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距港交所IPO新政落地生效恰好滿月,首批“叩門”的生物醫藥企業相繼浮出水面。

近日,君實生物的一紙公告,證實了其正謀求香港上市的傳聞,成為繼歌禮藥業、成大生物之後又一家公開披露赴港上市計劃的生物醫藥企業。

君實生物在公告中稱,“為滿足經營發展的資金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國際化水平,公司擬申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據董事會決議公告,本次擬發行H股股數不超過本次發行完成後公司總股本的25%(超額配售權執行前),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用於藥物研發、境內外投資併購、推動境內外業務發展、一般公司用途等。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早在2015年8月,君實生物就已在新三板掛牌。截至目前,其在新三板上仍處於正常公開轉讓交易的狀態。這意味著,君實生物將以“新三板+H股”的方式赴港IPO。

此前,新三板公司若要到港交所上市須先從新三板摘牌。就在上個月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股轉系統”)與港交所簽約合作,推出“新三板+H股”的兩地掛牌機制,明確了新三板公司可在不摘牌的情況下赴港上市,為新三板公司同時利用境內外市場進行資本運作掃除了制度障礙。

對於擬募資金額以及未來是否會一直留在新三板等相關問題,君實生物總經理助理俞文冰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相關的細節事項還未確定,暫時不方便披露,形成決議後會進行公告。”

截至2018年5月25日收盤,君實生物報21.58元,總股本6.01億元,總市值已有130億元。

急奔港股

君實生物早有登陸資本市場之心。

作為一家研發型藥企,君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主營業務為單克隆抗體藥物(單抗)的研發與產業化。苦於持續高額的投入和漫長的研發週期,君實生物一直沒有實現盈利。

2015年8月,君實生物選擇在新三板掛牌,最初採用協議轉讓方式進行轉讓,主辦券商為中金公司。

一年後,為提高股票的流動性,君實生物將轉讓方式由協議轉讓變更為做市轉讓,首批引入中金公司、中信證券、東方證券、國海證券四大做市商為其提供做市報價服務。而後還有國泰君安、東北證券、長江證券陸續加入到其做市商隊伍中。

頭頂著“創新藥”“PD-1”的光環,君實生物在流動性匱乏的新三板市場表現頗為活躍,連續三年入選創新層,不失為新三板的“明星股”。

僅從二級市場的交易來看,君實生物的股價自掛牌之初的4.38元到現在的21.58元,暴漲了近4倍。最高的時候,君實生物的市值達到15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1月15日股轉系統推出交易制度改革,上線盤後大宗交易以來,君實生物多次登頂大宗交易成交額榜首。截至5月22日,君實生物共有26天發生盤後大宗交易,成交總額為8.09億元,佔據新三板盤後大宗交易總額的3.65%。

君實生物顯然並不滿足於此。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今年年初,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為尚無盈利或無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開設IPO通道,大力招攬生物醫藥“獨角獸”。

港交所大刀闊斧的改革無疑將形成虹吸效應。為將優質企業留在新三板上,股轉系統與港交所達成了合作,進一步明確新三板企業赴港上市的制度安排。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就在股轉系統與港交所在北京簽約的當日,君實生物副總經理顧娟紅和董秘陳英格兩人作為掛牌公司代表,出席了當天的簽約儀式。市場上對於其謀求赴港上市的猜測自此傳開。

隨著港交所新政和“新三板+H股”的落地,不少生物醫藥企業傳出擬赴港上市的傳聞。

君實生物顯得更為急切。新政落地不足一月,公司董事會就審議通過了《關於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上市的議案》《關於轉為境外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等多項議案,正式按下IPO的啟動按鈕。

5月22日,君實生物還同時發佈了《關於終止股票發行方案的公告》,宣告終止正在進行的逾2億元定增案。

事實上,君實生物4月10日剛剛公佈了新一輪定增預案,擬向珠海高瓴天成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與公司董事長、實控人熊俊定增募資2.18億元。其中,高瓴二期基金擬認購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此項定增預案已於5月18日獲得證監會的受理。

“綜合考慮公司未來資本運作安排,經與認購對象友好協商,擬決定終止本次股票發行。”君實生物在公告中表示。

“完成定增還需要一定時間,君實生物放棄此次定增可能是為了搶時間,加快上市的進度。可見其赴港上市的急切與決心。”上海某機構醫藥行業分析師張勇(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

在此之前,君實生物曾在2017年年報中提到,鑑於研發投入對資金的需求大幅增長,“2018年籌集資金將是公司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公司將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

時代週報記者還注意到,國海證券在5月17日宣佈退出為君實生物提供做市報價服務,此舉亦耐人尋味。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資料顯示,國海證券為君實生物的首批做市商之一。2016年7月,國海證券通過定增獲得庫存股40萬股,成本價僅為6元/股。而君實生物轉為做市交易的一年多以來,股價已經翻番,且其二級市場交易較為活躍,做市商並非無利可圖。

在新三板上,不少擬IPO企業由於不想引入更多中小股東,降低二級市場活躍度而將轉讓方式由做市轉讓變更為競價轉讓。而此番國海證券退出做市後,仍有6家做市商為君實生物提供做市報價服務。

對於未來在新三板上會採取何種交易方式,俞文冰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暫不方便透露”。

“燒錢”壓力

被終止的2億定增案並非君實的首次融資。時代週報記者查詢其公開轉讓說明書瞭解到,在掛牌新三板之前,君實生物曾進行3次增資,共計融資約1.5億元。

而掛牌新三板之後,君實生物更是開啟了瘋狂“吸金”的模式。據統計,自2015掛牌以來,不到三年,君實生物共完成6次定增,累計融資額達16.18億元。背後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華潤深國投信託、上海檀英投資等機構。

除了股權融資,君實生物還用上了債權融資工具。去年股轉系統剛剛推出創新創業可轉換公司債的制度,君實生物便在今年2月完成2億元的雙創可轉債發行,票面利率10.35%。

頻頻融資的背後,與越來越大的“燒錢”壓力不無關係。

從主營業務來看,君實生物專注於創新單抗藥物和其他治療性蛋白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據公告披露,公司目前共有14個品種正處於臨床前研究或臨床試驗階段,主要覆蓋腫瘤、心血管和骨質疏鬆等疾病領域。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直到目前,君實生物的所有產品均仍處於研發階段,主要依靠一些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獲得收入,公司整體尚未實現盈利,且虧損幅度正不斷擴大。

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僅實現營收593萬元,虧損1.36億元。2017年,公司營收增至5450萬元,虧損幅度急劇擴大至3.17億元。而2018年一季度,公司的虧損額已達到1.01億元。

君實生物表示,虧損擴大主要因公司目前正處於投入期,新產品管線進一步擴大,多個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發投入大幅增長所致。

過去幾年裡,君實生物已經將4個產品推進到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JS001)是當前腫瘤免疫治療中最熱門的抗PD-1單抗藥物,也是首個在國內開展臨床試驗、首個申報上市的國產PD-1。

據悉,JS001針對黑色素瘤適應症的上市申請已於3月20日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有望在今年或明年獲批上市。2018年1月,JS001獲得美國FDA的臨床批件,現已啟動在美國的臨床試驗。此外,JS001針對肺癌、胃癌、鼻咽癌、淋巴癌等適應症的臨床試驗也已處於Ⅰ-Ⅲ期不同階段。

除JS001之外,另一大重磅品種UPB1211(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已經進入臨床Ⅲ期;針對PD-L1靶點的JS003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受理。

“臨床試驗從Ⅰ期到Ⅲ期,所需投入的費用大幅上升。”張勇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君實生物發展到這一階段,多個產品已進入到臨床階段,後面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隨著PD-1、TNF-α、PSK9、BLyS等產品進入臨床階段,近兩年君實生物的研發費用陡增。據其年報披露,2015年公司的研發投入為5230萬元,而2016年和2017年,公司的研發投入陡然攀升至1.18億元、2.62億元。

加快產業化

隨著PD-1臨近獲批,君實生物在產業化基地建設上亦需要投入鉅額資金。“搶佔時間很重要。”俞文冰對時代週報記者坦言。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君實生物最近的兩輪融資方案中,募集資金用途均為JS001的臨床研究項目和蘇州吳江、上海臨港兩個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

據俞文冰介紹,目前公司在吳江的產業化基地已經建成並投入試運行,該基地建有3個500L規模的發酵罐,初期產能預計可以滿足1萬-2萬病人的用量。

與此同時,總投資達8.5億元的上海臨港產業化基地亦在建設當中,一期產能包括12個2000L規模的發酵罐,預計能年產630kg單抗藥物。

君實生物急奔港股 試水“新三板+H”

“PD-1的潛力巨大,同時競爭白熱化,早一兩年還是晚一兩年,市場完全不同。”張勇表示,“君實生物搶時間IPO,也是為了PD-1能迅速搶佔市場先機。”

目前為止,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信達生物、恆瑞醫藥的PD-1均已提交了上市申請,並同時被納入了優先審評程序。未來PD-1的市場爭奪戰已不可避免。

與信達生物、恆瑞醫藥的申報策略不同,君實生物選擇從晚期黑色素瘤切入,以確保PD-1獲批後能夠在這一小腫瘤市場先行卡位。

眼下這一階段似乎已經到了“開戰”前的關鍵時期。從近期的管理層調整動作亦可略窺一二。

今年年初,君實生物從外資藥企引進了兩名高管,分別出任總經理和副總經理。披露的信息顯示,總經理李寧原為賽諾菲集團副總裁,亦曾在美國FDA任高級審評員、審評組長等職;副總經理顧娟紅曾任阿斯利康中國/香港臨床發展高級總監。

“兩名高管都是來自跨國大藥企,有豐富的研發和經營管理經驗,他們的加盟能夠彌補公司原來的短板,有利於公司業務的長足發展。”俞文冰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版權歸原作者,若有異議,煩聯繫後臺刪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