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东北王-大帅张作霖(第二百六十篇)

刘福来也是吴佩孚手下的一员虎将,刘福来小跑着来见吴佩孚,行了军礼"大帅,有什么吩咐?"

"快,把你这全师给我拉上去,一定要给我顶住,不准郭鬼子再往前前进一步,违令者杀。"

"明白。"

刘福来骑上高头大马,调动他手下这个师,企图扭转败局,但为时已晚、那一个师已经分散到各地,再把人马集合在一起、再做部署,得有一段时间,现在就这段时间也没有了。奉军马上就打过来了。

再看奉军的骑兵刀光闪闪,能有几千匹战马叫,眨眼之间涌到刘抓来部队的前边,没等集合就给冲垮了。刘福来再能耐,也扭转不了了,看得了吧,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电跑了。

这回吴佩孚才真正着了忙了"这,这怎么搞的,我枪毙了他。"枪毙谁?法不责众啊,多少万人,你找谁的毛病。

正在这时,副官长跑进来了。报告大帅,快转移这地方咱们站不住了。"

"不,我至死也不离开!"

"大帅这又何必呢,胜败兵家常事,何必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计一时之短长呢,大帅快走吧,铁甲车等着你呢。"

吴佩孚没办法了,钻进铁甲车,两个连保护着他逃到秦皇岛。到了秦皇岛,吴佩孚还不甘心失败,还想重整旗鼓,哪知屁股还没坐稳当,外面报告的进来了"大帅快挪地方吧,秦皇岛也不保险,郭松龄亲自领兵来了,已经到了秦皇岛郊外了。"

"啊,郭鬼子,我跟你完不了,迟早要算这笔账。"

喊破了嗓子有什么用啊,在秦皇岛陆路跑不了了,坐兵船跑吧,幸亏他有军舰,一直把吴佩孚送到天津,没过几天,天津也待不了了,吴佩孚又坐着军舰逃到南方去了。第二次直奉大战历时五十三天结束。以奉军全胜、直军大败而告终。

张作霖在奉天大帅府得着报告之后,乐得都要疯了,也忘了大帅的身份了,直拍自己的脑门子,直拍屁股"吴佩孚,小子,你才有几天的能耐,就想跟我作对,这是你自己找的。马上给前方拍电,重赏郭松龄、张学良,让他们继续进军,奉军全部开进山海关,给我扩大地盘。"

张作霖一声令下,拿下九门口占领榆关,被俘房了六万多人,人都挤成疙瘩了,想跑也跑不了。但是当大兵的就响一手好,我投降得了呗,所以缴枪不杀,放下武器就行。

张学良跟郭松龄接上头,两个人一商议,作出决定,说"直军乐意加入奉军的我们欢迎,马上换军装,发给你枪支弹药,你跟着奔南边打。说我不乐意当兵了,我腻歪了,愿意回家,不反对,每人发放两块大洋的路费,给你开路条,开证明,你可以回家。"在那个年月,回家怎么活?因此绝大多数都乐意留下当兵。就这样,经过改编之后变成了奉军。

张学良的第三军从九门口榆关进山海关,不到一个月,从几万人就滚到十几万人,张学良和郭松龄把改编的部队编成了六个整编师,实力空前壮大,得的战利品太多快转移,底下各路大军闻风而动。张学良、郭松龄率领的是第三军,也就是山海关,他们进兵滦州。一路之上,吴佩孚的直军多了。

吴佩孚为了打垮张作霖,从外国银行贷款贷了无数、从英、美、法各国购进厂最先进的武器,大炮、轻重机枪、五连珠的步枪、连发的手枪、都崭新崭新的,没开封,都没住过的,军火仓库里有的是,什么棉帽子、棉鞋,大米、白面、牛、羊、猪、狗,什么都全了、奉军是有吃有喝有穿有戴,把得的这个东西源源不断地装上军用列车送回奉天。

有的人、腰包都肥透了,发战争财,在死尸身上找零碎刀就得了不少,什么怀表、手表、钢笔、现大洋,往裤兜子里就揣吧。据说有的当兵的都走不动,因为裤裆里都塞满了。所以说张作霖发了财,底下也肥了。

第二军军长是张宗昌,副军长是李景林,奉张作霖之命,他们从热河南下,不是主要战场。主要战场战斗已解决,他们捡便宜,所以张宗昌势如破竹,率领他的第二军很顺利地拿下了朝阳和凌源。在进关这一路之上,据说他抓的俘虏最多,从前线败下来的都叫他抓住了,而且强行改编,回家不行,必须得当兵。

张宗昌这一下子抓了十多万俘虏,改编成八个整编师,他这军长就掌握着十五万军队,哪有这么大的军长?张宗昌野心勃勃,谁不想利用这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谁不想抓枪杆子?而且这些当兵的手里都有家伙,把他们改编之后就能给自己服务,张宗昌能不红眼吗?

在近代史上,这个张宗昌是国家的败类,老百姓的祸害,都说张宗昌有几样事他一辈子都不知道。第一个,他有多少老婆他不知道。你说他这老婆得有多少吧,他排不上号来,专门糟蹋妇女,走到哪里都是妻妾成群第二个,银行有多少存款他不知道,咱一般人存折有多少钱还不清楚吗?说明这小子钱太多了第三个,他手下有多少军队他不知道,后来都到了这种程度,所以说他扩大地盘扩大实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这十几万人马从朝阳、凌源直接赶奔营口,再取滦州,直逼天津。

吴佩孚这次的失败主要是郭松龄奇袭九门口,攻打石门寨,郭松龄这步棋算走对了。奉军作战勇敢,这也不假。但是就凭这一点打不过吴佩孚,吴佩孚失败不了,从地利、配备、人员的素质,这些方面吴佩孚高于奉军,高于张作霖。那怎么还打败了呢?关键的一步棋是冯玉祥的倒戈。

另外冯玉祥这个人有一定的远见,他对曹锟、吴佩孚不满,特别是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后,曹锟贿选当了总统,逼着黎元洪下了台,把持了中央大权,为所欲为,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尤其不可容忍的就是这吴佩孚,那简直骄傲自满,不可一世啊。冯玉祥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张作霖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惜重金,用三百万巨资收买冯玉祥,让张学良带着巨款赶奔热河,偷着跟冯玉祥密谈的。冯玉祥答应了,战争一旦打响,他拽吴佩孚的后腿,拆吴佩孚的台。有这么一句话。碉堡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内部要一不和,非倒霉不可。

冯玉祥是第三路军总司令,手下也好几万人马,实力雄厚战争打响之后,表面上他听吴佩孚的指挥,出兵古北口,装模作样地直奔兴城、猛插绥中,切断奉军归路,然后端奉天张作霖的老窝。其实他根本没按吴佩孚的计划办,到古北口他按兵不动,从蒙古购进了不少骆驼,拉头东西天天在外头转圈,你要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大军行军呢,估计是骆驼队,赶奔兴城、绥中的,实际上他转一圈又回来了,他就在古北口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冯玉祥有自己的打算,心说,吴佩孚,你要打胜了我也不怕,打胜了你得奔奉天,我把你这后门给你关上,我掐住杨村,掐住秦皇岛。我不让你回来,这河北之地就归我了。如果你打败了我也不让你回来,我把门也插结实了,你从海上跑,从空中跑我不管,你从陆地上跑不了歹我在后头收拾残局。

吴佩孚能不倒霉吗,冯玉祥是这么计划的,也是这么干的,当他得着报告,郭松龄奇袭石门寨一举成功后,马上就知道了,直军完了,吴佩孚败了,不趁这个机会动手更待何时?他马上传出命令"回师北京!"

然后抽出一个精锐师摆在杨村,掐断吴佩孚的归路。散兵游勇他也收编了不少,后来冯玉祥一琢磨,为了区别我和吴佩孚的军队,怎么办呢?干脆改名吧,我的第三陆军从今以后就叫中华民国国民军,从这儿之后改称"国民军补了,自封国民军总司令。

北京后防空虚,他领着几万生力军没费一点力量就占领了北京,控制了政局。首先命手下大将鹿钟麟找曹锟去,这位大总统正睡觉呢,搂着小老婆睡得挺香。手枪指脑门子上,从被窝里把他掏出来,曹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认识鹿钟麟"你要干什么?你要造反吗?"

鹿钟麟乐了"大总统,上支下派迫不得已,总司令冯玉祥叫我这么办,我没办法。我看您还是知趣点儿,我认得你,你是大总统,我这手枪可不认识你,我这子弹可不认识你。"

"好吧,我听你的。"

谁不怕这玩意儿啊!曹锟规规矩矩地把衣服穿好了,连他的小老婆、家眷都做了俘虏。但是冯玉祥指令不要亏待曹锟,多少年的交情了,曹锟也是老帅,跟自己相处多年了。你就在总统府官邸老实一待,所以冯玉祥进了北京之后,先下令解散了国会。后再作决定。

供你吃供你喝,你别炸刺就行。将来大总统的人选在战争结束之北京内外皇城全都是国民军,都背着大刀片。据说国民军的纪律在军阀当中是第一流的,比较严明,也不欺负老百姓,公买公卖,这与冯玉祥将军的领导是有绝对关系的。老百姓一般怕别的军队,不怕国民军,所以北京安静如常。

皇城里边还住着个小皇帝,溥仪还在里边待着呢。每一年中华民国还得供给他们四百万元的开销,这成何体统?民国建立都十三年了,还养这不伦不类的,从我这儿就得改变。因此冯玉祥下令,命大将鹿钟麟、张毕,带着两连手枪队进了紫禁城,去找溥仪。溥仪听说大兵进了紫禁城,吓得不敢露面。

谁接待的呢?内务府大臣,也是溥仪皇帝的老丈人,叫荣源。为这事荣源腿肚子都转筋。见着鹿钟麟之后,鹿将军把国民军的决定向他做了通报,给他提出五款"主要的一项,四百万元太多,老百姓的负担太重,养着你们这帮人有什么用?你们对国民一点儿贡献都没有,白吃白喝那不行。但也不能不给你们生活出路,从今天开始,把四百万元降成五十万,这就对你们不错了,你们签字吧。另外,限你们三个小时搬出紫禁城,要过了一分钟别说我们不客气。"

三个小时就得搬家,荣源闻听,五雷轰顶,知道不能再讨价了,飞报溥仪皇帝,叫他签字。溥仪掉着眼泪苦于无奈只好签字画押,马上打点东西,搬出紫禁城。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这个小朝廷又存在了十三年,溥仪含着眼泪离开了凤阁龙楼。要说这个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经历了两千余年,真正结束到谁手呢?结束到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手里头,不管这小朝廷有没有用,毕竟还存在,真正解体是从冯玉祥这儿开始的。

溥仪搬出紫禁城之后,带着家眷上哪儿去?事先一点儿准备都没有,一开始住到他爹家里,他爹就是醇亲王载沣,就是摄政王。可他爹脑瓜皮太薄了,一看他儿子领着家眷搬到他家,现在时局又这么乱,谁知道引来什么大祸?载沣一想这几年我过得挺好,平安即是福,我儿子这一来,打破了平静,这可不行,不能长期在我这儿住着。老头子急得每天愁眉不展,溥仪在这儿住能安稳得了吗?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溥仪手下有位老师叫郑孝胥,他给出了个主意。说"陛下不必焦急,为臣给你奔走奔走,我去安排。"

郑孝胥就找到倭奴驻北京公使芳泽,他跟芳泽还挺熟悉。经过会谈之后,芳泽笑呵呵一点头"哟西,可以。"就答应了郑孝胥的要求,把溥仪这一家子接进了公使馆。这里挂着膏药旗,谁也不敢动,到这儿就安全了。

但是公使馆毕竟不能搁住户,三天五天行,十天半月可以,这要长期,不是那么回事。但是溥仪手下还有一位干臣,叫罗振玉。罗振玉到处奔走,到了天津,见着倭奴驻天津总领事,倭奴在天津的驻屯军司令,经过秘密会谈,这两位也点头帮忙,让溥仪换上学生服装,戴上眼镜,拎着书包,好像个大学生,偷偷离开公使馆赶奔天津,他的家眷也分期、分批化装到了天津。在罗振玉的安排下,住进了张园。

据说这张园就是清朝末期统制张彪的公园,里边修得不错,有小别墅,住到这儿了。后来由于地方太小,又搬到静园,据说静园是陆宗舆的家宅,挺漂亮。从这儿之后,溥仪就在这定居了。

看着叫静园,并不安静,溥仪这年十九岁,也懂得很多事了,溥仪也不服劲儿,心说,把我赶出来了,咱等着瞧,迟早有一天我还搬回紫禁城,这天下还是我们大清朝的,只是现在我一时走背运而已。

溥仪写过一本《我的前半生》,在这本书里他把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情况,写得淋漓尽致。这个静园并不静,自从这下野的皇帝搬来之后,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上这儿来拜会他的人太多了。

可是到这儿来了之后,这帮人不会别的,就会吹大牛,一个比一个吹得响。有的表示陛下你放心,陛下蒙尘乃临时的,我还有实力,将来有了机会,我可以辅佐皇帝重新主政。那个说了我银行有多少存款,我有多少哥们儿弟兄,外国我还认识谁,迟早有一天我得给您帮忙,我得效忠陛下。

尽管溥仪对他们所说的疑信参半,但是听这话他心里头舒服,他现在需要找心理平衡,听了这话明知是假的,他也舒服。所以每次接见来访的客人之后,溥仪都出手大方"赏。"

且不说国民军每年给他五十万元,"船破有底,底破有帮,帮烂了还有三千六百颗大钉。"爱新觉罗氏进关之后,做皇帝做了二百多年,虽然近百年来屡遭涂炭,损失很多东西,家底还是相当丰厚的,就其家底而言,他有的是钱。有这么句话银行里有大批存款。溥仪离开紫禁城之后,带的珠宝古玩太多了

所以溥仪出手大方,谁说好话赏给谁东西,给你两幅名人字画,字是严嵩的,阃是唐伯虎的,有的是无价之宝。最次的给两颗珠子,赏两身衣裳,或者在手指头上把扳指撸下来,这给你了。皇上的东西有次品吗?都是精品,都是宝贝,你得点儿就得发大财。有些人就是出于这个目的来给溥仪打溜须,到这儿来领赏的。回头变卖了钱,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所以这个静园简直成了一个魔鬼的小天下。

喜欢本文的书友们,请关注小编,为本文点赞、收藏、转发,多谢各位书友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