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

如清泉之甘洌,沁人心脾;如陳酒之醇厚,歷久彌香。領略非遺,感受千百年來的盛世輝煌。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連日來,我市文化部門上下聯動,舉辦了一系列主題突出、亮點紛呈的活動,展示非遺優秀成果,引導更多的公眾參與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自200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為加強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2017年,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貼近群眾 融入日常生活

展位前,觀眾用手工製作的毛筆現場揮毫潑墨,一展才情;色彩亮麗的麵塑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當手藝人表演將兩種顏色混成另外一種顏色時,迸發出陣陣驚歎……6月10日,市文廣新局等主辦的聊城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演暨首屆文創節在古城區縣衙大院內盛大開幕,精彩的文藝演出、現場的文創展示,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參觀。手藝人們現場展示精湛技藝,邀請遊客參與體驗。

今年遺產日的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口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非遺讓生活更美好”“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如何讓文化遺產走進市民生活,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來?我市文化部門給出了漂亮答案。

今年年初,市文廣新局舉辦的聊城市首屆非遺春晚,別具特色,讓廣大群眾更加直觀、形象地瞭解非遺。東昌府區“非遺”宣傳活動、臨清市“非遺”展演、高唐縣“非遺”圖片展……5月份以來,市文廣新局與各縣(市區)文廣新局上下聯動,在全市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全社會關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

四位一體 健全傳承體系

“目前,我市建立了非遺保護名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文化生態區在內的‘四位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市文廣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翟健介紹。

目前我市已公佈國家級非遺項目11項,省級非遺項目45項,市級非遺項目172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35人,另有14人已被列入省級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市級173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處,省級非遺文化生態實驗區1處,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4個;省傳統技藝大師2人。

2015年12月開館的聊城市魯西民間藝術體驗館,是我市民間藝術傳承實驗基地。館內匯聚了一大批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他們攜帶東昌葫蘆雕刻、東昌剪紙、東昌陶藝、東昌古錦等30餘項我市本土民間文藝的項目,長期駐足在體驗館內,向全國各地遊客展示著聊城特色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承和發展文化和自然遺產,博物館的建設是一項重要載體。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系當前全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文化專題博物館。展覽通過聲光電、多媒體、文物、圖片資料、雕塑景觀、沙盤模型、VR互動等手段,系統展示了中國大運河輝煌的歷史和風采,迄今已接待了中外觀眾800萬餘人次。

薪火相傳 非遺走進校園

6月4日,東昌府區水城小學的教室裡,小朋友正忙得不亦樂乎,對著模型,那兒捏捏,這兒按按。不一會兒,一個個鮮活的卡通形象被他們用麵糰塑造出來。東昌麵塑傳承人梁平開心地和小朋友在一起,歡笑聲充溢整個教室。

東昌府區文廣新局、水城小學、澄漿玉泥傳承人共同建立了聊城市首家東昌府區非遺教育傳承基地,設有非遺大講堂、非遺多媒體室、非遺數字保護傳習中心以及東昌葫蘆、東昌府木版年畫、東昌澄泥等10多個非遺代表性保護項目,成為在全省面積、項目數量名列前茅的非遺教育傳習基地。

“近年來,市文廣新局、市非遺中心及各縣(市區)文廣新局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出豐富多彩的展覽、展演、教育、普及和推廣活動;同時,逐漸將‘非遺進校園’常態化,在中小學、高校開設非遺課堂,編寫非遺教材,創作非遺節目。”翟健說,聊城市“非遺進校園”活動已成為山東省非遺工作十大亮點之一。

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承人高文平把技藝帶到職業院校的課堂,並把傳習所工作室建到學校,定期組織烹飪技能展演,加強交流和研討,將老手藝和老味道留了下來。

日前,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成為第一批“全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17年,該館舉辦的“運河文化小志願者社教活動”,榮獲全省博物館優秀社會教育活動“優秀案例獎”,成為該館依託古運河和我市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所推出的一個社教品牌。“運河古蹟行走”“聊城非遺保護宣傳”“假期義務講解”“小小講解員培訓”……以研學實踐、靈活多變的方式,履行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文/圖 記者 賈新偉 通訊員 李 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