,然後迅速拿走。

皇帝、嬪妃使用的“恭桶”,一般會被稱作“官房”。“官房”一般會非常講究,有長方形、橢圓形兩種形式,材料也一般是木、錫或者瓷做成的。至於太監和宮女使用的,則被稱作“便盆”。

木質的官房往往是長方形,外邊裝有木框,框上開個圓口,然後鋪上軟墊。口上還有蓋,想抽屜一樣可以抽拉,防止滲漏。

宮女還原慈禧“出恭”:騎在“恭桶”上,逗“壁虎”玩

在由民國時期北京二中語文老師金易撰寫的《宮女談往錄》(根據對當時活著的宮女所做的口述),有對慈禧“出恭”非常詳細的記載。

這位宮女說,慈禧太后所用的“官房”各個都是國寶。比如,有一個是用檀香木做的,刻著一條大壁虎,壁虎的頭向上挺著,可以作為扶手。此外,壁虎的嘴還是張開著,可以用來放廁紙等等。

慈禧每次方便,都是騎在官房上面,有時候會用廁紙逗大壁虎玩。

當慈禧的便物下墜之後,裝在大壁虎肚子裡的細末會立即滾落下來,將便物埋起來,防止臭味上升。

每次,當太后要方便的時候,都會有太監用黃雲龍套將官房包起來,恭敬的頂在頭上,送到寢宮門外,由宮女運送進去。

隨後,另外的宮女會在慈禧方便的地方鋪上油布,把紙放在壁虎嘴裡。慈禧方便完之後,會由宮女再次用黃雲龍套將官房包好,然後交給外面等候的太監。

“出恭”所用的香灰來自哪裡?原來是冬天燒炭的碳灰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既然皇帝、嬪妃的排洩物需要用香灰等掩埋,那麼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呢?難道是從宮外專門購買的麼?

當然不是。如果你去故宮,你會發現,除了故宮裡面沒有廁所,其實還沒有煙囪。那麼,他們冬天是怎麼取暖的呢?

答案是地暖。故宮在建造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建了非常嚴密的地下通道並放置了大爐子。一到冬天,太監就會點燃爐子,然後熱氣就會順著地面的磚散發出來,均勻的散發到宮殿的每個角落。

故宮的地道口,一般都在房子的北邊,平常都是用厚木板蓋著。此外,這些地道也有出風口,便於通風供氧。

由此可見,古人也是很聰明的,既能供暖,又不至於一氧化碳中毒。

那麼,這些炭燒完之後,所產生的爐灰,會被人拿走用來進行處理(比如添加香料),然後用來覆蓋排洩物。

由此,故宮就很好的解決了沒有廁所的這個問題。


兮兮說事兒


明清時期,皇宮裡是沒有廁所的。原因很簡單,一是為了避免“臭氣熏天”,惹煞皇宮的“風景”,二是為了方便主子們,那麼好幾千人的大事,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呢?原來,所有的人“方便”時都使用便盆和馬桶。  大殿的一角是用布簾隔開的,那是專門為了人們“方便”之用的,便盆和馬桶上都有蓋子,而且在便盆裡還放入炭灰和草木灰,帝后們方便處還另裝上香料。穢物便出,被灰沿裹、加蓋倒入糞車,小便入馬桶、隨時處理,所以紫禁城內的宮中絕無異味。  帝后們使用的便盆稱“官房”,製作是非常精美的,而且造型也十分奇特。如慈禧的官房,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在官房的外壁雕出一條大壁虎,四爪落地恰成為官房的四條腿、肚子鼓成大葫蘆肚,成為裝穢物的容器,尾巴捲成“8”字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頭在上往後仰,正好被人的手吻合地握住,壁虎的頭扭向騎在背上的人,嘴略微張開一條縫銜住手紙,兩隻眼睛鑲著紅寶石,奪人注視。官房有蓋,蓋中浮雕螭虎(古代神獸,像獅虎)作為提手。大壁虎的肚子裡裝的是香木粉末、既幹又蓬鬆。  當年慈禧嗜吃如命,每日二正膳三次吃點心小吃,到了晚年還患上了大脖子病,不時地需要官房,那時的宮女們晝夜都被她折騰得要命。  帝后們用的手紙,是宮女們精心製造的。她們在細棉紙上噴上霧狀的水,然後熨幹再墊上溼布再次熨幹,要求製作出來的手紙不脆不溼,而且沒有紙毛、光滑有彈力。  紫禁城裡不但沒有廁所,就連煙囪也是隻有坤寧宮祭祀燒柴處才有,因為宮內膳房與取暖都是燃用木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