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粮食,是人们耐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无论是小麦还是水稻,今年的收购价格是一降再降,一个资深的老农民,每年每亩土地上的粮食能有800元的利润就很可观了。而且,今年农村土地确权后,一个农民手中的实际土地也就只有4亩多,有些地方的农村,农民手中的土地面积甚至更低,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的价值也就相对的减少了。因此,有人在网上调侃道:“一个农民在田地里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可还是供不起一位大学生。”如此鲜明的对比,农民是无奈还是另有隐情?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尽管国家现在对农民有很多的补贴政策支持,如粮食补贴、取消农民交粮、农民农机购置补贴、轮作休耕补贴等等。农民虽然拿了这些补贴,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人每年需要缴纳180元,农村养老保险金每年没人需要缴纳200元,在加上村里公益事业修建时的出资,农民所获得的补贴就显得杯水车薪。看来,农民种田是没有任何隐情的,那么,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农民种粮食的任务属性依然没变

两千多年的农耕时代里,培养了农民种粮食的任务基因。过去的农村里,无论那年是丰收还是灾荒之年,农民都要去县衙里缴纳一部分的粮食,多余的粮食才留给自家使用。这种带有任务属性的种粮食模式,在农民心中已经被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虽然在2002年后,国家已经取消了农民完粮的任务,但是,农民种粮食的家庭任务依然存在。农民现在种粮食,主要以供家庭成员使用,对于多余的粮食,农民才会卖给粮农。在农村老农民的心中,“保家”是他们挥之不去的任务,从前种粮食保大家(国家),现在种粮食保小家(家庭)。为了子女能吃上一口放心的粮食,农民不放弃种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虽然有些农民进城赚的盆满钵满,但其他纯良的农民真的能轻松的进城吗?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融不进的城市

曾经在一些大城市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上海本地人称外来务工人为“乡下人”,广州本地人称外来务工人为“打工仔”,北京人对外来务工人自称为“主人”。这种地域自豪感的差异,怎能不使外来进城的人感到一丝凉意。我们村里,以前有对农民夫妻高兴的进城务工,妻子在工厂里做保洁员,男人在工厂里当保安,两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也有4000多元,这笔收入肯定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粮食划算得多。

然而,几年后他们就又回到农村里居住了。每当村里人问他们返乡的理由时,这对农村夫妇总是腼腆的笑着回答道:“外面的饭菜没有家里香。”一句笼统概括城乡距离的话语,道出了很多农民进城的艰辛之旅。难道,就只有农村大地才能使农民安心吗?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生命因劳动而“延长”,农民因土地而心安

农村里居住的人,他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一项职业——农民,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他们父辈的带领下,他们就与土地解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渐渐地跨入了一项既古老又崭新的行业——农业。

今年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有很多农民都在追问:“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后,我们农民是否还有土地耕作,农村新出生的人口,是否还能分到土地,土地确权工作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的”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农民对土地莫大的依偎之情。

农民在土地上一旦拿起了锄头,他们就自然的在大地上唱着山歌,当他们放下锄头后,山歌也随之消失了。农民在土地上唱山歌,不仅表达了农民喜悦的心情,更是农民在土地上安心生活的最好体现。改革开放走过辉煌的四十年,农民的地位提升了吗?

农民种粮食不赚钱,可为什么农民始终不肯放弃呢?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就是农民地位提升的最好证明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由国务院批准的。从今年开始,将每年的农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很多由国家设立的节日,都更历史上某一位伟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人们熟知的端午节就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所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其背后的意义就显得更为明显了,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使农民能够自豪的说出“我是农民,我骄傲”的话语。

而且,在这个节日设立之前,就有人提议给农民发放退休金。具体为农民到了65岁退休后,每人每月可以领到400元的退休费。农民有了退休费固然是好事,但农民种粮食不完全是为了退休费,能为自己生活的国度尽一份绵薄之力也许这才是农民心中最敬爱的一面吧!

农民,这个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的人群,他们用勤劳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坚强的粮食神盾。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农民从未缺席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