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阿昌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和貴州。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峨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

他們使用阿昌語,無文字,習慣使用漢文和傣文,居住在龍陵縣的阿昌族有獨特的傳統舞蹈和習俗。現記述如下:

傳統舞蹈·蹬窩羅

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居住在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蠻旦、下寨、大田坡、打黑四個寨子的阿昌族人都要聚集在蠻旦寨腳的舞場上,舉行阿昌大祭,跳窩羅舞。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阿昌大祭即窩羅節,是傳說中開天闢地的天神“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的昇天之日。屆時,設立神壇,供奉遮帕麻和遮米麻的神像,象徵人類出生的葫蘆和射落假太陽的神弓。

由暮陶(巫師)首先讚頌天神的豐功偉績,然後在請天神享用祭品時,舞眾在烘乾(領舞者)的帶領下,起舞蹬窩羅。蹬窩羅是《則勒扎》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其餘兩部分均已失傳。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蹬窩羅原先只在窩羅節上跳,現已延伸到討親嫁女、喪葬、蓋新房,甚至打獵歸來都要蹬窩羅。舞蹈中的伴奏樂器原來有象腳鼓、洞簫、蘆笙、三絃等七八種,現已減少到兩三種了。

跳窩羅舞時,人們圍圓圈沿逆時針方向而舞。有的裝扮成獅子、老虎、水牛、猴子、鷺鷥等,模仿這些動物的各種動作跳舞。獅、虎表示剽悍、勇猛,水牛代表誠實、任勞任怨,猴子代表聰明、機靈、敏捷……

民間習俗·長筷戲新郎

自古以來,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都能自由戀愛。其婚姻形式別具特色,男方家要經過踩路、遞話、明家族、擇日子四道複雜的禮儀。

結婚當天,新郎要在兩個陪郎陪伴下,和討親的人們一起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的同輩青年男女則要設置各種障礙刁難新郎,俗稱“玩新姑爺”,最具特色的要數「長筷戲新郎」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在院子中央擺長桌設席,在眾親友的圍觀下,首先給新郎戴一頂爛竹葉帽,披上一件舊蓑衣,腰繫刀籮,手握牛韁,裝扮成大雨天要去犁田耙地的樣子。

意思是要告誡新郎:我們阿昌是用竹葉、棕衣擋雨,用砍刀披荊斬棘,捏著牛尾巴長大的山地農耕民族,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也不能忘本,要學祖輩一樣勤勞耕作。新郎披掛這些東西要誠實,不能有絲毫厭惡之意。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新郎要用小禮(紅包)請眾人解除行裝,然後才能入席,眾人又請他到表面裝飾華麗、舒服的凳子上坐。新郎知道這是用糟朽的爛竹籃偽裝而成的擺設。

意思是告訴新郎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識別真假,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新郎又用小禮請眾人換凳子,表示自己寧願坐竹凳、木凳、石凳,也不會對這種漂亮的東西感興趣。

新郎入席後,孃家人又抬來一雙用荊竹做成的巨筷,請新郎用餐,長筷每根比拇指還粗,有6尺多長,中間用紅紙纏繞數十道,後面留下竹葉和竹梢,在竹梢上掛滿不同季節的水果。大筷子本身有快生大兒子的含義,竹梢墜有瓜果,有開花結果之意。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新郎請人解開紅紙條,去掉一些水果,每解一道紅紙或去掉一個水果,都要破費一些小禮。在兩個陪郎的幫助下,新郎把長筷豎起,兩手各握一根筷,從菜碗裡搛菜給各位親友,先從舅子開始,要把每一種菜餚搛到在座人的碗裡一次。

費了好大力氣夾起的菜,被人抖動一下竹梢,菜就自然滑落,眾人鬨笑過後,新郎越發心慌手抖,洋相百出,大家歡笑一堂,盡興而散。院場里長席結束後,女方家在堂屋擺設糖果酒席,稱“謝媒”,然後才得以接走新娘。

眾說非遺|雲南龍陵阿昌族的傳統習俗

阿昌族婚禮中的“長筷戲新郎”習俗,源遠流長。龍陵小阿昌和梁河、騰衝大阿昌的習俗雖屬同祖同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至今已變得同中有異,各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