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201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第97个生日。

在那个热血激昂的年代,山西青年一代共产党人在建党历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历史不会忘记,山西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今天,《山西青年报》和你一起缅怀山西革命先烈,追溯革命故事,传承革命遗志,坚定革命信仰。希望生活在新时代中的山西青年,砥砺奋进,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本报记者 赵伟 李媛媛 赵云云

太原·孟春莲

几任省委书记尊称她“宋妈妈”

在民主革命时期,太原北郊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敌人的严密控制中。但从1927年始,中国共产党就在太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发展了个别党员。他们在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年代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从而开创了太原人民光辉的革命历史新纪元。

1883年出生在中涧河乡柏杨树村一个革命家庭的孟春莲,年轻时嫁到太原市庙前街一位姓宋的买卖人家。其夫过早去世,仅剩她带着两个儿子度日。大儿子宋志,又名宋熹,是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生,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学潮斗争的骨干成员之一。

在大儿子的影响下,孟春莲携二儿子宋二货毅然投入革命。于1927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太原市北郊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那时的她一直做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掩护省委机关的工作。

从1927年至1931年间,山西省前后几任省委书记都是在她掩护下工作的。那时省委机关领导与孟春莲组成一个 “家庭”,孟春莲是他们的母亲,负责掩护省委机关和同志们的安全,为党保管文件、传递消息,并给同志们缝缝补补,洗衣做饭,因此被人尊称为“宋妈妈”。

1931年9月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又一次遭到反动派破坏时,孟春莲在柏杨树村家中被捕,住狱达四年之久,但从未暴露真实身份。随后其二子宋二货也遭逮捕,被判徒刑十二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在山西实现合作时才得以释放。释放后,因特务监视只好退居柏杨树娘家,由于身体在狱中遭到摧残,于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病逝,终年65岁。

大同·张树珊

领导铁路工人罢工斗争

1889年,张树珊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弟兄三人,他排行为二,幼时即随父农田间劳作。1907年,其父去世,为生活所迫的他背井离乡到北京某商号当了店员。1910年,北京铁路局招工,张树珊先在张家口铁路车站当工人,后到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车站当旗夫,为了生活方便,举家迁到王官屯镇的康窑村。

1921年8月,中共北方区委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派出邓中夏、何孟雄、张昆弟等中共党员到京绥铁路开展革命工作,组织发动工人运动。32岁的张树珊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成为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次年7月,京绥铁路工人改组成立京绥铁路 “车务工人同人会”,由于张树珊表现积极,被选为大同分会会长。8月10日,京绥铁路工人在中共党组织与铁路工会的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亡路合同”斗争。张树珊领导和组织大同铁路工人积极参加这一斗争。

1922年春,直奉战争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京绥铁路当局拖欠工人8个月工资,招致民怨沸腾。中共北方区委决定通过 “车务工人同人会”发动全线工人大罢工。10月27日零时,张树珊接到总工会的命令,随即领导大同铁路车务工人放下工作,开始罢工斗争。经过两昼夜的罢工斗争,京绥铁路当局被迫答应罢工工人提出的一切条件。张树珊在这次罢工斗争中经受了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同地区第一批中共党员之一。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对北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的镇压,中共北方局及各地党组织都遭到严重破坏。张树珊受命于危难之际,于次年受顺直省委的派遣,赴张家口参与特委组建工作,任张家口特委委员。1926年与1929年,张树珊曾分别在大同和张家口两次遭敌逮捕,却始终没有出卖过组织和同志,敌人无奈只得将他释放。1929年后,张树珊回到阳高县王官屯康窑村,直至1952年病逝。

阳泉·梁永福

率二百多名工友卧轨拦车

1920年初,30岁的梁永福到阳泉谋生,在正太铁路阳泉工务段当工人。他为人热情朴实,主持公道,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1922年12月,正太铁路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举行总罢工。已是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工会副会长的梁永福积极参加了罢工斗争,并率200多名敢死队员卧轨拦截由太原开往石家庄的列车,保证了罢工斗争的胜利。第二年,京汉铁路工人为反对北洋军阀压迫举行了“二七”大罢工。梁永福又领导阳泉铁路工人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

“二七”大罢工失败后,阳泉分工会被反动当局强行解散,梁永福遭山西当局通缉,后被正太铁路法国当局开除。1923年10月,他经中共北方区委张志刚和正太铁路总工会施恒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党在阳泉地区播撒的第一颗革命火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梁永福组织被开除的30多名工人开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复工斗争。

1932年10月,正太铁路收归国有,梁永福及被开除工人全部复工,正太铁路总工会也得到恢复。但其时,工会已成为国民党控制下的黄色工会,党组织为了进行合法斗争,动员党员和积极分子加入该工会,梁永福当选为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工会常务干事。1935年10月,又当选为总工会常务理事,他在同铁路当局的斗争中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办法,为工人争取到16项福利。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梁永福在混乱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隐居平定甘河村(今属郊区)动员村民从事抗日斗争,被日伪抓捕,后经村民力保获释。1944年,他得知故乡河北省束鹿县小辛庄已成为抗日根据地,遂毅然返乡,回乡后受党的派遣赴石家庄做地下工作。

1948年3月,晋察冀边区决定修复正太铁路成立正太铁路工程队,梁永福任副队长。同年7月,石家庄至阳泉段通车,他代表工程队向毛泽东主席报了喜。同年8月,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梁永福作为晋察冀边区铁路局工会代表出席了会议,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49年6月,他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工联代表大会。1951年9月,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1957年,当选全国总工会八届候补执行委员,1965年,当选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梁永福受到冲击和迫害,于1972年10月去世,终年81岁。

长治·孙新

建立长治首个共产党组织

他敏学好思,胸怀民族,勇敢无畏,年仅23岁就率先创建了长治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潞安党支部(亦称中共长治支部),他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孙新,1903年出生于晋城巴公镇巴公村。

1922年,幼聪好学的孙新考入设在长治的山西省立第四中学 (现在的长治第二中学)。在校期间,长治爆发了声援“五卅”惨案的学生运动,他是这次学生运动的领导人。1926年初,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周玉麟和特派员陈立志到长治、晋城等地进行建党活动。就是在那时,孙新经周陈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新返校后,秘密开展活动,先后发展进步学生袁致和、候充之、王魁生、康森奇四人入党,组建了中共省立四中党小组。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潞安支部,孙新任党支部书记,直属中共太原地执委领导,成为长治第一个党支部。随后党支部组织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国民党,并改组了长治国民党核心小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后,国民党山西省委下令通缉56名共产党员,孙新是其中之一。这期间,孙新被迫出走河南,党组织转入地下革命。同年的8月,他创立了私立“他山学院”,以办学为掩护,坚持革命。

在学校里,他为党培养输送了一批进步青年,也为不少党内同志提供了养病的条件,保护、掩护了一大批进步人士,成为党组织在晋东南地区的中坚人物。不料,1936年,晋城的伪县长张敬灏以“私自办学,宣传赤化”的罪名,妄图杀害孙新,查封学校,他被迫再次出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组织抗日活动,任区人民武装自卫队长,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承担起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消灭日寇顽军和抗日动员等任务,开展的爱国救亡教育,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解放后,孙新在晋城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后又当选为长治市人大代表,先后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职务。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为加快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1970年1月15日逝世,享年68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赵伟 李媛媛 赵云云

晋城·陈立志

富商之子成长为“太行英烈”

出身富商之家的陈立志,在幼年时聪明颖悟,热爱助人。1923年,19岁的他在晋城第一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第一中学,学习更用功。1925年春,阎锡山制定了在全省农村征收房税的政策,引起各阶层极度不满。同年5月,太原发动省城学生联合起来,手执上书,废除恶税,到省公署门前去请愿。

于是,陈立志协助周玉麟带领各学校学生,发起抗征房税的运动,亲自向督军府投掷石块示威,还带领学生包围了征收房税的具体策划者贾景德(省公署秘书长)的公馆,陈立志亲自抬着大梁撞开了公馆大门,冲入室内砸了贾景德家里的器具。迫使阎锡山签字,收回成命,废除恶税。同年5月上海“5卅惨案”消息传到太原,陈立志又联络晋城在太原读书的同学,成立了留并学生会,分头走向大街进行演讲,向群众大力宣传反帝爱国主张。为支持上海工人大罢工斗争,他还募捐出银元2000余块。

1925年后半年,陈立志返回晋城家乡,主动把中共中央机关《向导》及《中国青年》《中国工人》《政治周刊》等马克思主义刊物带回晋城,在获泽、崇实两处中学秘密进行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之火苗在晋城燃起。同年冬天,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命陈立志为晋东南特派员,让他回晋城发展中共党员,开展党的工作。1925年11月份,陈立志在晋城巴公镇介绍孔祥祯 (晋城北堆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晋城发展的第一个中共党员。

1926年,他又介绍时逸之、陈荣先、王福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陈立志陪同周玉麟去长治省立第四中发展学生孙新、袁致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在省立第四师范发展学生常文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个月后。陈立志又在长治省立第四中、省立第四师范发展王世清、王春、赵克宏、董鸿铭、张孝纯、范月亭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陈立志在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又发展学生赵树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成为沁水县第一个中共党员。随后在晋城成立了中共晋东南特委,陈立志任特委书记等职。

1926年4月,陈立志在晋城获泽中学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获泽中学党小组,陈立志任组长。5月改建晋城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获泽中学党支部,陈立志任书记。随后在大德针厂、高都垂棘小学、东常村、南马匠建立了四个党小组,党员达到40余人。

1942年12月份,陈立志去林县公差,返回途中被国民党晋城党部书记段树轩发现并诱捕。在多次刑讯中,陈立志毅然表示“身首易分,信仰难移”,最后被勒死在柳树口镇黄围村外,享年39岁。陈立志壮烈牺牲后,晋豫边区抗日政府追他为革命烈士,授予“太行英烈”荣誉。

朔州右玉·傅生麟

带领五百余人进行反日大游行

傅生麟1910年出生于山西省汾西县。1936年冬,他在太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 “牺牲救国同盟会”,并于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8日,傅生麟从收音机中得知日寇侵占卢沟桥的消息后,随即在右玉县城组织学生、市民、商人及政府职员500余人,进行了反日大游行,游行队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等口号。游行队伍还在东街戏台召开了声讨日军侵占卢沟桥罪行大会。同时,傅生麟、韩燕如号召全县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全民抗战斗争中去。

9月,傅生麟、韩燕如又深入农村发动民众进行全面抗战。他们赴大同参加了牺盟大同中心区和中共雁北工委在大同县小南头村召开的雁北13县牺盟特派员会议。两人按照会议的决定,分别深入到杀虎口、威远、梁家油坊、黄家窑、口前等地,向牺盟会会员传达了大同小南头会议精神,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了组织抗日游击队问题。牺盟会的中心也由城镇转移到农村,傅生麟、韩燕如二人在威远、威坪一带,组织发动民众进行抗战。

在日军占领右玉城后,10月初杀虎口抗日游击队成立。随后,雁北支队开辟了南山敌后抗日根据地,警备六团收复右玉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右玉县抗日救国委员会在右玉城成立,傅生麟任主任委员,并组建了右玉县抗日第七支队,傅生麟任支队长。后期,他还曾任洪赵县牺盟中心区城工部部长,太岳区、霍县抗日政府县长等职务。1945年以后,又先后任太岳区一分区武装委员会主任、中共太岳一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书记、晋中三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傅生麟随解放大军南下调湖南衡阳任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共衡阳地委书记,1952年,到中央对外贸易部工作,历任对外贸易部副局长、局长、部长助理,1964年4月任外贸部副部长、顾问。199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忻州·刘葆粹

组织全校学生游行示威

忻州中共地方党组织创始于大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崞县中学的进步学生率先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揭开了全区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忻州尤其是崞县、代县、五台等县进步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各地青年学生通过集会游行,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其中就包括崞县中学学生刘葆粹。

1925年6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崞县中学、代县师范、五台川至中学的进步学生分别举行罢课、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崞中学生刘葆粹、冯汉英、李兴唐等发起“五卅惨案后援会”,组织崞中全校学生列队上街举行游行示威,在外国教堂门前挥动拳头,高呼口号,并下乡宣传动员群众,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川至中学杜心源、郭汉三等领导全校学生数百人,举行罢课,并从五台河边出发,经定襄、忻县、黄寨等地,沿路进行抵制日货的演讲宣传,直抵太原,向省府当局请愿。杜心源返校后竟被学校开除。之后,每年5月30日,各校进步学生都举行纪念活动。

8月,刘葆粹联合樊炳星、冯汉英等发起组织“协进社”,李三楼等发起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研究马列主义。接着,李兴唐等又组织成立 “读书会”(1932年更名为“科学研究社”),阅读和探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的著作,以及《新青年》《向导周报》等刊物。并将学习心得在学生创办的黑板报上登载,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参加“读书会”的人数日增。

1926年5月30日,崞中学生会主席刘葆粹代表崞中学生赴太原参加山西省学生代表大会和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大会。参会期间,刘葆粹向大会组织者之一、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成员王瀛介绍了崞中学生成立 “协进社”“读书会”,创办《撼阴非常刊》等情况,并表达了崞中同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王瀛对崞中学生的革命热情予以充分肯定,详细询问了刘葆粹的身世、社会关系和对共产党的认识等情况。6月初,刘葆粹在太原经王瀛介绍,成为党在忻州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6月上旬,山西省学代会结束后,在太原入党的刘葆粹回到崞县中学,按照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关于“在崞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指示,同冯汉英秘密开展建党活动。8月,刘葆粹介绍崞中学生曹景刿加入党组织后,成立了中共崞县中学支部干事会,翌年改名为中共崞县特别支部委员会。这是忻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即第一个党组织,支部由刘葆粹任书记。

此时,支部处于秘密状态,工作重点是在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9月至10月之间,支部在学生中先后发展李兴唐 (黎玉)、李三楼、李毓珍、白玉章、白玉堂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接纳张灵轩、郭汝璞、陈志忠、贾荣宗、刘刘宣红、张国权6人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与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进行革命活动。

博大胆识铁石坚 刀光剑影任翔旋

本报记者 赵伟 李媛媛 赵云云

吕梁临县·李西苑

发动三十多个村镇群众空室清野

1934年,23岁的李西苑从太原第一师范毕业,回到县里从事教育工作中,广泛结交进步人士,与太原一师进步青年经常联系,并秘密散发他们寄来的抗日新闻和革命传单,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开展抗日救亡革命工作的骨干。

临县与陕北隔河相望。30年代中期,陕北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对临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33年起,陕北党组织就在吕梁地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秘密活动。在1934年至1935年间,建立起一批党的组织,地下斗争逐步开展,而进步青年李西苑、高闻天、段映宗等人毕业返回临县后担任小学教师。任教期间,他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有时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李西苑发起组织小学教师读书会,希望在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促进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传播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

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阎锡山政府沿黄河地区强化白色恐怖统治,临县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将李西苑、高闻天拘捕。由于他们深得学生尊敬,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知名人士出面具保下,临县当局不得不将二人释放。同年,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在吕梁全境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抗日救国高潮。

1938年,李西苑担任了牺盟会特派员,他组织县牺盟会员,发动群众严惩阻碍抗日的官吏,坚决贯彻“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在县城晋华纺织厂和招贤瓷厂组织工人运动,在农村发动驱除坏村长的斗争,打击顽固势力,鼓舞民众抗日的积极性。

当时,山西交通沿线大部被日军侵占,日用品供应困难,李西苑通过牺盟中心区,在临县开办了 “民生产销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日用品供应,还销售了《论持久战》等革命书刊。

阎锡山发动 “晋西事变”后,李西苑带领进步组织撤出县城,组成武工队,配合新军攻打县城。1940年1月,临县解放,李西苑就任新政权的第一任县长。其间,他深入全县30多个村镇建立基层政权,发动群众空室清野,开展反奸除霸及反“扫荡”斗争,部署大生产,组织变工组,巩固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

1943年,李西苑调任晋西北行署贸易二分局局长,驻保德县。1945年6月,分局与陕西府谷一带的高双成旅因一批奇缺药材发生争执。7月16日,高双成宴请李西苑谈判,为了团结抗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赴会,不幸中毒身亡,时年35岁。县城各界人士将他的出生地县城西关改叫“李西苑街”。

晋中· 张惟琛

主编《锐锋》期刊号召各界抵制日货

张惟琛出生于祁县东阳羽村的一个较殷实的家庭。1921年,张惟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太谷铭贤学校部。1924年夏,他同阎毓珍、袁贵显、阎定础等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发起 “祁县青年俱乐部”,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

在铭贤学校内,他以国民党员 (左派)的公开身份,组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书籍和《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

1925年初,张惟琛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介绍赵品三、张卿云入党,三人组成中国共产党太谷铭贤中学小组,这也是晋中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

“五卅”运动期间,张惟琛主编出版 《锐锋》期刊,号召社会各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上海工人和全国的正义斗争,在祁县、太谷很快掀起一波革命浪潮。

1926年,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主力的胜利消息传到山西,张惟琛和赵品三决心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队伍,经常深入到铭贤学校附近的村庄开展活动。翌年4月,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和赵品三等人组织了驱逐铭贤学校国民党右派头头高向果的斗争。斗争胜利后,二人在郝德青等同志的掩护下到太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接着他又到汉口向党中央报告情况。不久,张惟琛返回太谷,按照中央指示重新整顿组织,计划开始新的行动。此时,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清党活动愈来愈紧,白色恐怖笼罩着山西。他和赵品三决定再赴武汉找党组织联系。行前,他发展了郝德青、侯俊岩二人入党,并指定他们负责铭贤学校党的工作。

1927年9月上旬,张惟琛、赵品三再次南下武汉。当他们到武汉时,中共中央已迁往上海,二人多方辗转才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党组织派张惟琛潜入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新编第二师)从事党的工作。期间,他在敌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与不少连长、排长建立了关系,使中共组织在这支部队扎下了根。1929年12月,张惟琛受党组织的派遣,赴绵阳组织农民游击队参加了红二军团。1933年,年仅28岁的张惟琛在战斗中牺牲。

临汾·张振山

带领学生街头示威声援省港大罢工

张振山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今临汾市)韩村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五四”运动爆发后,16岁的张振山带头与山西省立第六中学(现临汾一中)第一批进步学生积极响应,并串联临汾各校学生,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当时,他登上了游行队伍经过的大鼓楼时,发表了平生第一次演讲。

时隔两年,张振山在六中创办了临汾最早的进步刊物——《新生周刊》,发布了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1923年,他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共同集资,在临汾城内东大街创办了《新新书社》,经销《向导》《新青年》等报刊,向民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24年,中共太原支部成立,彭真奉党组织之命,秘密来到临汾,与张振山等人促膝交谈,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

随后,张振山秘密北上,在太原找到彭真,郑重提出要加入共青团组织的要求。彭真代表中国共青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介绍并吸收张振山为共青团员,他成为了临汾第一名共青团员。随即,张振山遵照彭真指示,以六中为核心,迅速发展了徐亚桑、段家绂等人为共青团员,成立共青团临汾支部,他担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消息传入临汾,以张振山为首的共青团员,带领以六中为主体的5所学校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声讨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声援省港大罢工斗争,并组织“后援会”,援助上海工人。

1926年春,张振山成为临汾县第一名共产党员,并很快发展了徐亚桑、李少卿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当年3月15日,中共临汾党支部成立,他担任第一任书记。1926年秋,中共临汾地委成立,他担任第一任书记。

1927年,张振山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进行了革命大转移。但在转移途中,张振山等一行8人在永和县被敌人扣押,后辗转押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太原监狱。直到1930年初,张振山在太原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随后秘密奔赴河南开封,转入地下党组织活动。

同年3月8日,张振山在前往收容所散发共产党的传单时,再次被捕。10日清晨,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

运城河津市·墨遗萍

创办“新我学术社”开展抗日宣传

1928年2月27日,山西省委委员、阳泉市委书记、河津党组织创建人邓国栋在祁县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时被捕牺牲。他的牺牲给山西党组织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河津党组织的恢复带来极大困难。但此时,一个个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纷纷涌现,墨遗萍就是其中之一。

墨遗萍本名李毓泉,是河津籍早期中共党员,与烈士邓国栋是同学。一直以来,邓国栋定期将革命刊物 《向导》邮寄给墨遗萍,在此影响下墨遗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与运城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0年,墨遗萍创办了“新我学术社”,在河津甚至在河东地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河津后,墨遗萍鼓动民众,推翻国民党河津县党部,在他的倡导下,河津的几所高小师生自发成立 “抗日救国会”“露天学校”,积极向民众宣传抗日。这年冬天,在省立运城二师学生、共产党员姚晋太的介绍下,墨遗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2月下旬,中共河北临时省委安排阎子祥(阎增祥)以省特派员的身份到河东开辟工作。阎子祥又通过姚晋太关系来到河津和稷山,成立了两县联合支部,由姚晋太和墨遗萍负责,并将“新我学术社”和“进化书社”作为党的活动据点。

1933年秋,墨遗萍以个人身份在河津县府当录事(秘书),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被当局通缉。他逃到陕西宜川后,以出卖纸墨笔砚画虎为生,后结识了父亲的学生、宜川县教育局长张伯玉,成为了宜川一高教员。其间,他与范世昌、邓景亭、刘葆璋等人接上了党的关系。在随后的活动开展中,墨遗萍编写了《革命同志同盟手册》,被校长发觉后禀告教育局将其革职。

1934年春,墨遗萍返回河津从事党的活动,不久,又被河津当局通缉,他再次赴陕西宜川集义镇刘葆璋家隐藏。后在范世昌的掩护下,他到扶施(延安)当了地方兵,又因兵营搞兵变未成被开除。被开除后的墨遗萍以卖卤肉糊口,其间,他为延安共产党员田子玉做了很多工作。

1935年10月19日,墨遗萍到陕甘苏区洛河川的王家坪任省委文书,之后,墨遗萍从事了党的文艺戏曲工作。但自1934年春,墨遗萍被迫离开河津,河津地方党组织陷入停顿状态。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太原庙前街的一位单亲妈妈 山西几任省委书记在她帮助下工作

本报记者 赵云云 李媛媛 赵伟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先进党员典型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承载着高洁的灵魂、纯粹的内心、为民的情怀、精神的高地。以先进典型为镜,可以知不足、净心灵、升境界。广大青年党员更要以老一辈先进党员为镜,不仅要向他们看齐,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获取力量,更要从点滴做起,俯身为民、真抓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七一之际,《山西青年报》在全省各行各业挑选年轻党员代表谈党员作为及入党情怀。

山西财经大学学生代表田东明

组团宣传马克思主义

田东明是山西财经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该校马克主义宣讲团团长。入党三年,回忆起曾经的入党经历,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田东明的父母和爷爷都是共产党员,从小,他就比其他小伙伴能更深地理解共产党的含义。进入大学校园那一天,田东明就立志:要在四年的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而如今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田东明仍然不敢有一丝懈怠。2017年10月18日,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院师生集体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田冬明认为,青年要肩负起“投身青年大学习,青春建功新时代”的使命,萌发了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的念头。11月,在学院党委、团委的指导下,田东明和其他五位同学一起,发起组建了山西省首家理论性学生社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究会”。

青年研究会成立后,他组织大家多次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就近五年来扶贫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的改善做了问卷调查,同时印制十九大精神宣传手册,在田间地头为老乡讲解会议精神,分享发展喜悦。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田东明表示,今后将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努力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不忘初心,勇担时代大任。

国网太原供电公司90后党员代表赵鹏

当亮旗先锋做时代新人

赵鹏,国网太原供电公司党建工作部“90”后党员,目前担任团青管理一职。

自2011年入企以来,他秉承 “做事求实,做人求是”的人生信条,满腔热忱投身到电网建设事业。在输电运检室工作的五年中,他从一名电力线路工逐渐成长为工程师,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万家灯火。他还参与过许多科研攻关项目,其中《输电铁塔螺栓保护器》项目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三等奖,山西省QC成果一等奖。

2017年,赵鹏通过岗位竞聘来到公司党建工作部担任团青管理一职。在新的岗位上,他更加兢兢业业、努力奋斗、创先争优,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丽。他还积极推动公司 “爱电驿站”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与品牌化创建。近年来,先后组织公司志愿者开展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宣传用电科普知识、爱心助学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公司“爱电驿站”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山西省电力公司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赵鹏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为一名从事共青团工作的“90后”党员,赵鹏承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着力锤炼高尚品格,不断增长能力才干,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勇于投身创新创造,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征程中,勇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生力军,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杜冬琴

服务铺平便民路汗水浇开幸福花

80后的杜冬琴大学期间已是一名党员,毕业后的她考入省人社厅直属单位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专为全省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这也决定了她每天要直接面向一线鉴定机构和基层群众。

作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名共产党员,杜冬琴知道,不仅要有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更要有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个好本领就是过硬的业务知识,她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单位各项业务和各种鉴定教材,随着业务办理流程逐渐熟悉,杜冬琴发现,鉴定所从申报起,就带着各种资料多次往省中心跑审核,这种工作方式是典型的“办成事儿,跑断腿儿”。

如何改进工作方式精简流程?这成为杜冬琴的“心病”。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思想铺天盖地给了杜冬琴灵感,随后,她向中心提出,着手推进信息化建设简化流程。

方案提出、流程洽谈、软件设计、项目审批、系统调试……经过杜冬琴和同事们不分昼夜的辛苦努力,终于首次实现全省鉴定业务远程线上协同办公,服务对象再也不用跑审核了,可以随时随地办公,更重要的是真真正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作为新时代职业技能鉴定人,杜冬琴坦言,每日工作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有过苦也有过累,有过汗水也有过泪水,但作为一名党员,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也是最基本的。尤其当听到一个个劳动者拿着鉴定证书就业、创业、加薪、升职时,当看到一个个劳动者脸上洋溢着自信幸福的笑容时,一股股暖流便涌上杜冬琴的心头,让她更加笃定,那些汗水、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服务对象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同煤集团云冈矿皮带二区朱荣贵

他用多个创新项目回报党的信任

31岁的朱荣贵,工作9年,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也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8月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2017年转为正式党员。

朱荣贵现任同煤集团云冈矿皮带二区机电副区长,主要负责矿上大型皮带的维护,他说,作为机电副区长,他要时刻紧绷安全弦,为社会创造价值,回报党的信任为党和国家、人民的资源开采利用负责任。

一直以来,他参与完成了云冈矿副井提升机改造、主皮带斜井电机更换改造、402风井通风机房建设等项目。而且,有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和同煤集团技术革新二等奖。其中,由他参与的项目,强力皮带循环清洗系统装置可充分减小辅助设备运行产生的摩擦力,使强力胶带的使用寿命提高30%,皮带拖辊的使用寿命增强25%,从源头处理附着在底皮带上的煤粉,降低巷道煤粉50%左右,共节约资金30余万元。

截至目前,他已保证安全无事故生产17000多小时。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也是他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更是他在党旗下所立誓言的坚守。“入党后,我时刻牢记在党旗前许下的誓言,一言一行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党龄虽短,但我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没有一丝放松。”朱荣贵说,作为一名国企青年员工,平日的在为党和人民群众工作,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岗位上一丝不苟、认真钻研、积极创新、勇于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