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阿昌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

他们使用阿昌语,无文字,习惯使用汉文和傣文,居住在龙陵县的阿昌族有独特的传统舞蹈和习俗。现记述如下:

传统舞蹈·蹬窝罗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居住在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下寨、大田坡、打黑四个寨子的阿昌族人都要聚集在蛮旦寨脚的舞场上,举行阿昌大祭,跳窝罗舞。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阿昌大祭即窝罗节,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天神“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的升天之日。届时,设立神坛,供奉遮帕麻和遮米麻的神像,象征人类出生的葫芦和射落假太阳的神弓。

由暮陶(巫师)首先赞颂天神的丰功伟绩,然后在请天神享用祭品时,舞众在烘干(领舞者)的带领下,起舞蹬窝罗。蹬窝罗是《则勒扎》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余两部分均已失传。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蹬窝罗原先只在窝罗节上跳,现已延伸到讨亲嫁女、丧葬、盖新房,甚至打猎归来都要蹬窝罗。舞蹈中的伴奏乐器原来有象脚鼓、洞箫、芦笙、三弦等七八种,现已减少到两三种了。

跳窝罗舞时,人们围圆圈沿逆时针方向而舞。有的装扮成狮子、老虎、水牛、猴子、鹭鸶等,模仿这些动物的各种动作跳舞。狮、虎表示剽悍、勇猛,水牛代表诚实、任劳任怨,猴子代表聪明、机灵、敏捷……

民间习俗·长筷戏新郎

自古以来,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都能自由恋爱。其婚姻形式别具特色,男方家要经过踩路、递话、明家族、择日子四道复杂的礼仪。

结婚当天,新郎要在两个陪郎陪伴下,和讨亲的人们一起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的同辈青年男女则要设置各种障碍刁难新郎,俗称“玩新姑爷”,最具特色的要数「长筷戏新郎」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在院子中央摆长桌设席,在众亲友的围观下,首先给新郎戴一顶烂竹叶帽,披上一件旧蓑衣,腰系刀箩,手握牛缰,装扮成大雨天要去犁田耙地的样子。

意思是要告诫新郎:我们阿昌是用竹叶、棕衣挡雨,用砍刀披荆斩棘,捏着牛尾巴长大的山地农耕民族,现在的日子好过了也不能忘本,要学祖辈一样勤劳耕作。新郎披挂这些东西要诚实,不能有丝毫厌恶之意。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新郎要用小礼(红包)请众人解除行装,然后才能入席,众人又请他到表面装饰华丽、舒服的凳子上坐。新郎知道这是用糟朽的烂竹篮伪装而成的摆设。

意思是告诉新郎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识别真假,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新郎又用小礼请众人换凳子,表示自己宁愿坐竹凳、木凳、石凳,也不会对这种漂亮的东西感兴趣。

新郎入席后,娘家人又抬来一双用荆竹做成的巨筷,请新郎用餐,长筷每根比拇指还粗,有6尺多长,中间用红纸缠绕数十道,后面留下竹叶和竹梢,在竹梢上挂满不同季节的水果。大筷子本身有快生大儿子的含义,竹梢坠有瓜果,有开花结果之意。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新郎请人解开红纸条,去掉一些水果,每解一道红纸或去掉一个水果,都要破费一些小礼。在两个陪郎的帮助下,新郎把长筷竖起,两手各握一根筷,从菜碗里搛菜给各位亲友,先从舅子开始,要把每一种菜肴搛到在座人的碗里一次。

费了好大力气夹起的菜,被人抖动一下竹梢,菜就自然滑落,众人哄笑过后,新郎越发心慌手抖,洋相百出,大家欢笑一堂,尽兴而散。院场里长席结束后,女方家在堂屋摆设糖果酒席,称“谢媒”,然后才得以接走新娘。

众说非遗|云南龙陵阿昌族的传统习俗

阿昌族婚礼中的“长筷戏新郎”习俗,源远流长。龙陵小阿昌和梁河、腾冲大阿昌的习俗虽属同祖同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变得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