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鹤啸凤鸣


原因很简单,年羹尧也好,孙嘉诚也好,都是雍正的一颗棋子,是帝王驭人权术下的牺牲品。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年羹尧是雍正的宠臣,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仅次于隆科多。


雍正登基之初,钦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前去西北平叛,年羹尧也很争气,打一战胜一战,没让雍正帝在攘外上操太多心,可以说他为大清朝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按理说年羹尧如此骁勇善战,雍正帝定不会亏待他。


可咱年大将军生生将一手好牌打烂了,他仗着军功显赫,一时忘乎所以,忘记了君臣尊卑有别相处之道,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甚至在大殿上说出 “士兵只知军令,不知有皇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做出“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逾越君臣礼仪之事。

功高震主且狂妄自傲的年羹尧让雍正有了危机感:如今的年羹尧已是威风凛凛的西北王,西北只知有年羹尧,而不知有朝廷。说不定哪一天年羹尧起了异心,起兵造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雍正本就生性多疑,想到这里就更加坐不住了,老虎渐渐长大,若再不动手处理,怕终成巨患了。

于是,雍正立了个项目,即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命年羹尧来实施,并指派了个理财能手孙嘉诚来协助他。


这孙嘉诚又是何许人也?


孙嘉诚是朝廷三品监察御史,是个难得的好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百官的楷模,也是清流派的领袖,一心为国家效力,私欲不强。


为人正直的孙嘉诚看不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以及对皇帝的不敬,曾上疏弹劾。


虽说孙嘉诚弹劾年羹尧,雍正没买他的帐,也没把年羹尧怎么着,反而还罚了孙嘉诚,但年羹尧与孙嘉诚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雍正又做了回和事佬,摆酒宴请两位臣子,两人杯酒释前嫌,表面上言和了。


接下来,大BOSS就开始布局了。


雍正明知这二人有过节,却偏偏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可见皇帝的心机有多重。


精明如雍正,怎会想不到,以年羹尧争胜斗狠的性格,一定会容不下曾经在皇帝和百官面前弹劾过自己的孙嘉诚。


虽然两人在雍正的撮合下勉强言和了,但年羹尧早已把孙嘉诚视为了眼中钉肉中刺,恨得牙痒痒,雍正把孙嘉诚送到年羹尧的地盘,年羹尧岂会轻易放过他?

果然,年羹尧杀了孙嘉诚。

要说这年羹尧也真是胆大,平时看哪个部下不爽杀个人也就算了,但这孙嘉诚可是皇帝派去协助他工作的监察史啊,岂是他能动的?


孙嘉诚代表着雍正的底线,你敢打破皇帝的底线,就是不给皇帝面子,说白了就是无视皇帝的存在。



孙嘉诚被杀一事,震怒了整个朝堂,于是百官联名上书,年羹尧彻底地众叛亲离,坐实他的“不臣之心”。


后来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雍正赐了年羹尧自裁。


由此可见,雍正借孙嘉诚扳倒年羹尧,孙嘉诚的死,给雍正搭好除去年羹尧的台阶。


其实,早在年羹尧羽翼渐丰之时,雍正就已经在布局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成熟,时机一到,便可以卸磨杀驴,一网打尽年派势力,可怜的年羹尧就这样一步步,走进了他所效忠的皇帝圈套中,只是搭上了一个无辜的孙嘉诚。


所以说,无论是年羹尧还是孙嘉诚,都只是皇帝手中一颗小小的棋子,他们皆是皇权下的一个附庸品,当皇权受到挑战时,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君要臣死岂有不死之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孙嘉诚是棋子,是底线,这对雍正和年羹尧双方都心知肚明,雍正在试探年羹尧,年羹尧也在试探雍正,但是皇权的权威如何容你挑战?终究是年羹尧动了自己。

1、派孙嘉诚去西北前线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尧,此时的年羹尧已经做事相当放肆了,如果这个人还能听得进劝说就不会派孙嘉诚这么倔的人去了,雍正希望孙嘉诚能够打动年羹尧,孙嘉诚带着的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最后一点苦心去的,但是年羹尧辜负了,圣意叵测。

2、杀了孙嘉诚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尧了,孙嘉诚死后在京的那些清流文官便放不得年羹尧了,若年羹尧对不起雍正,雍正念在主仆几十年会饶他一命,但是年羹尧偏偏要得罪历来的文官集团,这是士林阶级岂会畏惧你年羹尧的权势,士林是统治阶级官僚基础,向来以卫道自居,即是天子也不会去得罪这个阶级。

3、孙嘉诚逼着年羹尧去动自己。孙嘉诚、年羹尧、雍正都知道这趟西北行是干什么的,年羹尧不会轻易给自己惹麻烦,但是孙嘉诚逼着年羹尧杀了他,就是为了绊倒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孙嘉诚在《雍正王朝》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像张廷玉、邬思道等人,不管怎么样,还是有点私心的,而孙嘉诚不一样,他的心里只有国家与百姓、公义,完全不顾个人的安危。

在铸新钱的事情里,孙嘉诚以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就敢跟户部尚书扭打起来,然后打到御前,可见孙嘉诚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前程与性命。

而年羹尧成为抚远大将军,又得胜归来,在当时,是一个如日中天的人,连雍正都要给他几分面子,而孙嘉诚却敢站出来,然后直斥年羹尧目无君主,恃骄而宠。

雍正显然对年羹尧是不满的,但是在西北战事上面,他没有其他的人选,只能由年羹尧去,当然西北打嬴之后,雍正是能找到岳钟琪这个替代者的。

雍正让西北的将士卸甲的时候,那些将士竟然只听年羹尧的命令,让雍正十分生气,也不好发作,只能把这份气撒在年妃身上,他无法让这些将士“卸甲”,只能让年妃“卸甲”了。

为什么雍正会让孙嘉诚去求雨呢?他也知道,孙嘉诚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个人估计,雍正可能早就从专业人士那边打听到必下雨,然后以孙嘉诚的名义去求雨,然后为后面的事情作了铺垫,是天要亡年羹尧,不是雍正要灭年羹尧。

其实雍正还做最后的让步与试探,就是问年羹尧,能不能减少些士兵,减少些银两开销,然后实行火耗归公,全让年羹尧拒绝了,这时候雍正对年羹尧其实是彻底的失望了。

雍正派孙嘉诚,是认为孙嘉诚能够监督年羹尧吗?这个当然不可能,就像孙嘉诚说他肥脾气是不会改的,而年羹尧也表示,他也不会改,两个人就是针尖对麦芒。雍正很清楚,孙嘉诚此去必死。

但只有孙嘉诚的死,才更激起朝中大臣对年羹尧的愤怒,然后雍正被迫对年羹尧下手。但其实,这个就是雍正设下的局,以一个孙嘉诚换一个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以雍正在等孙嘉诚一死,立马就对年羹尧下手,雍正早做好准备了。


历史简单说


先简单介绍一下前提,随后再回答正题:

按兵不动的年羹尧在邬思道的暗示下,终于下定决心,跟叛军主力在法轮寺展开了决战,并大获全胜。

回京后的年羹尧更是意气风发,风头甚至都盖过了雍正帝,随后出现了孙嘉诚弹劾年羹尧事件,再然后雍正帝安排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也埋下了孙嘉诚之死的伏笔。

那么雍正帝前面都容忍了年羹尧,为什么这次他杀了孙嘉诚,却不能容忍了呢?

一、

雍正帝的为难之处:

其实在年羹尧回京的种种表现中,雍正帝是对年羹尧有极大的不满的,而且这种不满完全出乎雍正帝的意料,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事先没有预料到年羹尧会如此飞扬跋扈,这也导致雍正帝最终选择了容忍。

雍正帝可以容忍年羹尧,是因为毕竟两个人还有主仆关系在其中,而且雍正帝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年羹尧代表的只是他的一个臣子而已。

但是孙嘉诚就不同了,他是言官,说白了,就是找茬的一个主,并且是清流一派的领袖人物。

他也代表着朝廷中的清流一派,如果他不说话,势必会让其他人瞧不起的,况且从他性格来讲,他必然会站出来。这也是孙嘉诚的本职所在!

只是他选择的时机不太恰当,对于雍正帝来讲,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本想通过求雨方式为难一下孙嘉诚,这事就过去了,结果没想到,老天爷竟然帮了孙嘉诚。

由此,本来是两方对一方的矛盾,变成了三方互相之间的矛盾了,分别是年羹尧跟雍正帝之间的矛盾,雍正帝跟孙嘉诚之间的矛盾,孙嘉诚跟年羹尧之间的矛盾。

于是雍正帝打算从年羹尧处突破,利用请他吃饭的机会,提出了三个条件,包括消减军队,减少开支,推行新政等,但是被年羹尧一一否决!

于是雍正帝拿出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推行新政。

二、

雍正帝对年羹尧的真实态度:

其实雍正帝对年羹尧的态度也是一直飘忽不定的,虽然每每立功,可是总是有一些附加条件在其中,让雍正帝犹如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但通过详细的指标考量过后,雍正帝都是选择的功大于过,也就是俗话说的年羹尧瑕不掩瑜:

比如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并且独吞了江夏镇的财物,这是一个大罪,但是年羹尧也成功的帮老四胤禛报了当年下马之辱,而且顺利地拿到了《百官行述》和太子胤礽信函。

比如年羹尧拜访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甚至还给张廷玉送过礼,但这些老四胤禛都能容忍,因为年羹尧在后面遏制老十四胤禵的大军中立了功,保证了老四胤禛的顺利即位。

比如年羹尧回京后飞扬跋扈,面对跪迎的百官视而不见,甚至在大殿上还放出“士兵不知道有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帝也能忍,因为他打赢了罗卜藏丹津,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所以,年羹尧杀富宁安,雍正帝还安慰老十三胤祥,说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的话来;年羹尧杀运粮官,雍正帝也只是催各地尽快筹粮,甚至还派李卫抄了几个大官的家;年羹尧上书一系列人员名单,雍正帝也是照单全收,不顾其他大臣所言的“年选”讽刺。

这一切都说明,雍正帝跟年羹尧的主要矛盾并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三、

雍正帝的真实用意:

这就回到雍正帝派孙嘉诚去西北的真正原因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一次,雍正帝派孙嘉诚去西北其实就是为了让他送死,一方面杀杀清流一派的威风,另一方面也敲打敲打孙嘉诚和年羹尧,并给予自己一个拿下年羹尧的理由。

当然,如果孙嘉诚去了西北以后没有被年羹尧杀害,这其实对雍正帝来讲是上上策!

而派孙嘉诚去西北,其实还有一个前提的:

那就是年羹尧直接拒绝了雍正帝提出的三个请求!

表面上年羹尧拒绝的是雍正帝的三个请求,并且拒绝的理由都比较充分,我们前面一篇文章也分析过了。只是,年羹尧的大方向出现了问题,他拒绝的并不简简单单三个请求,而是拒绝了雍正帝即将大力推行的新政。

雍正帝有三员虎将的,分别是年羹尧、李卫和田文镜。

而雍正帝要推行的几项新政分别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摊丁入亩归了李卫在江苏负责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由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剩下的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雍正帝是打算由年羹尧在西北推行的。

但年羹尧竟然拒绝了!

这就等于,年羹尧把自己放到了雍正帝执行新政的对立面,这是雍正帝对待年羹尧有关生死问题的底线。

四、

雍正帝为何要撤年羹尧的职?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雍正帝即位以后的所作所为,都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目标,那就是力行改革,革除弊政,刷新吏治,这是雍正帝即位以后一直遵守的执政方针,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拦而放弃。

而只要底下的官员们能按照既定方针和目标进行工作,即使有点小毛病,对于雍正帝来讲,也可以既往不咎。比如李卫偷偷夜见妓女,比如刘墨林的逛妓院,比如田文镜处事的太过强硬,甚至年羹尧在西北的一切作为。

雍正帝把孙嘉诚派往西北,就是表明一个态度:

你年羹尧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新政必须要推行,你不愿意推行,那我派孙嘉诚去推行,你要敢杀他,我就拿掉你!

在雍正帝派出孙嘉诚去西北后,他还给了年羹尧一份朱谕:

“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

其实,雍正帝根本不担心年羹尧会造反,最担心的是他不能跟自己同目标前进,不要依仗功劳,就能抵消抵制新政的过,这样做的话,别怪我反恩为仇。

只是年羹尧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他大力推行新政,即使杀掉了孙嘉诚,雍正帝也可以不怪罪于他。

而正因为推行新政,触动了年羹尧到手的奶酪,所以他才迫不及待地杀掉执行新政的孙嘉诚,只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此时的孙嘉诚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清流,更不是对手,而是新政的象征。

只要影响到了雍正帝的大局,不管你是谁,诺敏够清官了吧?影响了雍正帝追缴户部欠款的大方针,还不是砍了;老八胤禩一伙厉害吧?还是自己的亲兄弟呢,反对旗务整顿,还不是被圈禁了;弹劾田文镜的那群清流厉害吧?雍正帝宁可留下滚滚骂名,也要砍死几个带头的;甚至自己的亲儿子弘时,也是担心弘历不能顺利即位,从而影响到新政的推行,也是杀之。

更何况你一个小小的府邸包衣奴才?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在雍正王朝当中,年羹尧在西北军营中下手杀人一共有四次,三次成功一次未遂。

第一次是初到西北接管整个西北地区军权时,年羹尧遭到了原西北满洲名将富宁安公开的抵制,最后利用富宁安作战失败,将富宁安公开处决,一举威震整个西北,年羹尧敢这么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富宁安是十四爷的人!在年羹尧接管西北的初期,其本人就已经得到了雍正的默许,对待西北军营中不服者,可直接军法从事,甚至雍正与十三爷对话时,也提到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一部分属于八爷和十四爷势力的军队,以彻底稳固年羹尧和雍正对军队的控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羹尧纵容富宁安孤军前进峡谷,最终全军覆没,因为杀人之前年羹尧已经得到雍正的认可,所以这次处决年羹尧毫不犹豫,可算得上是雷厉风行。



第二次杀人是在西北大营中,接待从北京来访的九爷和十个大内侍卫,因十个大内侍卫是雍正计划安插在西北大营的钉子,又全部是皇亲国戚,这十个人完全不把年羹尧放在眼里,态度过于嚣张并且触犯军营规矩和军法,年羹尧不顾他们是皇家侍卫并且是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执意要在军营中处决这十个人,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当自己下达了杀人的命令再次展现出自己雷厉风行的风格后, 却给自己的亲信桑成顶递去一个眼神,示意他赶紧找九爷报信让九爷过来求情,随后九爷赶来求情年羹尧顺势下坡又放了那十个大内侍卫。



从这一点上来看,在西北战争没有结束之前,仍需要皇上鼎力支持的年羹尧,对皇上派来的亲信还是存在一定的顾忌,并且在大敌当前的时刻也需要与皇上联合,在这一环节没必要有皇上选择交恶,所以年羹尧需要立威,但没必要杀人。

第三次是在围攻叛军的战斗中,因为某省一位三品高官押送粮草延迟,年羹尧以直接影响作战为由直接将该省级高官处决,年羹尧敢这么做,一方面因为被杀者只是地方官员,背后势力不强;一方面要送物资延迟的确触犯军法;但更重要的一点围攻叛军的战斗当时已进入最高潮阶段,一旦获胜雍正也会达到执政以来的最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一旦有人误事,年羹尧完全可以大下杀手, 不旦得不到皇上的怪罪,反而能借机震慑其他地方势力。

从这一时期来看年羹尧虽然杀人无数,有些也是为了树立个人威信,但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西北战事能够更加顺利的解决,这也是关乎雍正在朝野当中的威望,因此雍正不旦选择默许反而暗中给与支持,在君臣双方选择合作的情况下,年羹尧虽然雷厉风行但也存在一定顾忌,所以也是有选择性的杀人。

但在孙嘉诚的问题上,年羹尧却彻底触碰的底线,先不说之前在京城大摆功臣派头,甚至不将皇权放在眼里,朝堂之上毫无人臣之礼,这一时期由于年羹尧在西北已经独揽整个大权,同一时间西北大捷所带来的荣耀,年羹尧此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这一时候的她,已经忽视了他本人与雍正的关系身份,在他的眼中西北已经成为了他自己的独立王国,雍正已经无权干涉做好自己的皇帝就可以了,所以在那次著名的火锅谈话中,面对雍正所提出的各项改革,年羹尧竟然以西北地区不合国情为由全部否决!嚣张程度已经引起了雍正的不满!



但这一时期的雍正还不打算与年羹尧完全撕破脸面,因此选择了折中的方案,派遣孙嘉诚前往西北助年羹尧管理经济,一方面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避免年羹尧在西北一家独大,进一步分化行政方面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孙嘉诚管理经济的权限,以避开年羹尧的压制,继续在西北推行改革,对于这样的目的,年羹尧不可能不会察觉,可年最终选择的应对方案却是:直接杀死孙嘉诚!

年的这个做法,彻底触碰了导火索,此前他虽然号称杀人无数,自称有先斩后奏的权利,但事实上他的权利完全是在雍正默许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所以他虽然不断地实行先斩后奏的权力,但每次都有所顾忌不敢轻易触碰红线,但这一次年羹尧却是大错特错,竟然公开把皇上直接派来的特使杀害,他的先斩后奏已经超过了雍正容忍的底线,而且也是对雍正计划改革的执政理念进行公开挑衅,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与年羹尧的翻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辽宁资深球迷


孙嘉诚,是《雍正王朝》中的人物,也是雍正下决心除去年羹尧的导火线。

孙嘉诚,虽然是京官,但因为相貌丑陋以及为人过于正直,在官场并不被重视,只是五品官。他第一次出场就是反对新君的第一项举措——阻止雍正铸新钱,力陈新钱弊端。虽然让雍正有点下不来台,被雍正当面训斥;但过后,雍正还是重用了这个正直的“丑人”。这也是为雍正执政和以后的故事做了铺垫。

孙嘉诚再次登场是弹劾年羹尧被罚大太阳下求雨。年羹尧因为青海之功,已经非常嚣张跋扈了。进京是百官跪迎,见君骑马,金殿之上手下只听命于大将军不听命皇上,皇上所提让他减少军费的三项请求都被他拒绝,安插大量官员……,等等,都让君上已经非常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将公开弹劾年羹尧的大臣孙嘉诚派到军前,一方面有约束跋扈将领的意思,一方面也是想挽救这个曾经的心腹大臣,希望他收敛。毕竟,孙嘉诚是朝廷上清流的代表,公开反对过年羹尧,并且是皇帝亲自派给他的。如果年羹尧心中还有一点顾及,也需要小心谨慎一点点了。

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孙嘉诚后面不仅有皇帝,还有朝廷上的清流,即代表着舆论。但年羹尧却敢杀了孙嘉诚。皇帝知道,按照孙嘉诚的人品与性格,他是不会违反军纪的,只是会阻止年羹尧的跋扈。

一个嚣张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手握重兵的能臣,皇帝一定非常忌惮了。下手除掉年羹尧已经不可避免。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这要从一顿饭说起,这顿饭非常出名,雍正给年羹尧底线,而年羹尧亲手将这底线给撕破,脸面这东西是互相给,你撕破脸,在怪雍正无情也不地道啊?

那么这顿饭是那顿饭,就是雍正在年羹尧回来时候,请他吃的那顿饭,在饭局中,雍正提了五件事情,三个要求,而年羹尧基本全否定了。

唯一答应的一件事就是孙嘉诚去西北任职。

看完饭局之中的奥秘,在看年羹尧杀孙嘉诚为何会死就能对整个事情明明白白。

在雍正王朝,一顿饭两人“五问五答提三事”,按照剧情策划来说可谓精彩绝伦,处处暗藏短剑,心机之深,让人佩服。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饭局第一问:

雍正帝:亮工啊!(年羹尧)西北是否还需要十万兵马?能减一些否?

年羹尧:不能减,外患还未定,匪患未除,削减军队,恐怕会生变故。

其实这段话,雍正实质上问了年羹尧两个问题,而年羹尧也回答了二次。

第一问:西北是否,还有10万兵?这个是否就有意思了?

雍正的目的,是问你小子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马?我需要知道准确数字。加上是否,就表明雍正也不知道年羹尧到底有多少兵马。

第二问:能不能裁军,这就是直接提要求了,我不管你有多少兵马,但是,我要你裁军。

年羹尧的回答也很绝。而且很不懂规矩!

第一答:直接拒绝,并说不能裁军,那么这深层意思,其实很简单,挟兵自重。

第二答:给自己找理由,为何需要那么多兵马,因为西北还很混乱,你裁减我兵力,西北会更乱,那么年羹尧意思是什么?当然是告诉雍正隐晦告诉雍正,你动我的兵,西北就会乱。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无数次,一般被叫做挟乱自重。

饭局第二问

雍正帝问: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能减些吗?

年羹尧答: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不能减了。

那么这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试探底线。

雍正问年羹尧,一月150万两能否减少?就是告诉年羹尧,我知道你有多少兵,这么多钱花哪去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尧回答更经典,不说原因,直接拒绝,还说这点钱都不够养兵,已经是最低要求了,潜台词就是,再少就要出问题。

饭局第三问

雍正帝问:这一百五十万两能否在西北自行筹集?朝廷没钱给了。

年羹尧答:西北就是穷地方,哪能支付大军开支。

这段话就更暗藏杀机,当雍正问年羹尧,你是否可以自行筹集款项的时候,就是在试探年羹尧,如果给你这个权利,你是否会做割据一方的诸侯?

年羹尧回答比较聪明,断然拒绝自行筹款,放弃了西北四省财政权。

而一个只有兵权没有财权的军队,无法成为军阀,算是他识相,要不估计死的更早。

饭局第四问

雍正帝问:朕欲在西北“火耗归公”,你看这个事情怎么样?

年羹尧答:西北地方太穷苦,叛乱又刚刚平定,怎么做不好。

其实雍正问的根本不是火耗归公问题,火耗是什么意思?

就是官员们在俸禄之外的额外收入,比如征收粮食的时候,粮官踢一脚满满的扁担,漏出来的粮食就叫火耗,也可以理解为正常损耗。

那么这些所谓正常损耗就死官员的油水,归公了,油水就没了。雍正问年羹尧火耗能不能归公,潜意识就是我要掌控地方,这个钱不能再私下发给官员。

拿人手短,吃人最短,拿年羹尧钱的官员当然和年羹尧成利益集团,雍正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在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了,管好自己军务就可以,别管政治了。

年羹尧居然说,火耗不能归公,这相当于告诉雍正,我要用这些钱去巩固培养利益集团。

好吧,这就是取死之道啊。但是雍正还是在忍,这个时候年羹尧估计也觉得自己表现太过了,于是主动求和,也就有了年羹尧最后的表态。

饭局第五段

年羹尧说:皇上,我知道朝廷难,可是西北更难啊。

雍正帝答:西北难在何处,说说看?

年羹尧问:没有地方不困难,特别是没人手,陛下找人帮帮我。

雍正帝答:这个事情啊,我正有这个想法。

于是,雍正帝就派孙嘉诚去西北,辅助年羹尧。

这就是雍正为何在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动怒,必杀年羹尧的原因。

在饭局之中,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其实已经崭露无疑,雍正帝的不满在几个问题中都有体现,而年羹尧最后也服软,就是这服软才让他没有更早死去。

服软的结果就是雍正在年羹尧身边,安排了一个绝对的自己人。这个人当然是雍正的眼线,也是雍正的卧底,目的肯定是监视年羹尧。

可是年羹尧居然把这个人,孙嘉诚给杀了,那么年羹尧的无法无天,谁还能掌控?这就是他自己找死了。其实在我看来,雍正犯不着如此麻烦去做这些事情,他在不断提醒年羹尧,也在不断敲打年羹尧,但是年羹尧让他失望了。他重视年羹尧的领兵打仗能力,也一再给他机会,派人过去就是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谁又能知道,这样的人他也敢杀?换谁是皇帝,也容不得年羹尧啊?


阿斗不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作为四阿哥胤禛的亲信,在“九子夺嫡”中为雍正顺利继位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因此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

后来年羹尧奉旨平定西北叛乱,名义上是川陕总督,实际上是整个西北地区的掌权人,他曾在西北军营中四次动手杀人,三次成功一次未遂,为什么在杀死孙嘉诚后,雍正就开始动手处理他了呢?

起初年羹尧去西北接管军权,是奉了皇命前去平叛,所以不论是在他刚上任时就遭到了大将军 富宁安的公开抵制,最后假借其作战失败将人杀害,还是在后来围攻叛军时,他因为某省的一位三品高官运送粮草延误,直接以影响作战为由将其处决,这两次杀人都是为了促进西北战事能够顺利解决,也关乎到新帝在朝中的威望,所以雍正都是默许和支持的,但是在孙嘉诚的事情上,年羹尧却是彻底触碰了皇帝的底线。

西北一战让年大将军威名天下,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自恃功高的年羹尧,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不仅在朝堂之上丝毫没有人臣之礼,还把整个西北地区当成了自己的地盘,对于雍正提出的各项改革,他都以西北不合国情为由全部否决;雍正心中虽然不满,也没有和年羹尧撕破脸皮,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派遣孙嘉诚前往西北,辅助年羹尧处理政务,以此来分化他的权利,可年羹尧却将孙嘉诚直接杀死,公开挑衅皇帝的威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历史些事


因为征西大将军杀孙嘉诚,意味着他在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害怕的一件事。

皇帝一怕大将造反,二怕他尾大不掉成为军阀了。汉末、晋末、唐末、明末,一旦形成不听中央指挥的军阀,皇帝很快就被他们玩成傀儡,或者直接被咔嚓掉。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大将形成军阀都比文官贪污腐败可怕、可恨一百倍。雍正这样连吏治腐败都不能容忍,更不允许哪支军队脱离他的控制了。

那怎样才能控制一支军队,让他绝对服从朝廷呢?无非四个手段:

一,控制他的财政。不听话就不发他粮饷,士兵拿不到粮饷就会逃走甚至哗变,所以大将不敢不听朝廷的。

二,控制军队高层的人事任命。比如你当大帅,你的几个副帅,下面几个大将,他们的升降全控制在朝廷手里。你也就不敢随便不听朝廷的了,免得他们有人砍了你向朝廷邀功。


三,派监军。监军能分大将的权,他代表着朝廷,唐朝、明朝都喜欢派太监当监军,只要监军在,大将造反或尾大不掉就很困难。

四,加强纪律监督。有风吹草动,就敲打,能防患于未然。

从岳钟琪夺得大将军位之后,年羹尧问他他的三个都统呢,可以看出军中的人事任命权已经全部掌握在他手中了,所以一大批高级军官都唯他命是从。见到雍正时,皇帝让他们卸甲他们没动静,年羹尧发话才好使,就是这一结果的体现。


年羹尧每次给雍正要大量的银子,雍正都不能驳回,他的财政已经相当独立了。

纪律更不用说,年羹尧想做什么,没人敢管。

四条缚住恶龙的绳索,年羹尧已经挣脱了三条,在西北形成年家军军阀已经呼之欲出。

这时雍正给他派了孙嘉诚,并且特意说这是帮你理财经理。这样:

一,派驻了监军。

二,因为孙嘉诚以“理财高手“的身份出现,相当于把西北大军的财政给控制了。

三,以孙嘉诚的脾气,为了百姓敢跟上司厮打,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纪检工作一定非常到位。

又给年羹尧绑上了三条绳,其实是在拯救他。

图里琛说过〖戕害钦差者,以谋反罪论处,诛灭九族〗。因为,钦差代表得是皇权。并且孙嘉诚这样的钦差更非同小可,别的钦差都是太监去任命,孙嘉诚可是皇帝亲自请来喝过酒,亲自向年羹尧任命的。



如果年羹尧因此就不计较孙嘉诚弹劾、顶撞过他,忍受孙嘉诚的直脾气,对孙嘉诚敬重有加,这就说明他心里只有皇帝,没有自己。雍正也能睡安稳觉了。

可是年羹尧却杀了孙嘉诚,不仅挣脱了四条绳索,更是赤裸裸地蔑视皇权。他成为军阀,只是时间的关系了。

所以李卫后来说,〖换了别人早就死了十次了〗。

雍正当然刻不容缓地派图里琛去夺了他的兵权。


待我施为地煞变


年羹尧飞扬跋扈,换作别人活不了半集啊。只是从情感上来说,雍正是有点舍不得他这个旧臣的。年羹尧杀孙嘉诚,杀的是清流官员的领袖,清流官员们哪能轻易放过年羹尧,年羹尧不管不问,雍正天天看弹劾的折子烦都要被烦死。况且孙嘉诚是带着雍正的旨意去监督年羹尧的,说的直接点就是代表着雍正,年羹尧捅的是雍正的底线,已经是在和皇权叫板。

年羹尧在西北过的是土皇帝的生活,吃喝用度甚至比勤俭的乾隆还要奢侈,雍正也曾多次敲打提醒,年羹尧不为所动。雍正在百官弹劾之下,要求年羹尧开源节流、实行裁军和火耗归公,年公然拒绝,已是惹怒了雍正。雍正干脆派了一身正气、敢叫板年羹尧的清流领袖孙嘉诚前往协助他,实为监视和分权。

年羹尧死在自己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目无君夫,功高盖主。另外,年羹尧太高看了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觉得雍正不会因为一个御史处罚他,反而会袒护他。毕竟当年他血洗江夏镇杀了那么多人都被老四袒护下来了,年羹尧丝毫没有将孙嘉诚一条人命放在眼里,恃宠而骄到这么淋漓尽致的,整个清朝历史也找不到几个。

而孙嘉诚呢?他一个耿直的清官,虽然电视剧之中没有明确演出年羹尧是为何原因杀死孙嘉诚,但是孙嘉诚此行本来就是抱着和年羹尧玉石俱焚的决心的。孙嘉诚和张廷玉平日里比较亲近,在前往西北之前,孙嘉诚找到张廷玉,对张廷玉说:“若此人真有反意,我也能于军中诛杀此贼。”张廷玉当时听了肯定以为孙嘉诚是要暗杀年羹尧,只是没想到他会以这种激进的手段,以自己的命为代价把年羹尧拉下马。

孙嘉诚是探花,在年羹尧手下不可能连个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年羹尧也不蠢,欺负孙嘉诚是可能的,但是要说杀他,肯定是孙嘉诚激怒他在先,孙嘉诚一心求死,还不知道做了什么刺激年羹尧的事情。

再看雍正知道孙嘉诚被杀死之时的态度,当时雍正正和李卫商讨改革的事情,由此时谈及年羹尧拒绝火耗归公。雍正感慨“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说他对李卫和年羹尧都是一样的感情。两人还谈及对黄伦的处置办法,因为是年羹尧的人,雍正为了给年羹尧面子,将黄伦革职之后还送到年羹尧军中充军,可见直到这一刻,雍正对年羹尧都是没有杀意的,还在为他争取颜面。

另外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卫提起邬先生曾经说过年羹尧早晚会闯出大祸,另外一个就是李卫说起民间流传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传言。这个时候年羹尧杀孙嘉诚的急报递了上来,雍正看完之后立刻起了杀意。李卫这两句话也是催生雍正杀年羹尧的重要因素,李卫这张嘴也是厉害,后来随口说了一句话,也让雍正起了杀弘时的心,这也是一张地道的乌鸦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